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阅读一小时计划
查看话题 >跑完一次阅读马拉松后,我有哪些收获?(一)

我从6.27开始尝试“英文阅读马拉松”,这个活动是我在看《如何设计课堂泛读活动》中看到的,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想要进行尝试。在马拉松中,每阅读一个小时,就相当于马拉松中的一公里。
起初,我想尝试主要是为了建立自己英语阅读的自信心,为今后的阅读做铺垫。从6.27到7.23,完成了第一次的全马(42.5小时的阅读)。整个体验过程几乎是“无痛”的,没有“完成任务”的负担感,反而觉得很像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旅行。以下是我这次“旅行”的收获。

一、 积累了无数次“成功”的经验,提升自信
因为过去经常有书看到一半就不看了的经历(中英文都有),所以说在阅读的时候,我心里常常会有害怕的情绪,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有过深深的怀疑。因此,在最开始看《姐姐的守护者》的时候,面对这么厚的一本书,我心里也是害怕的。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也对ta说出了我的担心。但是ta告诉我,“你每天看几个小时,很快就会把这本书看完了”。这句话莫名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原来自己只要愿意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是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的;只是在从前,我一直没有在这方面投入而已。在过去,我仅仅是“希望”自己读很多书,但是却没有将这种意愿付诸实践。在和朋友聊天过后,我决心每天至少看一个小时,看完这本书。结果,我的确在一周之后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并且在读完它之后,又陆陆续续看完了很多本英文书,慢慢地积累了很多“成功读完一本英文书”的经验,心中原来的恐惧也逐渐被这一次次成功的经验击退。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我选择的都是阅读难度本身比较低的书。我的打算是,先通过这些简单的书给自己做铺垫,之后再去看那些难度更大的文本,属于“循序渐进”模式。


反思过去,那些被我中途放弃阅读的,有许多是文学经典,也有一些特别硬核的非虚构类文本,对我来说,它们浓度过高、太过硬核,不但消化不了,还会打击自信。而对我而言,书的选择对于初期自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虽说名著好,但是它们往往需要很多其他的书作为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去吸收、理解、甚至与其产生共鸣,而我恰恰缺失了这样的基础。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的阅读材料有点像买股票,高风险、高回报。我把这种模式称作“硬核入门——降维式”。此种方法更加适合有毅力的人,因为他们能过熬过最开始的这种痛苦,然后进入降维打击模式,直接就能带飞平时的阅读(但在我的经验中,这类人大概率已经是牛人了……)。虽说这么做在理论上可以降低后续学习的难度,但是它有一个硬伤,就是初期的确太劝退,而且还有可能打击自信心,不适合玻璃心患者(比如我)。所以说,虽然“硬核入门——降维”模式可以带飞后面的学习,但是由于其初期难度太大,失败率也高,所以必须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取舍。像我就是属于不适合这类学习法的人,因为我基础太弱,心态也容易崩,所以只能循序渐进地来。
二、体会到了阅读的妙处
在最近看的《朗读手册》中,Tim Trelease的一个比喻我很喜欢,他把书比作“一个备用的大脑”,相当于一个U盘,当一个人在读书时,脑海中的知识就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经历,而在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时,则又有了一个新的大脑。

“阅读的好处”这一话题,并不新鲜,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大概一辈子都看不完,我之前也读多很多类似的文章。但是阅读东西,听人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实践一遍,我就是在自己于阅读上更多地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后,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的美妙。
阅读虚构类文本,就好像是延伸了我生活的触手,使我体会到了不同的人生。当我在读书中的故事时,好像也跟着书中的人物体验了一段自己绝对不会有的人生经历。于我,阅读虚构类文本是一种精神旅游的方式,不仅让我穿越到了空间,还穿越了时间和灵魂。在读《人性的枷锁》的时候,我的精神也随着菲利普回到了20世纪初的英国,和他一起成长,留下了这一段深刻的记忆。所以我忍不住特别矫情地想到,如果你要问我去没去过英国,我会说,去过的,我去了20世纪初的英国,还顺带去了巴黎,这番游历让我学会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在阅读非虚构类文本时,则更是像在和一位长辈/高手对话,时常能够突破我目前的认知,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了解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许多我的行为。比如阅读马拉松这个点子,就是我在《如何设计课堂泛读活动》中看到并且尝试的。
因为本人很宅,且偏爱独处,所以说阅读也给了我一种让我能够参与其中的高质量陪伴,让独处的时间更愉快了。
三、体会到了电影和小说的区别
从前,我心里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电影已经能够呈现给我们一个故事了,所以我为什么还要看小说呢?这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在这次的阅读马拉松中,有很多作品我是结合着电影一起看的,如《姐姐的守护者》,《奇迹男》以及《呼啸山庄》。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我终于找到之前那个问题的答案。

我在阅读故事的时候,脑海中会不断构建出故事中的场景,即《盗梦空间》女主角所提到的“pure creation”。举个例子,我会在脑海中构建出《姐姐的守护者》中Anna和Kate的房间以及Anna和妈妈对峙的法庭是什么样的,或《奇迹男孩》中Auggie的形象如何。
这些脑海中的构想,或许不是完全清晰的画面(比如我不会去想《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笑起来是否有酒窝)但是我会构筑一个“凯瑟琳”的概念。在《父母爱情》里,安杰的小女儿在读《安娜卡列尼娜》时问过安杰,“安娜究竟多漂亮?”安杰的回答是,“你想她有多漂亮,她就有多漂亮”——这就是阅读的奇妙之处,它允许我在头脑中塑造出最符合我期待的人物和场景,对我来说,它们是完美的,并且我几乎可以确定,没有一部电影可以完全契合我的设想。
电影为我提供的是一个已经定下来的画面,包括其中场景和人物等等,比如《奇迹男孩》电影版之中的Auggie就和我想象中完全不同。电影像是他人(导演、服装)对故事文本的具像化呈现,只是我脑海中那个“理式”的一种阐释而已。导演对小说的改编折射出来的也更多是ta所希望侧重的点。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遇到自己真的很喜欢的故事时(如那不勒斯四部曲),会对其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带有一丝小小的抗拒,因为我知道,不论这部剧/电影多好,ta都不可能如同我脑海中的那样完美。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我会先选择看小说,在脑海中构筑我的完美模式,然后再去看电影。这样,看电影的过程则更像是我和导演以及演员们的讨论,他们在告诉我他们脑海中的故事是怎样的,和我的思考有何区别,看电影的过程不再是一种被动接受,而成为了一种思维的碰撞。但是如果选择先看电影呢,则有可能会先入为主,让我被导演的思维带跑,就好像我脑海中的黄蓉,永远是翁美玲的形象一样。
小说和电影的对比,也体现了不同的体裁对同一个故事所呈现出的效果影响有多大。同一个故事,在电影和小说中,给我的体验完全不同。小说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侧面,如人物的内心挣扎以及整个变化的过程。而电影由于时长以及导演阐释的原因,则会做出一些删减和改编。在我的体验中,小说给我的体验更加丰满,而电影则更单薄。
四、一个小总结
就如同在开篇所说,我尝试阅读马拉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自己外语阅读的自信,但是跑完了一轮马拉松之后,我不仅仅建立了信心,而且对自己的阅读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收获到了一些意外的惊喜。再次引用《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作为这篇的结尾:
Reading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driving a car, or sewing: In order to get better at it you must do it. And the more you read, the better you get at it.
(阅读就像骑自行车、驾驶汽车或者缝纫一样:为了要做好,你必须去时间。你读得越多,就读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