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漫游
2019年5月的某个晚上,我去学校附近的书店参加了人生中第一个沙龙,主题为“爱的漫游”。当时觉着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爱“这个宏大而经典的话题,怪浪漫和让我好奇的,尽管当时还在感冒中以及两天后有个十分重要的考试,我还是报名冲了。
但是当时的讨论节奏太快了,主持人有点hold不住,子话题之间转变有点快,上一个子话题的引申遗留还没充分讨论,下一波新的讨论又发起了。我是那种在人群中会变得十分胆怯和沉默的人,面对大家激烈的讨论,尽管心中有很多观点,但还是battle不过公开发言带来的犹豫紧张。但后来,在现场我还是抓到了人和我继续聊这个话题,一段无疾而终的crush开始了。
活动开始前有位十分高大的穿着一身黑的大哥坐到了我面前的沙发上,可能他看我是个小矮子吧,一屁股坐下来之后又马上回头问:“我会不会挡到你?”“不会不会。“我心想这人还挺细心。然后我就开始有点注意他,仔细端详发现,咦,外形是我喜欢的男生类型,有、、胖,不留刘海。后来的讨论中,他似乎只发言过一次,但是很有逻辑,不紧不慢。于是我达成”生平第一次鼓起勇气加陌生人微信“成就,我在书店门口的垃圾桶旁叫住了他,加了一把微信。
随后发现我们回住处正好顺路,于是边走边继续讨论。哎,一年多了,那晚一路上具体聊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是我很久没体验过的高质量交谈。现在我的感官调动的当晚记忆有:喧闹车流、夏夜清风、校道的白色灯光、我那因为仰头而酸痛的脖子、他亮晶晶的眼睛。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我们频繁地约饭聊天,发现彼此在性格上有很多相似点,兴趣品味上也有挺多重合(不过可能是因为他涉猎广泛吧,向下兼容我的,啥都能聊一点)。那段时间和他的联系及见面成了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吃顿饭笑点密集,两个人搞笑到似乎把餐厅服务员小姐姐也逗笑了,能逗我笑到脸疼的人还真不多,一般情况下都是我逗别人笑。那段时间学业和实习上也十分顺利,可以排得上大学top5快乐时段之一了,我现在还认为可能他冥冥之中是我的一位贵人哈哈(日常迷信)。那会儿偶尔侵袭而来的焦虑也在某个傍晚于图书馆门口和他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聊天中得到些许抚平,虽然比我年长不少的他传达的某些态度和经验我还get不到,但我前阵子整理手机发现那段通话被系统自动录音了,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我重新打开时会get到某一句或产生更多共鸣吧。
后来的七月我遇上一些烦心事,不巧的是他那段时间十分热情,让我觉得有点烦,聊天中他说的某句话突然让当时的我觉得他十分油腻,后来翻聊天记录发现,随后他连续两天小心翼翼给我发的信息我都没回复,后来我回复的言语之间透露着一股“你凉了“的感觉。烦心事过了我冷静下来后仔细想想我感觉有点愧疚,但后来谁也没提这茬,我们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分享生活、闲聊,他仍然愿意并热心地在我申请学校焦虑头秃时给予我支持和帮助,并扬言我被录取了要请我吃饭。后来因为太忙了,就一直没有见面,疫情期间某次聊天得知他有新的爱人,便更不适合见面了,于是不了了之。
(后来我每次路过书店门口的垃圾桶都会想到那个有趣的夜晚哈哈。)
去年的沙龙之后我看了柏拉图的《会饮篇》,十分认同里面的一个观点:人们追求爱,本质是在追求美。
既然如此,在每个自己爱的人或物身上,虽然未必能意识到,但都应该能总结出某种美才是。我也曾尝试过总结提炼自己所喜爱之人究竟是哪些地方让我有某种美的享受,每次总结出来都会得到自己的否定,“不,好像不是这样,不够确切”,每当此时便会深感语言文字的无力,只能表达出我所欣赏的美的冰山一角。而后我发现,不仅是对方身上的特质,与对方相处时的自己,也变成了我所追求的美的一部分,而对对方的美好想象,又添一分加了滤镜的美,喜爱大致就是如此愈发浓厚的吧。
那么爱是如何变淡甚至消失的呢?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的。(1)自己对美的追求和感受没变,对方在变;或是自己感受到的TA的特质在变,随着对方暴露于自己面前的特质越来越多,美可能逐渐被部分特质消耗甚至完全抵消。(2)自己随着阅历见识的增长,对美的追求和品味改变了,更明白自己喜欢何种特质的人以及享受哪种相处方式。一旦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过于美好,无意识地将自己所缺乏以及追求的美自行安放在对方身上,但是对方表现出来的特质未达到自己所想象的标准,美在此时会坍塌,爱随之。
如此一想,爱人之间互相一辈子只爱对方,可以称得上是个幸运、浪漫又伟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