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江南”系列活动之一丨字里画间读懂古建:古建筑微课第八讲
由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上海文艺出版社特别推出“云上江南”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古建科普十讲 —— “字里画间,读懂古建”系列微课,希望大家在此课程中,透由手绘插画与建筑实物相结合的图文阐释、参与每节课程互动主题的方式,全面了解江南乡土建筑的形制工艺、人文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感受传统精髓,传递文脉续流。
曾经有一位名叫郭璩(qú)的僧人
说有一天
他爹想锯开一块木头
可怎么也锯不动
心想,难道里面有铁石不成?
心有不甘的他换上一把新锯
同时焚香祝木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
木头锯开了!
结果拿起木头一看
木纹竟现出两匹马
互相啮咬
难怪这木头如此之牢!

本期古建科普十讲第八讲带你认识像二马相啮一样让两块木头咬合在一起难分难离的榫卯



在一组榫卯中,
凸出的部分叫榫,
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和卯互相咬合
就能让两块独立木材连接起来

早在距今6000-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经有人将榫卯用在建筑上。只是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叫榫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叫法一直在变。

但无论叫什么名字,榫卯的基本功能和规律还是一以贯之的。榫卯之所以延续发展如此之久,至今还让人一提起古建筑就想起榫卯,原因就在于通过榫卯连接的大木梁架,不但自身结构稳定,还能承受得起木材本身及其上部屋面砖瓦的重量。而且,最具特色的是,榫卯还有较强的“容错率”,就是说即便木材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仍可保持结构安全。

拿自然灾害来说,发生地震时,你最怕什么?是不是睡梦正酣的时候,突然墙倒房塌?但是榫卯连接的木构架建筑,很大程度上可以减缓你的这种焦虑。原因就在于榫卯形变过程可以耗散大部分能量,减轻地震带给房屋的破坏,从而保证房屋安全。




那些年我们背过的《阿房宫赋》就曾记载: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可见,在那个时代大户人家的建筑上,钉子还是普遍采用的。实际上,屋顶的椽子、望板等位置,还真少不了要用钉进行固定。

但是我们所见木构架还是以榫卯连接为主。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冶铁技术的发展滞后于木材应用的时间,当河姆渡人在琢磨如何用榫卯建房子的时候,对于铁这个神奇的物质究竟长啥样,可能还完全没概念。

虽然后来冶铁技术有所发展,但是作为早期各国重要战略物资之一,铁和盐一起,是受国家严格管制的,也就是说,有时候即便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需要的那些量。而且,工业车床发明之前,铁钉需要铁匠一个一个手工打制,原材料贵+制作成本高,想也知道在建筑上普遍使用条件不足。再者说,长久发展以来的实践早已证明,榫卯连接起来房屋,完全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所需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自然也没太大必要用铁钉过度加固。

讲完历史和经济,咱们再从科学性上理一理。话说,通过榫卯连接的木材,在温湿度等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几乎做到一起收缩一起舒张,这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感人特性保证了榫卯连接的稳定。但如果连接部位采用了铁制材料,一来湿气聚集容易锈蚀,二来金属构件与木材的膨胀系数、损坏规律不同,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所谓的“同甘苦,共患难”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松动等现象,反而会对结构稳固性起负面作用。



同一栋古建中不同位置受力不同
节点连接处构件数量和形式也有差异
榫卯形式也各不相同
此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也因匠系传承等因各自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榫卯形式
江南地区的榫卯形式多样。仅仅浙江东阳地区,粗略统计就有十几种,直榫、半榫、双榫、燕尾榫、馒头榫、挂榫...是不是光听名字就觉得它们不简单?

与浙东、浙中相比,浙南地区的榫卯形式较为单一,以直榫、半榫为主,而且榫头一般不出柱头,也不用销,都是硬生生打入卯眼的。到了古徽州地区,又以大进小出榫、箍头榫、天雷榫、燕尾榫等为主要形式。

讲到榫卯就不得不提销子。榫卯作为一种连接形式,本身已经很牢靠,但像透榫、半榫等,抗水平力的能力比较弱,这种时候就需要借用外力来进行加固,于是工匠门便想出了加销子这种方法。实际上,榫梢作法在江南地区的乡土建筑中十分常见,经常出现在梁、枋、柱等榫卯节点处。
同榫卯一样,销子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江南地区大致可以分为羊眼销、关销、雨伞销、暗销四种。当然,同样形式的榫销,在各地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叫法。江南徽州一带榫销多为剑销,榫销形状脚大头尖,销身呈三弯状。
制作榫销时将木头置于盐水中煮1~2小时,将汁吐掉后放置一旁直至阴干。过去讲究的作法,销子煮过后,从冬末阴干到夏至左右,方才投入使用。

由于销子“责任重大”,用来制作销子的木材自然也是有一定的特殊要求。首先,材质必要够硬,但这还不够,硬中还得需要一定的韧性。具体选材来讲,各地方常用的略有不同,青冈、栎木一类比较常见。部分地区在进行枋料拼接、屏板拼合时,还会使用毛竹暗销。


一根柱上可能会有各个方向连接的构件,就如同各个方向的车在同一个路口相遇,需要给对方留足空间才能畅通无阻。再者,榫开多大,还得看与之匹配的木材粗细才行。



于工匠来说,榫卯设计和制作技巧,是房屋营建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由于榫卯结构完全隐藏于建筑表观之外,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传承至今的江南地区榫卯工艺,往往夹杂着更浓厚的古风痕迹,也更多的保留了代代传承的师承技艺原真内容。所以,透过榫卯技艺可以非常清晰地辨识出不同匠帮的集体性营造习惯。
江南地区的榫卯技艺,从宏观上可概括为四大类:
“套照”工艺浙中、浙东地区
“套甲” 工艺新安江流域浙西建德、徽州歙县地区
“回榫”、“插板” 和“透榫”工艺浙北杭嘉湖流域、浙西南衢州一带和赣东地域
“角尺照” “托尺”工艺浙闽东南沿海山区及周边地域

即便是电动设备非常普及的今天,江南地区工匠仍大量使用传统木作工具制作榫卯,加工工具以锯子、斧、凿、刨为主,以边刨配合刨边刨缝。
有工匠形容一个榫卯的加工过程:“左手执曲尺,腰间别锥形墨斗,右手捏墨签,以曲尺对准木料,不断变换方向画墨,确定榫卯轮廓。沿所放墨线锯掉多余的木料。然后抄起斧子和凿,将多余的木料劈掉或凿掉,露出榫卯的雏形。目测木料的横竖切面平滑度,用凿轻轻除去,一端木料榫卯打磨完成,通常需要半个时辰,一整根木料就需要消耗一个时辰”。

榫头做的细不细、密不密,全看师傅的手艺。作为手艺人,工匠在做活的时候,靠手感觉和记忆的成分很大,有的时候手比头脑、比工具更可靠。

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榫卯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过程的历史文化产物,是多姿多彩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一员。
在传统民居营造面临工艺断代、消亡危机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掘并保护营造技艺本身?怎样传续多样的乡土建筑文化基因?这需要更多人、更长久的时间,付出更多的精力方有可能实现。就像每一个希冀达成的梦想一样,实现可能很难,但至少我们可以走在路上。
“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泰戈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