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承·漆之美

三月初三,莺歌燕舞,轪侯利苍在侍女燕婉的引导下,来到了后花园的曲水流觞,夫人辛追早已等候多时。华灯初上,摇曳的灯光伴着一曲《凤求凰》在回环往复的清流急湍里荡漾。宾客散尽,尽享夫妻夜话。辛追立于曲水之中,颜如舜华,佩玉琼琚,轪侯不禁迷离起来。辛追俯身将手中“君幸酒”置于流水中。曲尽,杯至,轪侯一饮而尽。辛追款款打发了乐师,端坐于琴前,随着流水时而朦胧,时而混沌,轪侯自斟自饮,倚坐在曲水尽头。正是——流水泛酒为夫君,去凶避咎迎泰来。

穿越两千多年,《盐铁论》中“一杯要尽百人之力”的斫木胎大漆器——君幸酒、君幸食,在长沙马王堆重见天日。这两只羽殇杯,(耳朵好像鸟的翅膀——羽,酒器——殇。)让我们看到了大汉的文化繁荣、强大。大漆器比青铜器轻,使用更方便,更得心应手,加速了汉代青铜器的没落。今天它不再是君王的赏赐,不再是贵族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它将成为您手中的把玩,您饮食的盛纳,为您的蓬荜生辉……
【缘起】
因缘而生,因缘而起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东方足迹”一枚大气磅礴的红色的大漆器引起了郭雄刚和武威的注意。它深沉、静穆、含蓄、温润……这犀皮漆工艺品便将自身的魅力抽丝剥茧似的展现在欣赏者的眼前。犀皮漆工艺独特,历史悠久,至今仍在传续和发展的犀皮漆气质不变,技艺却在不断变化,源于人对自然的崇拜。

这器皿不同于瓷的精细华美,不同于玉的天然雕琢。(异于“如金如锡,如圭如碧”而呈现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光华。)望之难忘,却之流连。两个不同领域领军人的思想在深圳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里碰撞了……他们沉潜于心中长久以来的情感、美学、仪式、寻根。
【和合】
和睦同心,天作之合
郭雄刚和武威凭借着对漆器的一见钟情,两人开始了对大漆的研究和探索。漆树皮中乳白色树脂氧化后呈黑色,七千年来,这就是中国的大漆工艺的原料。古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漆》云:“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生漆漆膜光亮,色泽耐久,保光性能特优,因而经久不会变色,不易污染,不怕虫蛀和不受温度影响,更有养生健体之功效。

在他们举办的全球匠人「大匠云集」展览中,日本匠人最多的话,就是:“买了它,拜托一定要用啊!”“日用即道”,手艺品和人发生了积极的联系,才是手工艺品的意义。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柏拉图说过“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如何让放在国家博物馆里甘而可大师的藏品走进寻常百姓家,真正把美的精髓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呢,福建的仙游县22位大漆师傅走进了他们的视野。
【而生】
因缘和合,而生其器
“亦境”是远古先民的善美境界,古人大美,质朴本真,也是当代人们皈依自然的理想。
割漆、榨漆、制模、调灰、刷漆、批灰、裱布、脱模、髹涂、打埝、髹色漆、贴金、打磨……反复琢磨多则上百遍,对工艺要求高,精致出品。
晾晒的过程对天气的要求也及其苛刻,必须是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才得以干透。

每一件作品的形态都凝聚了匠者心境、天气变化的交泰。它始终蒙着一块面纱,不到最后一刻,谁都无法揣测作品的惊世容颜。

亦境文化思考着「质朴心」与「上乘器」的微妙,创作了「素」、「太虚六吉」等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构建起大漆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形态的互会桥梁。
让我们一起静触细品、回眸展望,走进“漆”美的光辉岁月。
*图文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搜索公众号:亦境亦景
感悟生活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