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时间轴及浅析
Brahms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 Op.68
乐队配置:
木管组:2长笛 2双簧管 2单簧管 2巴松 1低音巴松
铜管组:4圆号 2小号 3长号
打击乐组:1组定音鼓
弦乐组:第一、第二小提琴组 中提琴组 大提琴组 低音提琴组
选择版本:
乐团:维也纳爱乐Wie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朱利尼 Carlo Maria Giulini
朱利尼版本速度很慢,可以更清楚欣赏本文没有写出的大量细节
谈到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不得不说这部作品有一个世界都通用的诨名---“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几乎一针见血地将这部作品的风格浓缩了进去,雄浑有力,充满对抗,最终光明战胜黑暗。不过,这个绰号也一下子就点出了这部作品的“弱点”,那就是这部二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依旧没摆脱贝多芬的影响。里面用了太多贝多芬就用过的东西,比如三短一长音型,严峻的音响效果,第四乐章的主题跟贝九是多么的像,以至于勃拉姆斯本人都说傻子都能听得出来,但不得不说,勃拉姆斯个人风格已经在这部作品里面有所体现但不成熟,勃拉姆斯是个保守克制有点拘谨的人,因此什么都不能过分,一点一点来。
I.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略微持续地-快板)
c小调,6/8拍
0:00 引子
小提与大提先向上级进后向下级进,强度持续加大。铜管与中提向下级进,在小提、大提即将下行时停止。铜管、中提与小提、大提形成张力,定音鼓八分音符持续敲击增强音乐紧张的气氛。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带着镣铐的巨人,迈着沉重的步伐,推着音乐前进。
0:43
木管大跳配合弦乐拨奏,与先前紧张宏大场面形成对比。弦乐出现萎靡颓弱的连弓。
1:45
定音鼓再次低低响起,弦乐随之不断攀升,迎来引子的制高点。
2:05
引子气势最高处,与开头不同的是,定音鼓改为滚奏,弦乐一直冲向高音域。
2:25
顶点过后,引子走向尾声。双簧管、长笛与大提琴轮番以八分音符三连音叹息般的乐句结束引子。
3:14 呈示部
定音鼓突然进入,引出弦乐开启的主部主题。此段主题中出现先前引子中木管大跳,抑扬顿挫、气势轩昂。
4:04
主部主题重复,但此次由巴松牵头。巴松主奏的木管显得浑浊不安,但很快弦乐夺回旋律主导位置。
4:53
连接部采用主部主题的材料,以比较零碎的方式重组。主部主题的斗争气氛明显柔和下降,出现弦乐戏谑拨弦。即将导入温柔的副部主题。
5:40
双簧管为主的木管奏出副部主题,下行级进与跳进结合。
6:09
圆号与单簧管相互应答,仍延续着副部主题柔美的氛围,但最后一个和弦处圆号加了重音记号
6:28
副部主题的气氛被打破,音乐显得躁动不安,6:30进入结束部。结束部以著名的三短一长音型展开(贝多芬命运动机、马勒第五)。这个素材是贯穿第一乐章的线索,也是发展部的重头戏。
7:10 发展部
发展部的开始弦乐对主部主题进行展开,大提、中提牵头奏出,小提琴马上跟进,音乐给人感觉很宽广,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7:22
宽广只是暂时的,不安是永远存在的。音乐突然降到pp的力度,弦乐颤弓给人一种过山车爬坡的恐惧,巴松与长笛吹出的上行级进加跳进的乐句给人步步紧逼的压迫感与不稳定感
8:02
三短一长的音型再次出现。此处弦乐交替演奏三短一长与四分音符两种音型,三短一长音型带有的冲劲仿佛象征光明,与拖长而显得轻靡的四分音符展开抗争。同时,管乐也和弦乐错落争锋。
9:06
轻靡的旋律又一次占据主导位置,音乐显得漂浮而萎靡,低音提琴与定音鼓交错演奏三短一长音型,低音完全被三短一长音型覆盖。
9:40
三短一长音型仿佛被打败与同化了,由木管演奏显得诡异毫无斗争性。弦乐不断渐强,逐渐亢奋。圆号演奏三短一长音型似乎预示着斗争没有停止,气氛被烘托高涨,即将引出再现部。
10:47 再现部
主部主题再现,但没有重复演奏主部主题,而是直接进入连接部
11:35
连接部再现
12:20
副部主题再现。副部主题后紧跟“三短一长”一段的再现。
14:10
明显的导向尾声,音乐逐渐缓慢,弦乐引导的轻靡主旋律再次出现,但此次显得低回婉转。
14:43 尾声
伴随着定音鼓,不安的气氛再次出现。弦乐不断紧逼到临界点,音乐不自然地转向大调,悬而未决地结束第一乐章。如同退潮一样,为下一次冲向海岸做准备。

II. Andante sostenuto(持续的行板)
E大调,3/4拍
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它相当于一首抒情诗,听起来格外温暖和诚挚,使人想到平静的大自然景色,赏心悦目的风景画,悠然的休息,明净的回忆、然而有些伤感,创作感受可能直接来自对“光明之谷”——克拉拉的别墅环境的体验以及受当时一些令人伤感的事发生的影响,当然,听过音乐,会使人想到贝多芬对生活的体验,一种静观中产生的梦幻和沉思的心境:不管是痛苦还是甜蜜,是悲伤还是喜悦,是安宁还是兴奋、都渗透了一种失意和抑郁的成分。这些与第一乐章浪潮起伏的发展有鲜明的对比。
0:00
第一主题由弦乐奏出,和弦体现出勃拉姆斯特有的厚重。弦乐速度并不快,弦乐句法营造的效果像水彩画大笔涂抹,绘出有些荒凉的田园基调。氛围一片沉缓的祥和。
1:27
随着弦乐的发展,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奏出。勃拉姆斯对双簧管独奏的发掘是他的一大特色,为了突出“孤独”的情调,勃拉姆斯在处理抒情性主题时,总是让乐器在没有其它伴奏背景的情况下演奏,这样突出乐器的纯净音色。行板速度下演奏双簧管显得空灵而悠长。很快弦乐又占据了旋律主导位置。
2:20
弦乐在第一主题基础上展开,小提上行到旋律高点又缓缓下降,引出第二段双簧管主题。
3:13
双簧管的独奏在一个绵长单音中展开,此处已经出现回旋的特点,旋律曲折上升而不是呈直线上升。弦乐此处以切分节奏型伴奏。音乐从双簧管传递到单簧管、长笛、大提与低音提琴声部,逐渐迎来第二乐章的高峰。
4:19
弦乐接管主题,几小节连弓将音乐推动到一个高峰,但很快音乐又平静下来。
5:03
长笛与弦乐交错奏出一段上行后下行的旋律,定音鼓响起让人回想第一乐章的不安氛围。但很快这种不安又消失了。
5:23
长笛鸣奏与弦乐共同使音乐舒缓的达到一层新境界,低声部由大提拨奏。
5:47
全体弦乐的拨奏上行引出再现旋律,但再现的弦乐有所发展,变得更加抒情与浑厚,情感显得更为饱满。
6:50
长笛引领的木管声部下行旋律,使音乐复归平静
7:17
第二主题的再现,但此处由小提琴solo代替双簧管solo,旋律也在复现基础上有所展开。小提琴独奏作为独特声部与乐队呼应,最后在冥想的氛围下结束宽广的乐章。

III.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稍快的、优雅的小快板)
降A大调,2/4拍
第三乐章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让你内心窃喜的美妙:正值假期,你来到乡村度假,昨夜睡了一个好觉,早上起来自然醒,新的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你换上一身轻便的衣服沿着一条小溪散步,陌生的环境不会让你感到恐惧,相反心情愉快的你会放下一切让你不舒服的事情,你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中但远没有到走火入魔的程度——《仰望中的攀登》
0:00
单簧管奏出轻快活泼的第一主题,弦乐以八分音符四连音的拨弦烘托这种欢快的气氛。主题继续,木管组三度关系下行级进并带附点节奏的主题悠然自得。
0:30
弦乐接过主题,将之前木管吹出的主题予以强调,弦乐天鹅绒的质感让音乐更加舒适从容,单簧管在其上以三连音伴奏让人联想到林间鸟鸣。之后依旧是木管下行附点乐句作为主题的后半段,弦乐也参与其中。
1:10
单簧管又引出第二主题,此处弦乐以活泼的节奏型伴奏(十六分音符0110)。木管接过旋律,然后是双簧管的旋律,宛转动人。
1:30
单簧管重复第一主题,音乐又回到轻快活泼的漫步,而即将到来的中部将会打破这种轻快。
1:50中部
进入中部,以两短一长的节奏型展开。此处管乐与弦乐互答,而管乐分成两组乐器奏出不同音色——长笛、双簧管与巴松演奏四小节,单簧管和圆号演奏四小节。有人指出中部的风格与匈牙利舞曲相似。
2:20
中部发展的顶峰,乐队全体都加入演奏中,尤其是小号演奏那带有回旋风格的音型显得愉快又庄重。
2:55
此处反复2:20
3:33
弦乐以拨奏将音乐引入过度,即将到再现部
3:45
第一主题再现,但与之前相似,再现部仍有发展。长笛在音乐上方时隐时现,弦乐的旋律很快将旋律变化出新色彩。
4:08
单簧管与双簧管欢乐的相互应答,此处与之前管乐弦乐互答都有着贝多芬的风格。
4:30
弦乐重现第一主题,并迅速导向第二主题,这一主题完全褪去了顽皮的外壳只剩下典雅的内核,并在这种典雅中结束第三乐章。

IV. Adagio — Più andante —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 Più allegro (柔板-更慢地-辉煌的、不太快的快板-更快地)
C大调,4/4拍
0:00 引子
引子的前半部分弥漫着诡异的气氛,似乎导火索就要被点燃。此处延续着第一乐章那种不安的风格,将二三乐章塑造的和谐打破了。由于fp很多,强劲的力度一释放就被冷却了下来,使人更加不安。这点在引子开始的地方最为明显中低音弦乐与小提琴加上定音鼓积攒的力量刚被释放就缓了下来,留下的只有疑惑。
0:37
更让人疑惑的是此时弦乐毫无生命力的拨弦,弦乐的拨弦既不灵动也不狂野,完全处于暗哑的状态。弦乐与管乐频繁出现fp,将诡异的气氛铺开。
1:54
再次拨弦结束,弦乐以三十二分音符回旋上行的形态出现。木管出现前十六后八向上级进的音型,再然后是弦乐精诚合作却细碎恼人的分弓,木管以切分节奏不断地催促火上浇油。
2:37
定音鼓雷鸣般的滚奏成为引子的分水岭。这是一个重音被拉长了的fp,弦乐彩霞一样的颤音,定音鼓不再可怖的滚奏预示着音乐迎来新的主题,也即阿尔卑斯号主题。圆号的吹奏仿佛从远处飘来,有了长号为底座显得更有底气。低声部的颤音就像云层一般,使号角显得旷远悠长,完全进入无人之境。相比柏辽兹在幻交中的牧歌主题,勃拉姆斯显得更加高远。
3:29
长笛牵头的木管模仿阿尔卑斯号主题,空灵带有微微震颤的音色流露出与圆号气势不同的祥和。音乐仿佛既是对美好的回忆,又是辽阔的冥思。融身自然,心灵随之掀起波澜。
4:18
巴松、圆号、长号将号角主题延续下去,音乐更为宏伟,并走向引子的尾声,即将进入呈示部。
5:28 呈示部
弦乐组率先奏出主部主题,管乐只有圆号与巴松为之伴奏,这是个平稳沉着的主题,有纯粹的质感和真挚的情感内涵。主题后半段,大提下行形成对位,将此段旋律丰富性打开。
6:08
弦乐结束后,木管取代弦乐的位置,弦乐以pizz的方式为管乐伴奏 。弦乐最后还是回到了主动的地位,豪迈的地将呈示部带向连接部。
6:44
连接部是气势如虹的,sf和重音符号的频繁出现让连接部有着强烈的爆发力与顿挫感,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为下行的附点节奏乐句,蕴含着英雄的悲壮与气概。
7:28
在连接部的结尾,长笛顽皮地闪现阿尔卑斯号的主题,将音乐转向副部
7:36
副部第一主题是由小提琴牵头的弦乐主奏,流畅典雅的四分与八分音符,气场上比主部主题低调很多,跟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有几分类似,更像是大战后的喘息(弦乐的分句显得十分有呼吸感)。尽管气场远逊色于主部主题,但是内在的气质丝毫未减。
8:05
弦乐加强的的切分与前八后十六节奏后是双簧管的副部第二主题,四分音符三连音的出现让这个平和的主题显得与乐团错落,更有韵味。
8:26
结束部以引子的材料为主,和连接部一样也是相当的庞大,引子中用到的内容是前十六后八的乐句,只不过节奏换成了强劲有力气场强大的附点节奏,夹杂这旋风般的八分音符三连音,除此以外,第一乐章中象征对抗的三短一长的节奏型在这里又出现了。结束部气势恢宏壮阔,节奏多变,体现了勃拉姆斯精心构造设计。
9:55
呈示部的最后在管乐的过门中进入再现部。
10:03 再现部
再现部主部主题又有发展,时而威武、时而悲壮、时而活泼、时而消极,而且在主题再现之时增加了引子中拨弦的材料发展。
10:49
木管重复主部主题,有新的发展,配器与乐句都发生变化,出现延宕感。
11:24
重复连接部,但也有新的材料出现。如11:55的对位出现。再现部的高潮便在发展的连接部处,复杂的对位与庞大的音响构成了交响的特色。尤其是在定音鼓加入后,气势愈发高涨。
13:48
气势终于达到高点,定音鼓火山爆发一样的滚奏,带出消沉的阿尔卑斯山号角。但此处阿尔卑斯山号的音响也丰富许多,不再是之前的孤清高远。
15:01
再现副部第一主题,只是调性转为主调。
15:30
副部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奏出,显得更为抒情,适应着第四乐章的基调
15:53
结束部的再现。
17:40 尾声
引子的重现预示着音乐真的走向结尾了。最后的结尾又是一个从疑惑到坚定,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从弦乐迷失方向的颤音到积极探索的乐队全奏,迎来了最后辉煌的尾声,前四后八的节奏象征着凯旋,嘹亮的阿尔卑斯山号角再度出现。
18:30
神圣的众赞歌出现,音乐辉煌神圣达到整首交响曲的顶峰。(让人想起马二,赞歌的神圣感令人震颤)。结束部中的三连音也来助阵,最后,在辉煌的C大调中结束整部作品。
受到友邻马勒时间轴启发作的这么一个粗浅的尝试。有一些地方用语言描述起来会很琐碎,不如放开身心聆听感受。近期有空会将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以这种形式完成。可能还会根据看到的一些资料稍微写一写关于勃拉姆斯交响曲的分析,比如主题发展与变形等。但本人不是音专学生,如有错误请包涵指正。
参考:
百度百科、《仰望中的攀登——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