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和勇气最重要
新京报报道,7月23日高考成绩开始陆续放榜。作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僧”,笔者有一些话想对各位“准大学生们”说。
在《哈利波特》这部反映成长的小说中,“学霸”赫敏在与哈利和罗恩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对她的朋友们说,“我不过是死读书,再靠一点小聪明,还有更多重要的东西——友谊和勇气”。
友谊和勇气比死读书重要吗?当然,笔者深以罗琳阿姨的这一句话为然。友谊关乎爱,勇气关乎正义,而爱和正义是一个内心和悦的人最重要的品质。相比之下,死读书真可以说是对人生的这四年黄金时间的浪费。
原谅笔者在论述大学生活时采用了温情乃至煽情的人文主义腔调。大学如果缺乏这种人文情怀,那将是干瘪的枯萎的荒野。
也许有朋友会说,小学、中学期间,我们也有友谊啊,为何说到了大学才应该培育友谊和勇气呢?笔者并不否认小学、中学友谊的重要性。只是大学作为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在这里找到的友谊也许会更加的厚重、自由、深沉。
到了大学,尤其是在外地上大学的朋友,不再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严格管理,知识、人情和风险同时向大家敞开了大门。这种由自由选择而产生的,对友谊的追求和对正义事业的义勇,与人生的前一阶段,也许也包括以后人生的许多阶段都很不相同。
十八岁,遇上大学的开放,是刚刚好的。对真理的向往、对爱的渴望、对正义的执着构成了青春花蕾最为美丽的成分。
无论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还是“与柏拉图为友、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还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这一句句大学校训体现的是象牙塔的理想格调和神圣情怀。如果欠缺了对大学精神的敬畏,那为什么来到大学呢?还不如在社会上奋斗四年。
引用东方人文主义始祖孔子的一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学是学习真知,结交朋友,砥砺品性的地方。
前文笔者论述友谊和勇气比死读书重要。这里说的是“死读书”,而不是真知。实际上,真知和追求友谊和勇气,非但不冲突,反而是和谐融合的。
真理的追求需要开放而不是封闭的环境。兴趣、爱和勇气是打开求知之门的钥匙。友善地面对世界,友善地面对朋友,友善地面对自己,人才能变得越来越聪慧。外部的世界和内在的自己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只有友爱的态度才能平和地应对不确定性。比如,孔子人文主义式的快乐使他在学习中既稳定又富有创造力,因而产生了无穷的智慧。
最后,笔者还想对大学和社会说些话。
青春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下一些稚气的错误。倘若不至于达到违法的程度,我们应当予以友善的宽容。
自由的环境,求知欲和情感旺盛的年龄,出现一些“初生牛犊”的言行并不可怕。相反,大学四年墨守陈规,才是一个民族走向衰败的表现。
《诗经》和《论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得好了,可以勉励;做得不好了,可以改正。《论语》还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可见,即便像颜回那样的贤人,他在学习时仍需要一定的调整空间。
只要年轻人是在追求正当的友谊,渴望真正的知识,义愤无畏前行,我们就多给他们一些空间吧。让民族的后代在自由、宽容、友好的环境中试错——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