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学会了生活
游泳出来冲凉,对面是一个看上去六十多岁的女人。快冲洗完了,在收拾东西。
我注意到她,是正好看到她把清洗完的泳衣泳裤拧干水分,卷成小小的一团,塞进泳帽…… 太妙了。原来可以这样操作。
无意间学到一项生活技能的感觉。
以前每次游泳出来,湿漉漉的泳衣胡乱拧一下装进塑料袋,水常常会渗到包里。像她那样把硅胶泳帽当收纳袋用,就可以滴水不漏——真是好办法。
背着运动包,一边走路回家,一边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慢慢地学着生活,慢慢地学会了生活,终将学会生活。
学习的对象,是父母、长辈、家人,是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是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电视剧……还可能是无意中遇到的素不相识的路人,甚至可能是一条狗,一只猫,或者山谷里的一株野生杜鹃花,峭壁上岩石缝里钻出来的一棵小草。
学习到的,有生活技能,也有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最初的生活技能,肯定来自最亲近的人。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妈带我们去洗澡,教我们洗头发,洗衣服,甚至是把内衣和袜子分开洗这种小细节;也清楚地记得她教会我炒菜做饭的基本功,什么“软面饺子硬面条”,意思是包水饺的面团可以和的软一点,擀面条就要硬一点。
我一直觉得女人需要出去工作,除了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可以认识很多同事。同事之间不仅仅是共事,还能交流学习生活的点滴,互通有无。
至今,我妈在家里做饭时偶尔还会提起:这样炒花生米还是跟谁谁谁学的,这样做花卷是你哪个阿姨教的……
我妈以前炒花生米常常糊锅,后来有个南方的阿姨告诉她:花生米热水焯一下立刻取出,凉油下锅,慢慢加热小火翻炒,炒到花生米不再啪啪作响即可出锅。
几十年前的事了,那个南方的阿姨回到南方,早已失了音信。她教给我妈的炒花生米的方法,又间接传授给了我们。
学生时代,到济南本地的同学家去玩。她父母显然是为了让我们玩好,不拘束,刻意在做了一番准备之后避去了外面。这份用心,很多年后我才领会到。那天在同学家吃的是面条,记忆如此深刻,并不是面条多么地美味,而是我帮忙把面条盛出来,把筷子插到了碗里,同学看到,忙制止我,说了“筷不插碗”的常识。
很多年后在家里跟我妈聊天,说起同学家学到的这项常识,我妈说“哦,咱老家也是这样的风俗,没告诉你们啊”。可见,父母没留意没来得及教给我们的,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周围总会有人教给我们。
每次家里有螃蟹,想起可以煮蟹肉粥,就会想起一个名叫慧芳的前同事。
她是在一次晨会上跟我们分享蟹肉粥的做法的。我印象可真是太深刻了。
工作那么多年,开过无数次的晨会,很多内容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在俱乐部四楼办公室的某次晨会上,慧芳站在那里,教我们如何煮蟹肉粥的情景,历历在目。
第一次做月饼,第一次烤戚风蛋糕……都是跟同事学的,是她们教会了我。还有个东北同事,有次带了特别好吃的萝卜条咸菜到公司分给我们吃,顺便也把她祖传的腌萝卜秘方分享给了大家。
我至今保留一份手写的腌茄子咸菜的菜谱,还没实践过。是同事春晓写给我的,那配方,也是祖传的。说起来,真是好多年了。
切蓑衣黄瓜,是跟公司大厨学的。有次开饭之前我到厨房,两个厨师正在忙活,我看到一大盆洗干净待切的黄瓜,随口就问了一句:你们会切蓑衣黄瓜吧?抽空教教我。
“太简单了!现在就教。”
李大厨随手抓过一条黄瓜放在案板上,又拿了双筷子一左一右摆在黄瓜两边,菜刀跟黄瓜呈45°,一刀刀斜切……杨大厨在边上补充,说用筷子是怕切到底,熟练后就可以不用了。
现在,我不用筷子挡刀,也能够很流利地把一条黄瓜切成蓑衣状。几乎每次,都会想起李大厨。
炒醋溜白菜,就会想起刘老师;做蒜泥排骨,就会想起薛阿姨,女儿以前在家,经常在想吃排骨的时候说:“妈妈做个薛阿姨家那样的排骨。”还有家常豆腐,很普通的一道菜,每次做都会想起,是谁教会了我。
LV十一教我煎鱼时先在鱼身上撒点面粉,不容易沾锅。我之前还真不知道这个生活小技巧,常常把鱼煎破。
第一次吃墨鱼水饺,是在丁P家里,亲眼见她如何收拾墨鱼,用墨鱼汁和出黑色的面团……
在青岛一年多,跟大刘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主要是吃到了以前从来没吃过的山菜啊,海蓬菜啊……昨天中午她还说,花蛤煮开口后,把肉挑出来浸在煮蛤蜊的汤里,保鲜。
我大概就是这样,东学一榔头,西学一棒槌,慢慢地,就学会了生活。
上次在路边买了五个老玉米。卖玉米的大爷让我自已挑,我说我不会,让他帮我挑。他得到信任,很认真地帮我挑了几个大玉米,还告诉我,一次吃不完,可以煮熟后放冰箱冷冻,下次吃的时候加热一下,跟新鲜的一样。
之前,我都是把鲜玉米放冰箱冷冻。也许大爷教的方法更科学,毕竟超市里真空包装的熟玉米居多。
我觉得吧,生活啊,是一本大经。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这个老师给我们讲一句,那个老师也给我们念一句,就教会了我们很多,让我们,慢慢地学会生活。
在此,谢谢啊。
谢谢所有的,教会我生活的人,熟悉的人,以及陌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