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接受过的美学教育
查看话题 >审美不是一种本能,我们的「美商」是被塑造的
文/李小丢
看到这个话题的描述中说「艺术和美的鉴赏能力应该是本能的」,这点我不是太同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定义是在不断变化的,当时被认为是美的东西,时过境迁后就可能被认为是丑,这充分说明,人们对美的认知,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大环境、时尚潮流等引导和影响的。
由于我们的义务教育对美学教育的缺失,导致绝大多数人的「美商」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育,所以只好从生活里学。
曾经我们深受苏联审美的影响,认为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美,这种审美思潮现在余波犹存,所以才会有西安等地统一招牌后被嘲“殡葬一条街”的新闻发生。

而现在许多年轻人对美的认知,则大多来自于抖音、淘宝和小红书,因为不清楚美的标准是什么,所以就只好跟风随大流了。
当我们听到满大街的抖音神曲,当我们在身边看到越来越多的网红脸,看到银幕上的女演员脸都逐渐变得硅胶化,看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惊艳过我们青春的美人没有因岁月而是因整容而过早变得惊悚时……
我深刻地意识到,原来,无论怎么批判网络神曲和网红脸低俗无美感,但是架不住沉默的多数用脚投票让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泛滥成灾,渐成主流。
绝望吗?绝望。
我生怕在争夺这个时代对美的定义的战役里,再度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景。
直到近来无意间翻开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这本书,我的绝望和焦虑才被缓解了很多。
很多讲艺术史的书籍,往往将重点集中在针对画家生平的描述和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上,没有很好地将艺术发展嬗变的脉络厘清,往往让读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这本由头号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积累八年而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正好借着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梳理了人类对于审美的意识萌生、发展和变化,也解答了我正在迷惑的问题。
每次看到西方艺术史上浩如烟海的传世名画,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感觉,认为之前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比现在好,要不怎么经典那么多,现在的那些所谓的艺术家们,画的都是些啥!
当然,这是一种错觉,经典的产生,是有时间差的。
任何时代都有其流行的审美趋势,或者说是审美局限性。
现在公认的经典未必是当时的流行,比如生前寂寞的梵高,因为审美意识太过超前而不被时人所接受。
时间是残酷的,也是公正的。当时的流行经过时间的检验,能够流传后世成为经典的,少之又少。
之所以我们感觉以前的审美比现在好,纯粹是因为以前糟糕审美的东西大都没有留存下来。
比如艺术史往往会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嗖一下蹿到一千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黑暗的中世纪没有艺术吗?
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中世纪的文盲率很高,教廷的意志又空前强大,束缚着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时的艺术品只能创作宗教题材,而且由于基督教教义规定「禁止偶像崇拜」。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例如《拉奥孔》中将人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手法也不再被允许。

中世纪的宗教画上人物都是相似的,五官扁平,表情呆滞,完全没有灵气,目的只是让民众通过画中描绘的宗教故事感受到神的伟大,而不是画作本身优秀与否,这种当时由上而下制造的审美趋势带动大规模「流行」的艺术品,也就很难再被后人所认可了。

这充分说明,审美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一样,并不是一直向前的,甚至不是曲折向前的,它经常会倒退,会复辟。
比如现在流行的不开美颜不修图就不发自拍的行为,古已有之。
伦勃朗的《夜巡》背后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之所以让定制此画作的民兵队员们感到不满,不仅因为伦勃朗运用光线造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挑战了人们对传统绘画理念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如果将伦勃朗比作一名摄影师,客户对他最不满的,是他的后期美化效果不符合期待。
据意公子的分析,17世纪的荷兰不仅流行个人肖像画,政府、企业和民间的各种小团体也很流行定制集体肖像画,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毕业大合照。
大合照的要求是什么呢?
不求把每个人照的多漂亮,但是每个人的脸你得拍清楚吧,每个人所占的空间大小也差不多。
最开始,伦勃朗就是靠集体肖像画走红的,那副画叫《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他创新性地选取了老师和学生们上课的一瞬间进行绘画,捕捉到每个人的不同神态,他们没有再呆板的正面面向镜头,而是在个人面容清晰的基础上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让一件命题作品成为了不朽的艺术品。

这样的创新是被当时的审美所接受的,但是《夜巡》里再进一步的尝试却成为了伦勃朗命运的转折点,是因为在那张“大合照”里,所有人都花了一样的钱,但是有的人被聚光灯选中成为了画中的主角,有的人却因为光线太暗几乎连脸都看不清,成为背景板的人肯定不高兴了。

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的肖像画上升为艺术品的期待和觉悟,他们只是抱着去照相馆拍了张集体照的想法,评价的标准很简单:我占据的空间多一些、显得好看一些的照片就是好照片。
如果现场拍的不好,摄影师后期给调调亮度,加个滤镜,让我变得醒目点、好看点不行吗?
对审美有追求的伦勃朗拒绝了,客户拒绝付款并给他打了个差评。
你说谁冤呢?回到当时的情境里,其实大家都很冤,因为出发点不一样,就像现在的摄影师给明星拍时尚大片,你想拍的艺术点吧,但是人家只是拼命要求你给她P白点、P瘦点,下巴P尖点,因为流行的审美就这样,我哪管艺术不艺术的事儿呢?
大家都被流行的审美所绑架,以为自己是真理在握的一方,只有时间能够证明,伦勃朗才是正确的一方。
意公子在书中也回答了「审美没有高低之分,存在即合理」这种论调,虽然我们常说艺术是人的主观感受,本身不该有优劣之分,但凡能打动你的,让你感到快乐或痛苦的,对你个人而言就是好作品。
但是,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有数不清的作品,大到被拍出天价的梵高莫奈等人的油画,小到学童的随笔涂鸦,怎么可能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呢?
究竟什么才算是公认的艺术,公认的优秀作品呢?
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对于蒙娜丽莎似笑非笑的神情,五百多年来没有统一的定论,她的表情似乎会随着观看者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感觉在笑,有时感觉微笑中透露着悲伤,有时感觉她的嘴角似乎藏着一丝嘲讽。

这源于达芬奇的“明暗渐隐法”给人造成的视觉差异,科学家在采用技术手段探测后发现,蒙娜丽莎的眼角和嘴角竟然有将近40层的超薄油彩。薄到什么程度?每层油彩的厚度不到两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十分之一。
人们猜测,达芬奇是将这些油彩涂在手指上,再用手指逐层晕染到画布上,这两处轮廓模糊,由暗到亮的过渡连续而自然,没有清晰的分界,所以画中人的表情就介于似笑非笑之间。
用今天的自拍照的流行趋势来衡量,《蒙娜丽莎》是明显不合格的,她不够白不够瘦,没有瘦脸开大眼角,没有粉嫩的口红腮红,更没有萌萌哒特效,甚至还有个圆润的双下巴,但是蒙娜丽莎让人感受到人的情绪,人的魅力,甚至人的灵魂,令人着迷,神往,想要一再探究,而不是一个肤浅的「好看」可以涵盖的。
这是因为,一件能被成为经典的艺术品,离不开作者反复打磨的技巧和精妙的想象力,它能调动受众的情绪和想象力,甚至超越了时间、空间、国别和语言的界限,用令人震撼的极致美感直击心灵。
这就是艺术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也是衡量一件作品能不能达到艺术品的基本标准。
意公子说,所谓的「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时代都会有低俗的审美和高雅的审美之间的冲突,每个时代的人,可能都会哀叹这是个最坏的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但是没关系,在低俗的流行审美之外,永远有坚持艺术创作的人,在为我们和后世的人,留下经典的作品。
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审美教育,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欣赏经典,想要提升美商,只能靠自己后天的学习和感悟。
但无论如何,是跟风速食的流行文化去学习「短暂的美」,还是坚持从经典的艺术作品中感知和汲取「恒久之美」的真谛,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