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西班牙、荷兰国歌史
西班牙王国之国歌列传
先来说说欧洲第一个殖民大帝国的西班牙。西班牙曾经是第一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世界殖民大帝国,不要说是在美洲或是亚洲的掠夺与殖民,甚至在欧洲大陆本土也曾直接统治过其他的各大小王国。西班牙国王的头衔可多了,以西班牙帝国末期,国势开始衰弱的西班牙波旁王朝卡洛斯三世(Charles III,1716—1788)国王为例;仍保有两西西里王国、那不勒斯王国等头衔与领地。当然以其黄金鼎盛时期来说,包含荷兰、比利时等西欧低地区都在其驻军统治的范围内。在其鼎盛时期的陆、海军规模的壮盛强大,曾经是欧洲抵御来自阿拉伯以及东方回教徒侵攻的主要力量之一,有着欧洲天主教文明保护者的称号,也是西方殖民列强开始崭露头角的第一个国家。
以其曾经的辉煌,西班牙不是你我想像中的那麽简单,西班牙的历史相当错综复杂,国家组成也是如此,西班牙是由众多小王国所组成的松散王国,有点类似邦联王国,当然比当时更为松散的莱茵联邦不能类比。原本是各自独立小王国的各邦,一般仍保有很强的民族自决意识,尤其是曾经也经历过辉煌时期的加泰隆尼亚王国,以及民族组成及文化思想大为不同的;西北部的巴斯克、加利西亚,及南部的安达鲁西亚等各邦。一但西班牙国势开始衰弱,在没有坚强而英明的君王统治下,就很难团结起来分崩离析的各邦国。这不是本篇叙述范围内,在此不予说明。
西班牙是个老牌的殖民大帝国,虽然自18世纪末沦为二等国,但其创造过的辉煌,让世界使用西班牙语的人口仅次于华语,自然国歌有其可观之处,悠久的国歌史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曲风及版本,相当的精采可期。
西班牙帝国
西班牙最早有关国歌的历史记载,是在1770年"西班牙帝国末期(Spanish Empire,1770年—1785年)"改由波旁王朝刚统治时,由西班牙波旁王朝第一代国王"卡洛斯三世(Charles III,1716—1788)"或称"查理三世(Charles III)"所制定的皇家颂歌"荣耀进行曲(Honour March)",也就是现代西班牙王国的国歌"皇家进行曲(西班牙语:La Marcha Real ,英语:The Royal March)"的前身。这首曲子原本是一首军队组成步兵方阵攻击前进时所吹奏的军号战曲 "掷弹兵进行曲(西班牙语:La Marcha Granadera,英语:March of the Grenadiers)" [注1] 改名而成,相当于英国的"英国掷弹兵进行曲(British Grenadiers)"、德国的"霍亨弗利德伯格进行曲(Hohenfriedberger Marsch)"、俄罗斯的"普列奥布拉仁斯基进行曲(Preobrajensky March)"等等世界着名的18世纪军乐。
至于这首掷弹兵进行曲的由来已不可考,只知道最初的曲谱及文字记载是在1761年印刷出版的"西班牙步兵军事图书之军号吹奏(The Spanish Infantry's Book of Military Bugle Calls)"的这本军用军乐教范书籍。着作人为;曼努埃尔德埃斯皮诺萨(Manuel de Espinosa)[注2]。
荣耀进行曲作为西班牙波旁王朝皇室参与典礼及外交礼仪的崇隆之乐,时间久了,既定成俗的由皇家颂歌的角色而成为代表西班牙的传统国歌。这曲子是有歌词可唱,但从未固定歌词,因为歌词会随着不同国王的登基而改变,是世界唯一没有固定歌词的国歌。有关歌词部分后续文章会详加说明,在此先说明一个基本观念,既然称为皇家颂歌必然谱有歌词来歌唱赞颂国王,不是某些人以为现代的西班牙王国的国歌皇家进行曲无歌可唱,就以为西班牙一直以来是个无国歌可唱的国家,这是非常错误的误解。
西班牙王国
到了西班牙帝国结束以后,开始了西班牙波旁王朝统治的"西班牙王国(Kingdom of Spain,1785年—1873年)",这个王国与现代西班牙王国是同一个渊源,也就是王国除了在短暂时期中断以外,仍旧存续到现代21世纪的此时,可说是欧洲仍在当家的最古老的皇室之一。这时期的国歌名称由荣耀进行曲自然演变改称为皇家进行曲,至于何时改的就不清楚。曲调旋律明显的与最初的掷弹兵进行曲不同,加入了当代华丽的巴洛克乐风元素,成为一首有着浓厚宫廷气息的旋律。
除了作为皇家颂歌,也充当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国歌角色。这点与法国波旁王朝很类似,代表法国波旁王朝国歌的歌曲是"亨利四世万岁(Vive Henri IV)",只要法国波旁复辟,必然以这首歌曲作为国歌。同样的,西班牙波旁只要复辟重回掌政,必然也以这首皇家进行曲作为唯一国歌。有了这基本观念,读者可知,在欧洲,代表着同一渊源王朝的国歌,无论在哪个时期复辟都会是一样的,西班牙王国也是如此。
西班牙第一共和
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Ferdinand VII,1784年—1833年)"在1814年5月废除了1812年所制定的宪法,这举动引发了改革派及自由派人士的不满,纷纷要求国王恢复宪政,国王置之不理,于是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反叛行动,但很快的被镇压平息下来,但这已经点燃了西班牙第一次革命的火种。1819年,斐迪南七世组建了10个团的步兵团 [注3],准备用来镇压美洲殖民地的独立叛乱活动,此时由"拉斐尔德列戈上校(Colonel Rafael del Riego,1784年—1823年)"所指挥的"阿斯图里亚斯团(Asturian regiment)"抵达西班牙南部"安达鲁西亚(Andalusia)"的"加的斯(Cadiz)"后,连同其他自由派的军官展开兵变,要求国王恢复1812宪法,并以反对国王的专制政权为起义号昭,希望得到当地人民的响应,但当地人民无动于衷,无人参与。虽然当地的安达鲁西亚人没有响应德列戈上校的号昭,不过这消息很快的传到加利西亚(Galicia),引爆了加利西亚人首先反抗专制的起义行动,由此蔓延到整个西班牙各邦,开启了西班牙的第一次革命。
1820年3月7日,另一位着名自由派将领"弗朗西斯巴列斯特罗(Francisco Ballesteros,1770年—1832年)"的军队包围了马德里王宫,迫使斐迪南七世于当年的3月10日恢复1812宪法,成立了"临时军政*府(junta provisional)"接掌推翻王权后的政权,是存在时间非常短暂的"西班牙共和国(Spanish Republic)",史称"第一共和(First Republic,1820年—1823年)"的开始。
这个新兴的共和国当然不会是以皇家进行曲作为国歌,而是以"列戈颂(Himno de Riego)"作为共和国的新国歌。列戈颂的标题是为了颂扬第一位起义革命的军事指挥官拉斐尔德列戈上校,这是共和国给予列戈上校最崇隆的致意,并授与共和国元帅勋荣。这首曲子后来也成为了西班牙第二共和的国歌。同样的,凡是共和政体时,这歌曲是必然的西班牙共和国歌,与法国的马赛曲代表着民主自由的共和国精神是一样的意思。虽然现在的西班牙国号是波旁王朝的西班牙王国,但只要哪天西班牙再次成为共和国时,这首歌又会是那时代表西班牙的国歌。
列戈颂最初创作于1808年,原歌名为"胜利颂(Himno de la Victoria)",由诗人"阿里亚萨(Arriaza)"填词,"费尔南多索尔(Fernando Sor)"谱曲,最初创作的灵感来自于传统的军乐曲及民间的斗牛曲以及法国马赛曲而得。到了1809年,为了纪念当年5月2日起义抗暴历史事件中的受害者,由着名诗人"胡安纳卡西欧加利戈(Juan Nicasio Gallego,1777年—1852年)"重新填词,"罗德里格斯莱德斯马(Rodrigues Ledesma)"改编谱曲,歌名标题改成了"捍卫者(Los defensores)"。这首曲子在西班牙革命期间受到众多群众的欢迎,成为西班牙此次革命的代表性战曲颂歌,而歌曲名称也随着革命进展,由当时着名的作曲家"何塞梅尔乔戈米斯(Jose Melchor Gomis,1791年—1836年)"重新谱曲,歌词选用最早参与列戈上校起义行动的,自由派将领"埃瓦里斯托法兰德斯圣米格尔(Evaristo Fernandez de San Miguel,1791年—1836年)"所写的信函内容,歌名标题改为"列戈颂"。由此,这首代表西班牙共和国的国歌才大致定型确认下来,第二共和引用改编的版本依此为准。
此时期也在西班牙各地出现了代表地方各邦反抗君王专制的歌曲,这些歌曲后来多成为代表各邦的区域国歌,较具知名的有;"胡安玛莉雅伊帕拉吉雷(Jose Maria Iparraqairre,1820年—1881年)"作曲,象徵巴斯克自由精神的"格尔尼卡之树(Arble de Guernica)"、现代加泰隆尼亚国歌的"收割者(Els Segadors)"最初版、阿斯图里亚斯的国歌"阿斯图里亚斯,我敬爱的祖先之地(Asturias, patria querida)"、现代加利西亚国歌原歌词来源出处的"松树(Os Pinos)"等。
当革命成功的推翻了王国,建立起共和国时,鉴于这些地方性革命歌曲格局不足以代表整个的西班牙,只有这首列戈颂足堪大任。因此,在1822年4月7日由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告列戈颂为西班牙共和国国歌,但这首共和国国歌只通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匆促的结束了。1823年,神圣同盟(Holy Alliance)(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于维也纳决议,以结束共和政体恢复西班牙王权为名,于同年4月动员了法国9万5千人兵力,越过法西边界的庀里牛斯山向马德里前进,西班牙共和政*府军反击无功,法军逮捕了拉斐尔德列戈元帅,同年的11月7日,列戈元帅受刑于马德里广场,第一共和结束。
西班牙王国第一次复辟
第一共和政体结束,西班牙再次由波旁王朝统治,这是王国的第一次复辟,国号仍为"西班牙王国(Kingdom of Spain,1875年—1931年)"。同样的,皇家进行曲再次的成为西班牙国歌(1875年—1902年),也同样维持着歌词随着不同国王而改变的传统。但在第一次复辟的末代国王"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1886年—1941年)"时期的二十世纪初,官方首次制定了正式的国歌版,从1908年到1931年止,通用了32年。
1902年,国王委托"巴托洛佩雷斯卡萨斯(Bartolome Perez Casas,1873年—1956年)"改编为现代通用的曲谱,并由"爱德华马奎那(Eduardo Marquina,1879年—1946年)"谱写了官版的正式国歌歌词。1908年,官方颁布法令,以这个版本为西班牙王国的正式国歌,此时皇家进行曲才真正的成为西班牙国家之歌,而非皇家与国家之歌的溷淆情况。这首正式国歌从1908年发表启,至1931年被第二共和推翻为止,直到1978年在"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1938年至今)"正式掌权,谓之;『王国第二次复辟』。才再度成为国家之歌,但原本由马奎那谱写的歌词却被废止,保留卡萨斯改编的曲谱。1997年,西班牙政*府对卡萨斯后人付费购买版权,成为国家公共财。因此,现代的西班牙王国国歌皇家进行曲是卡萨斯曲谱版,而原歌词在被废止后,直到现在仍无全民共识产生新的国歌歌词,这也就是现代西班牙国歌"皇家进行曲"为何有曲无歌的原因。
西班牙第二共和
西班牙在1931年推翻了王国再次成立了"西班牙共和国(Spanish Republic)",史称"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1931年—1939年)"。如前文所述,西班牙共和政*府必然会再次的选择属于共和国精神的列戈颂为国家之歌。但这首国歌最初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主要是针对其歌词粗俗且旋律不够优美而论,认为这些缺点不足作为第二共和的国歌。但这首象徵共和的歌曲,共和政*府实在无法割舍,于是只好委由"安东尼奥马查多(Antonio Machado,1875年—1939年)"重新填词,"奥斯卡埃斯普拉(Oscar Espla,1889年—1976年)改编谱曲",在重新填词改编曲谱完成后,于1931年4月27日夜,在首都马德里盛大的推出公演,由即将就任的第一任总统"曼努埃阿萨尼亚(Manuel Azana,1931年—1939年)"亲自出席,由当时最着名的歌手"劳拉涅托(Laura Nieto)",以及着名的皇家军乐团联合演出,以便大众接受成为第二共和的国歌。
在首次公演后的第二天,由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太阳报刊出评论,内容大略是说;『如果要放弃目前的国歌(指的是皇家进行曲),就目前已知的来说,还没能找到可取而代之的作品,昨晚共和党人的糟糕演出令人失望,埃斯普拉大师在一个平庸的作品基础上,改编成一出有如闹剧般的爱的大游行。』。这评论很毒辣,但也忠实的点出,这首反映底层民间热情的革命歌曲,实在不受知识份子及中产阶级的欢迎。后人的评论也普遍认为;『列戈颂缺乏国歌应该有的严谨肃穆,过于轻浮而俗气,对这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尊严而言,列戈颂格局实在令人不堪。』。但在共和政*府及自由派人士的强力运作下,终究还是成为了第二共和的国歌。当然,这个版本跟第一共和的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异,歌词完全不同,主旋律也改变了不少。
西班牙内战
但共和国成立没多久,因立场激进的极左派联盟"人民阵线(Popular Front)"经选举取得共和国政权,这使得刚脱离王国体制下的传统与保守的团体及军队所不能接受。曾经担任驻非洲殖民地军事指挥官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年—1975年)"在取得部分军方将领的支持与共识下,被推举为领袖后公开反叛共和政*府,成立了国家及民族主义党(Nationalists)简称"国民党"。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短暂而血腥的内战正式开打。"佛朗哥"的国民党"结合了国内极右派纳粹主义的"长枪党(Falange)",以及其他如天主教等属于保守与传统的右派团体支持,在国际上有纳粹德国与纳粹义大利给予人员、金钱、物资的援助下,于1939年4月攻下了巴塞隆纳后取得胜利,内战宣告结束。在此期间,西班牙同时有两首国歌并行使用,左派共和国政*府军通用的是列戈颂,而佛朗哥在内战期间的1937年4月19日创立了简称"FET"的政党,日后是西班牙在佛朗哥独裁时期唯一的合法政党,这个党的正式名称很长又很罗唆,西班牙原文是 "Falange Española Tradicionalista y de las Juntas de Ofensiva Nacional-Sindicalista",中文翻译为;『大西班牙长枪党及全国工会工团联盟』,其实就简称为西班牙长枪党也是可以的。顾名思义,这个政党结合了军队的国民党、极右派的长枪党、传统的天主教及卡洛斯保皇党、工会团体等。"FET"的国民军使用的是一首满奇特的国歌,这首只能被称为临时国歌的只存在于内战期间,歌名标题是"面向太阳(Cara al Sol)",这首临时国歌大部分旋律改编自"阿德里安帕蒂诺(Adrian Patino)"谱曲填词的"FET"(长枪党)党歌(Himno de la Falange) or (Himno falangista)"面向太阳(Cara al Sol)",因此而得名,只在末尾乐章加上原来王国国歌皇家进行曲的末尾旋律,就成了一首临时国歌以兹对抗共和国的"列戈颂"。这首临时国歌从1938年的内战初期到全国统一,之后延续使用到1945年二战结束为止。
西班牙国
1939年4月"佛朗哥"取得胜利结束内战,开启了长达四十馀年的"佛朗哥独裁时期"的西班牙国(Spanish State),这时期曾短暂的延续之前内战时的临时国歌,到了1945年重新启用卡萨斯曲谱版的皇家进行曲为西班牙国歌,但国号不再是西班牙王国,而是西班牙国。因此,这首皇家进行曲被佛朗哥改回原名的掷弹兵进行曲,原来马奎那版歌词作废,另行谱写了新歌词,这歌词是由"何塞玛丽亚佩曼(Jose Maria Peman,1897—1981)"所谱写的称为;佛朗哥版的皇家进行曲国歌。所以,至少在1977年以前,西班牙的皇家进行曲还是有歌可唱的,只是被改回原名的掷弹兵进行曲而已,实际上是相同的国歌。
西班牙转型时期
1975年佛朗哥归西,由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卡洛斯一世继承为国家元首,史称"西班牙转型时期(Spanish transition to democracy,1977年—1981年)"。1978年12月27日由国会批准通过,正式的明订宪法上的西班牙国歌为卡萨斯改编版的皇家进行曲,但1977年以前通用的佩曼版歌词则作废。因此,西班牙从1979年开始,直到现在就无国歌可唱,在国际性的体育竞赛上,就时常看到西班牙人哼哼阿阿的哼着国歌曲调而不是用唱的,满好笑的。
现代西班牙王国(第二次复辟)
由史可知,现在已知有着固定歌词的官方正式版皇家进行曲有两个不同版本,一个称为阿方索十三世的马奎那版歌词,另一个称为佛朗哥的佩曼版歌词。只是,马奎那版歌词是王权象徵的皇家礼赞颂歌,而佩曼版歌词是法西斯政权时代所谱写,有法西斯的阴影存在,这两种各自代表时代背景的歌词,都无法为现代西班牙民主自由的社会所接受,在西班牙各自治邦民族自觉意识高张的今日,更加复杂难解。也就是说;皇家进行曲早在1978年就已经是宪法上的国歌了,但三十年下来还是无歌可唱,或许以后会有。至于2008年所谓的奥运会徵歌词比赛,不过是娱乐多过严肃的无聊举动罢了,有如船过水无痕。
西班牙自1777年有了第一首国歌记载,直到2009年为止,历经了两首正式国歌,一首临时国歌,共三首。但是这两首国歌又有着许多不同时期的版本,满复杂的,以历史最悠久且使用时间最长的皇家进行曲来说,同样一首国歌;历经两百馀年来的改朝换代,有三种不同歌名标题,几十种以上的不同乐风与演奏版本,单单现在官方制定的版本就有六种之多 [注4]。相信很多中文读者刚接触时昏头转向的弄不明白,现在作者以有系统且简单易懂的文字来概略说明,辅以大量相关的图片以及影音,让中文读者对西班牙国歌史,以及这首世界着名的皇家进行曲,能透过本篇的述说而有所了解。
[注1]:中文网把"掷弹兵进行曲"翻译为"格瑞那达进行曲"是音译,不能说错误,在不知道文字义意的情况下是可以这麽翻译,但必须要加以说明,这是不正确的翻译。欧洲各大国都有自己的"掷弹兵进行曲",掷弹兵代表精锐的军队,步兵或是骑兵都有掷弹兵的编制。
[注2]:埃斯皮诺萨在1761年着作了这本西班牙最古老的军乐教范本,稍后的1769年还有另一本同样的军乐教范,记载的军乐大致相同。这本教范纪录了步兵军号使用的方式及乐谱,是一本研究18世纪欧洲步兵方阵军号乐的重要参考着作。
18世纪至19世纪初,步兵是组成步兵方阵作为基本的战术队形,进退集结射击等都需依军号而行动,并不是电影演的用人喊的那麽简单,在战场上炮声隆隆非常吵杂,用人喊的军令根本听不到。这时期的军号并不是古代的那种单调的号角,而是军事用途的铜管吹奏乐曲,是最初的现代军乐雏型。通常是由简单且携带方便,能跟随部队进退的;笛、鼓、铜管等吹奏或是敲打的乐器,这也是近代鼓号乐队的最初原型。当然,这种现代形式的军乐,据传最早是由东方的奥图曼禁卫军或称新军的随军乐队传入欧洲,但现代的军乐形式不可讳言的是由欧洲人所建立,而最早建立现代军乐雏型的,当然就属西班牙帝国是其中之一了。
本篇会附加个人制作的埃斯皮诺萨1761西班牙步兵方阵军号乐的六首标准范例军乐试听,及文字标题说明,仅供读者参考。
[注3]:1810年代的西班牙军队编制,是以团(Regiment)为主,团是由法国波旁王朝所创立的单位,欧洲各国都是以团为基本的战略单位。维基百科编辑为营(Battalion)是错误的。西班牙传统军制的西班牙大方阵从来没有营的编制,只有连队及方阵以及大方阵,况且早在18世纪初就已转变成法国的"团"。
——————————————————————————————
荷兰国歌列传篇
荷兰是个君主立宪的王国,正确的正式国名是;"尼德兰王国(荷文: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英文: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尼德兰有着低地及低漥之国的意思,至于荷兰则是尼德兰王国境内两个区的名称。"Netherlands"泛指位于西欧的低地区,因此是复数名词,且前面要加冠词的"The"。
荷兰地理属于西欧,也是近代西方殖民帝国的先驱,台湾在明朝末年曾被荷兰短期的占领,荷兰的海外殖民地大致是在黄金时期所建立起来,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其中以荷属东印度(印尼)为最大最主要的殖民地,直到二战结束的1956年才撤离印尼结束殖民。但既然是老牌的殖民帝国,至今仍拥有海外领地,目前仅剩的位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安地列斯岛群,称为荷属安地列斯(Nederlandse Antillen),自2008年12月15日起,宣布解体,至此,荷兰海外殖民地成为历史名词。
荷兰王国目前的国歌是"威廉颂(荷文:het wilhelmus,英文:The William)",号称历史最悠久的国歌曲谱旋律,是世界最古老的国歌之一。但所谓古老不代表使用时间最久最长,事实上,荷兰国歌威廉颂是在1932年才正式的得到议会的批准通过,成为今日的荷兰王国国歌,威廉颂虽然自1581年以来为荷兰奥兰治亲王颂歌,却从未代表荷兰成为官方正式或是传统上的国歌,真正成为荷兰第一首官方正式国歌的是;尼德兰联合王国的国歌"尼德兰人的血脉(Wien Neerlands Bloed)"。
现代荷兰形成的雏型,是当时西班牙国王对低地荷兰等地,大幅增税与迫害新教徒所引爆,之后荷兰开始了血腥漫长的独立战争之路,史称"八十年战争(Eighty Years' War)"。这场战争中,领导荷兰人抗争的主要领袖,就是绰号为"沉默者威廉(William the Silent )"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Prince of Orange,1533年—1584年)"。威廉一世是荷兰低地区最有钱及最有势力的封建诸侯,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年—年)"授与奥兰治亲王(Prince of Orange)的世袭贵族,也是弗兰德斯省的省长。原本效忠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帝国,一直到西班牙迫害荷兰新教徒后,于1567年4月加入荷兰新教阵营,举兵反抗过去效忠的西班牙帝国,成为反抗阵营中最具政治影响力及军事力量的领袖。1568年5月23日威廉的两个弟弟,路易斯拿骚(Louis of Nassau,1538年—1574年),及阿道夫拿骚(Adolf of Nassau,?年—1568年)发动了"海利赫莱战役(Battle of Heiligerlee)",成功的击败了西班牙军,但阿道夫拿骚在这场战役中失去生命,威廉颂歌词第四段就是为纪念阿道夫拿骚而写。虽然路易斯拿骚击败了西班牙军,但未能占领格罗宁根城(City Groningen),于是在1568年7月21日发动了"耶米根战役或称耶姆古姆战役(Battle of Jemmingen or Battle of Jemgum)",希望一举夺得这重要城市,但被绰号铁公爵的"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阿尔巴公爵(Fernando Álvarez de Toledo, Duke of Alva,1507年—1582年)给击退。这两场重要的战役被公认为八十年战争的开始,也因这两场战役,威廉一世成为荷兰人反抗西班牙的领袖与象徵。1579年威廉一世邀请法国国王"亨利三世(Henry III,1551年—1589年)"的亲弟"弗朗索瓦,安茹公爵(François, Duke of Anjou,1555年—1584年)"作为七省联合的世袭君主,换取法国的支持与援助来对抗西班牙。1580年9月29日,荷兰各省邦联议会(States-General)与威廉一世以及安茹公爵联合签署了"普莱西斯勒斯塔尔斯条约(Treaty of Plessis-les-Tours)"(泽兰与荷兰两省反对而未参与)。根据条约的条款,法国安茹公爵承担"保护荷兰的自由(Protector of the Liberty of the Netherlands)的义务与责任,成为主权独立的荷兰共和国(Dutch Republic)。1581年7月22日,威廉一世在斯坦顿葛内拉尔(Staten Generaal)公开宣告西班牙国王在荷兰的统治是非法的独立宣言(Act of Abjuration),这是继荷兰各邦结为乌德勒支联盟(Union of Utrecht)及斯塔尔斯条约之后,最重要的政治宣示。这份宣言等同于与原宗祖国西班牙断绝关系迈向独立,这天是荷兰第一次形成一个国家的最初开国之日,也是被称为七省联合共和国的开始之日。荷兰在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时期并未取得真正的独立主权,但在荷兰历史上,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被尊称为"祖国之父(荷文:Vader des Vaderlands,英文:Father of the Fatherland)",并以威廉颂作为荷兰皇家颂歌,最后更成为荷兰王国的国歌,而奥兰治亲王的代表色"橘色"成为荷兰三色国旗中的色彩,且成为整个荷兰的代表色彩。
既然已经说到威廉颂的起源人物威廉一世奥兰治亲王,这里提前说明威廉颂的故事。
"威廉颂(荷文:Het Wilhelmus,英文:The William)"或取歌词首句为名称"威廉凡拿骚(荷文:Wilhelmus van Nassou,英文:William of Nassau)"。
威廉颂的歌词是采用押韵的离合诗方式写成,有15节歌词,每节歌词的首句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建构成"Willem van Nazzov(威廉凡拿骚)"的词句。因为歌词太长,一般只唱第一节歌词,至多加唱第六节歌词。现代版的歌词与初版的当然有些许的不同,文字语言的习惯会随着时代的步伐而转变,威廉颂歌词也不例外,况且,威廉颂从来不曾是荷兰国歌,歌词也没有所谓的官方标准,直到1932年成为荷兰国歌后才统一为官方标准。如;原版歌词第12、13节歌词首字母的 "S",现代荷文是 "Z"。以及;第一节歌词有关"Duitsen bloed"的字词涵义,原版歌词是"Duytschen bloet",在1932年以前,荷兰国内学术界为此争论不休,1932年才由官方定立标准为"Duits",涵义是『德国人的』。但没想到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占领荷兰,并实行残酷手段统治了5年,在举国充满反德情绪下,原本不曾注意到的"Duits"这名词用在国歌中实在不妥,战后几次试图改变歌词都没成功,于是沿用至今,只好在解释名词时,特别强调;荷兰人是『日尔曼的』不是『德国的』。
歌词作者相传的两种说法;
之一是相传由"菲利普马尼克斯(Filips van Marnix,1540年—1598年)"谱写,他的全名很长;Filips van Marnix, heer van Sint-Aldegonde, heer van West-Souburg。传说的原因在于,马尼克斯是威廉一世奥兰治亲王的助理,而他是当时知名的学者作家及政治家,而他在任职期间威廉颂有了现代歌词的原版歌词,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出自其手。
之二是相传由安特卫普前市长"迪科福尔克特松科恩赫特(Dirck Volckertszoon Coornhert ,1540年—1598年)"谱写,也是荷兰知名的学者作家及政治家,被认为是荷兰的文艺复兴之父。据传的原因;他是替威廉凡奥兰治亲王起草宣言的人,也因此有可能撰写了威廉颂歌词。
但无论是马尼克斯还是科恩赫特,他们两人留存的手稿及书信都未曾提起过这件事,因此都未被证实。此外,虽然威廉颂的歌词押韵且文采俱佳,但仍有一些不协调的韵音等不够严谨的缺失,所以不大可能出自于这两位大文豪之手。
无论歌词是谁所作都不可考,除了年代久远,毕竟这首曲子在当时很流行,有可能是经过好几个人在不同的时段中所创作出来的歌词,以致于谁都不好留下姓名作为歌词的创作者。目前已知最早的歌词文字纪录最早的日期为;1582年左右出版的威廉颂法文翻译版。
曲谱则来自于1569年法国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宗教战争的内战时期,法国孔代亲王(侯爵)的新教徒士兵围困沙特尔城的战役时所唱的战曲;奥特雷之歌(Autre chanson de la ville de Chartres assiégée par le prince de Condé)。至于是谁谱曲的已不可考。这场战役结局满讽刺的,最后是天主教徒防守的沙特尔城击败围城的新教徒军队,而这首歌曲之后成为荷兰新教徒的战歌"威廉颂"。在围城期间,无论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这首战曲都很受欢迎,也很快的传唱到了有着众多新教徒的低地国家,当然歌词不会是威廉颂。至于成为现代所知的威廉颂旋律的改编者是;荷兰知名的作曲家阿德里安瓦列里乌斯(Adriaen Valerius,1575年—1625年)。只是,瓦列里乌斯改编的旋律节拍如教堂所唱的圣歌,比现代版慢上许多。现代版的旋律改编者,依据荷兰官方的说法,是在1932年时由"瓦尔特波尔(Walther Boer,1540年—1598年)"所改编。
七省联合共和国
164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签订《明斯特条约》,承认七低地(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荷兰文: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ën,英文:Republic of the Seven United Netherlands/Provinces,1581年—1795年),中文习惯称之为荷兰共和国。此时荷兰才真正获得了主权独立的国家地位,而这也是荷兰第一次有着国家型态的历史开端。这个新兴的荷兰共和国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迅速发展成为17世纪航海和贸易的一等强国,经营了全欧洲最大的商船队,并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是当代欧洲最富裕、最城市化的国家。这段时期在荷兰被称为「黄金年代」。
荷兰共和国的构成是松散的邦联制,以一种协商民主的方式运作。构成荷兰主体的北七省有着自己独立国家型态的政*府,这些个省级政*府共构成共和国中央政*府,而这个邦联是以各省议会协商的方式作为国家的政治运作。而约占荷兰1/5以上不是省级的其他地方,是称为共管土地的地方县或是主教区,是属于共和国直辖的共管区域,但也有着极复杂的宗主关系。因此荷兰的政治运作是非常的复杂而充满变数,荷兰议会是最高的政治权利运作的地方,但不是用所谓的民主多数表决,而是各自协商,说难听点,就是各省在政治上的商业买卖,荷兰人自古就是个重商的社会,因商业而富裕,国家型态依此而运作不足为奇。
也因为这种奇特的国家组成及政治操作模式,荷兰共和国没有最高的国家政治领袖,当然更没有国歌,威廉颂只是奥兰治亲王家的颂歌而已,历代奥兰治亲王也只是荷兰的摄政王,但不代表这个国家。况且荷兰最高政治权力的议会,不是单一的国家议会,而是由各省的议会共同组成一个名义上的国家议会,这个议会分别有两个主要的派系各有省份及地方所支持,一个是由当初乌德勒支联盟转型的共和议会(Staatsgezinden),被称为共和党派。另一个是当初由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运作的荷兰议会(stadtholderless),被称为保皇党派或称为奥兰治党(Orangists),甚至称为橘党也可以。这两个党派在荷兰独立的八十年战争中就已经互相攻讦了,只是没那麽冲突而已,到了荷兰共和国成立后,这个冲突才越发矛盾与激烈。因此虽然奥兰治亲王受到半数以上省份的议会代表支持,成为世袭的摄政王,但威廉颂从未被荷兰议会的共和党派接受而成为国歌,共和党派支持的是另一首歌曲作为国歌,保皇党支持的是威廉颂,两相争执不下。此外,威廉颂是一首新教徒的战歌,代表的是奥兰治亲王率领新教徒打倒天主教徒的西班牙,歌词内容也有反天主教的疑虑,这也让荷兰南方几个天主教徒较多的省份无法接受。在政治及宗教等因素的纷争下,共和党派及天主教徒的省及地方就以""作为共同颂歌,而新教徒及支持保皇党的就以威廉颂为共同颂歌,各唱各的互不相让。因此,荷兰第一个国号的荷兰共和国从建立到结束,都没有正式的官方国歌产生。
荷兰因协商共和而迅速发展,也因协商共和而纷争不断,在无国家共识引发的冲突矛盾越发激烈下,国势大幅衰退,17世纪末荷兰黄金时代结束。到了18世纪末期,荷兰第一个国号的荷兰共和国,也在内忧外患之下引爆了革命,推翻了共和国政体。从1581年7月22日威廉一世独立宣言开始,到1795年1月19日正式结束。
巴达维亚共和国
荷兰第二个国号称为;"巴达维亚共和国(荷兰文:Bataafse Republiek,英文:Batavian Republic,1795年—1806年)"。荷兰自进入17世纪以来,共和国的国势每况愈下,由一等强国沦落为二等国,而国内政局仍然没有产生国家共识来团结荷兰人民,当权的贵族及摄政王奥兰治亲王威廉五世越来越专制独裁,原本体制就是个没有发展方向及重心的松散邦联,无法随着时代的转变来满足人口日益增多的大众百姓,迫切的希望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的改革要求,终于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鼓舞,及法国第一共和政*府的支持下,一举推翻了荷兰共和国,奥兰治亲王威廉五世撘着渔船逃到了英国避难。法军以及革命委员会接管荷兰各地政权,于1795年1月19日正式建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不能说是个主权完整独立的国家,因为他深受法国第一共和政*府的政治干预及政策影响,尤其是拿破仑对荷兰的野心更甚,使得共和国逐渐成为法国的一个附庸国。虽然共和政*府极力的要摆脱法国的钳制,并非是完全听命于法国,这也引起了拿破仑的不悦与不耐,于是拿破仑乾脆派大军推翻了这个不听话的附庸国巴达维亚共和国,并指派他的亲弟弟"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1778年—1846年)在1806年6月5日建立了荷兰王国。这个巴达维亚共和国从1795年1月19日开始到在1806年6月5日结束,存在了约10年有馀。
巴达维亚共和国存在时间很短,且是个法国附庸国,因此并没有国歌的产生,这个荷兰历史的第二个国号也没有国歌。
荷兰王国
荷兰第三个国号称为;"荷兰王国(荷兰文:Koninkrijk Holland,英文:Kingdom of Holland,1795年—1806年)"。这个才是以荷兰的名称作为正式国号的荷兰王国,跟现代的荷兰王国是不同的渊源,正式国号也不一样,中文因翻译的既定成俗,把现代尼德兰王国翻译为荷兰王国,让人常搞溷了时序。
这个荷兰王国存在时间更短,起因是拿破仑指派亲弟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原意是要荷兰更听命于自己,结果波拿巴这个荷兰国王当的很称职,在荷兰被称为路易一世国王的波拿巴,非旦没有配合其兄长的索求,反而处处的以荷兰的利益为最高优先考量,这使得拿破仑非常恼怒,把波拿巴给撤换下来后,跟着于1810年7月9日乾脆并吞了荷兰成为法国的一个省。这个王国从1806年6月5日建立至1810年7月9日为止,只存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当然也来不及产生国歌,这个荷兰历史的第三个国号也没有国歌。
尼德兰联合王国
随着拿破仑的战败,于1815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中,决议恢复荷兰为主权公国的议桉,作为规划中的欧洲新秩序之一部分,且扩大了荷兰的国境,由原本以现代荷兰为主的北低地区(北荷兰),加入了原属于法国省份的比利时及卢森堡等的南低地区(南荷兰),由逃到英国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五世的儿子"威廉弗雷德里克奥兰治拿骚(William Frederik of Orange-Nassau,1772年—1843年),担任这个国号称为;尼德兰联合王国(荷兰文: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英文:United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1815年—1839年)的第一代世袭君王。这也是奥兰治亲王世系第一次真正的成为荷兰的国王,也实现了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在1581年7月22日发表的独立宣言,统一整个荷兰的梦想。威廉弗雷德里克继承先祖名号为"威廉一世(William I)",成为王国的开国君王。中文把尼德兰联合王国翻译为荷兰王国也是错误的。至少翻译为荷兰联合王国还可接受,不然会与波拿巴的荷兰王国及现代荷兰王国给搞溷了。
七省联合共和国是荷兰国家的雏型,之后的巴达维亚共和国及荷兰王国,是建构出荷兰现代国家制度及观念的过程,而这个尼德兰联合王国则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型态之始,至此荷兰历经了两百多年的过程才有了统一的中央政*府与议会以及国家元首。
尼德兰联合王国是君主立宪制的体制,现代国家该有的都有,当然也包含国歌在内。但这个王国的国歌却不是威廉颂,虽然国王是奥兰治亲王的直系血脉,在君主立宪的王国宪法中,赋予国王较大的统治权,但这个王国不是国王说了就算,自南荷兰纳入了版图,虽然同属低地区诸省,但这些南荷兰各省从未与北荷兰形成过同一国家,无论是人文历史、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经济社会观念等,南北两方的差异颇大,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方面,北荷兰新教徒较多,南荷兰却以天主教徒居多数。南荷兰的天主教徒认为"威廉颂"是过去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作战时的战歌,而现在这个国王就是新教徒奥兰治亲王的后裔,如以威廉颂作为王国的国歌,必会受到南荷兰人民的唾弃。为了迎合南荷兰的天主教徒,威廉一世放弃了北荷兰的"威廉颂",并举办全国性的公开竞赛以徵求新国歌。徵选国歌活动的主席,荷兰着名的海军上将"简亨德里克凡金斯贝尔根(Jan Hendrik van Kinsbergen,1735年—1819年)"在1815年5月1日宣布,由荷兰着名诗人"亨德里托伦斯(Hendrik Tollens,1780年—1856年)"写词,德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威尔姆斯(Johann Wilhelm Wilms,1772年—1847年)"谱曲的,"尼德兰人的血脉(荷文:Wien Neêrlands bloed,英文:Those in whom Dutch blood)",作为王国的新国歌。获选为国歌的作词者托伦斯及作曲者威尔姆斯,分别颁发奖章及奖金700荷兰盾给予奖励。
虽然这个尼德兰联合王国的正式国歌是尼德兰人的血脉,但在北荷兰的民间,许多民众认为威廉颂才应该是荷兰的国歌,透过这种心态可以看出荷兰南北两边的歧见其实很深,这也造成了后来南荷兰的比利时及卢森堡相继分裂独立出去的最大原因。1830比利时脱离尼德兰联合王国独立,联合王国实质上的南北分裂,荷兰国王威廉一世迫于现实压力,于1839年签署伦敦条约,承认比利时独立,国号也随之改为现在的荷兰王国(尼德兰王国)。联合王国从1815年3月16日正式建国,到1839年4月19日签署条约分裂为止,正式的国歌是尼德兰人的血脉。
荷兰王国(尼德兰王国)
1839年因分裂改国号为荷兰王国,也就是现代的尼德兰王国,正式国歌仍然是尼德兰人的血脉。但因为南荷兰的比利时及卢森堡已经相继脱离独立,版图大致恢复过去北七省共和国的领域,对于天主教徒的顾忌不再是那样小心谨慎,威廉颂的声势逐渐凌驾于正式国歌。1898年,荷兰威廉敏娜女王(Wilhelmina,1880年—1962年)登基大典上播放的官方颂歌是威兰颂,而不是尼德兰人的血脉,由此可见一斑。但威廉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没有取代尼德兰人的血脉作为王国国歌,是因为还是跟过去的北七省共和国遇到的情况相同,共和派及自由派以及天主教会的反对。直到1932年,在内阁会议上,决议威廉颂取代尼德兰人的血脉为荷兰王国的国歌,并请罗马教廷审核。经罗马教廷核对后,给予正式的官方证明威廉颂不是一首新教徒的歌曲。有了罗马教廷的保证,这才让荷兰的天主教徒不再持反对态度。1932年5月10日,经议会的批准通过,威廉颂为荷兰王国宪法上的正式国歌。虽然天主教徒不反对这首歌,传统上,荷兰的共和派对威廉颂就是反对到底,当威廉颂正式的成为荷兰国歌,社会党人士非常的不满,以拒唱威廉颂来表达抗议。荷兰皇家海军及陆军则持续使用尼德兰人的血脉到1939年止。
尼德兰人的血脉从1815年成为荷兰正式国歌使用到1932年为止,漫长的百多年岁月比威廉颂成为国歌的时间还长,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有很大程度的变革。尼德兰人的血脉有三个不同的歌词版本,为1815的初版及1839年分裂版以及1898的威廉敏娜女王版。1815版是为了迎合天主教的南荷兰,歌词相当的中立,内容不涉及奥兰治皇室及北荷兰新教等。1839版的就不同了,此时天主教的南荷兰的比利时脱离了荷兰独立,天主教的卢森堡也成为半独立状态下的主权大公国,荷兰国号也改为现在的荷兰王国(尼德兰王国),此时没有所谓的中立问题,歌词改变了很多,转变为歌功颂德的奥兰治皇家颂词而不像是中立的国歌歌词。1898年版是最后一次改版,修改歌词的原因是因为荷兰第一次有女性登基为王,为了因应女王的登基以及一些不合时代背景的辞汇而修改,如文本中,第一节第二段歌词修改了摆脱外国的影响(荷文:van vreemde smetten vrij ,英文:free from foreign taint)等不合时宜的辞汇,以及原来文本中"为了国王与祖国"修改为"女王与祖国"等等。
关于威廉颂被其他国家地区引用说明:
卢森堡大公国的皇家颂歌跟荷兰国歌威廉颂同名,荷兰的威廉颂为(荷文:Het Wilhelmus,英文:The William),卢森堡的威廉颂为(卢森堡文:De Wilhelmus,英文:The Wilhelmus)。虽然英文译名不大相同,英文翻译荷兰的为威廉,翻译卢森堡的为威廉姆斯,其实是同一个威廉。这里参照英文为主,卢森堡的皇家颂歌中文译名为威廉姆斯颂。由于卢森堡威廉姆斯颂的歌名与荷兰威廉颂相同,且卢森堡是从荷兰独立出去,加以某些学者认为卢森堡威廉姆斯颂与荷兰威廉颂系出同源,以为威廉姆斯颂是从威廉颂改编而得,事实上这两首歌曲来源不同,不是同一首歌曲。
此外,威廉颂也被德国改编为"忠诚之歌(德文:Das Treuelied,英文:The song of Loyalty)",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极受德国民族主义者所喜爱。忠诚之歌旋律完全取自于威廉颂,歌词是由"马克思冯霍亨甘道夫(Max von Schenkendorf,1783年—1817年)所作。这首歌曲后来与另一首歌曲霍斯特韦塞尔之歌(Horst Wessel song)同为德国纳粹党徒最喜爱歌唱的歌曲。
荷兰国歌威廉颂歌词
歌词涵义解释;
歌词是以押韵的离合诗方式写成,有15节歌词,每节歌词的首句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建构成"Willem van Nazzov(威廉凡拿骚)"。因为歌词太长,一般只唱第一节歌词,至多加唱第六节歌词。
歌词字义解释;
(1)"Duitsen bloed";翻译为日尔曼的血统,而非德意志或是德国人的血统,意指荷兰和德国同属日耳曼血统。有趣的是;Duits在现代荷兰文中就是指「德国的」,只是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残酷统治了五年,国歌歌词竟然还说是德国血统,这当然大大不妙,但战后改了几次歌词都不成功,只好沿用至今,只是解释时刻意硬坳为日尔曼。
(2) "Prinse van Oranje";正确应该是奥兰治侯爵,"Prinse"是日尔曼贵族爵位的称号,虽然与英文的亲王拼字相同,但不是亲王的意思,而是侯爵。因为中文已经既定成俗的翻译为奥兰治亲王,本篇也以此为准。
(3)"Koning van Hispanje";这里的西班牙国王指的是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奥兰治亲王的父祖辈一直都是帝国皇帝的忠臣,而查理五世册封其儿子为西班牙国王,荷兰划归于西班牙统治,因此才有尊重西班牙国王的歌词出现。中文翻译老把这段说成西班牙皇帝,西班牙从来没有皇帝,况且原文也说的很清楚是国王而非皇帝,中文网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真的很让人无语,抄袭新加坡人的立地域世界国歌网也要考证一下先。
Wilhelmus van Nassouwe
ben ik, van Duitsen bloed,
den vaderland getrouwe
blijf ik tot in den dood.
Een Prinse van Oranje
ben ik, vrij, onverveerd,
den Koning van Hispanje
heb ik altijd geëerd.
Mijn schild ende betrouwen
zijt Gij, o God mijn Heer,
op U zo wil ik bouwen,
Verlaat mij nimmermeer.
Dat ik doch vroom mag blijven,
uw dienaar t'aller stond,
de tirannie verdrijven
die mij mijn hart doorwondt.
先来说说欧洲第一个殖民大帝国的西班牙。西班牙曾经是第一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世界殖民大帝国,不要说是在美洲或是亚洲的掠夺与殖民,甚至在欧洲大陆本土也曾直接统治过其他的各大小王国。西班牙国王的头衔可多了,以西班牙帝国末期,国势开始衰弱的西班牙波旁王朝卡洛斯三世(Charles III,1716—1788)国王为例;仍保有两西西里王国、那不勒斯王国等头衔与领地。当然以其黄金鼎盛时期来说,包含荷兰、比利时等西欧低地区都在其驻军统治的范围内。在其鼎盛时期的陆、海军规模的壮盛强大,曾经是欧洲抵御来自阿拉伯以及东方回教徒侵攻的主要力量之一,有着欧洲天主教文明保护者的称号,也是西方殖民列强开始崭露头角的第一个国家。
以其曾经的辉煌,西班牙不是你我想像中的那麽简单,西班牙的历史相当错综复杂,国家组成也是如此,西班牙是由众多小王国所组成的松散王国,有点类似邦联王国,当然比当时更为松散的莱茵联邦不能类比。原本是各自独立小王国的各邦,一般仍保有很强的民族自决意识,尤其是曾经也经历过辉煌时期的加泰隆尼亚王国,以及民族组成及文化思想大为不同的;西北部的巴斯克、加利西亚,及南部的安达鲁西亚等各邦。一但西班牙国势开始衰弱,在没有坚强而英明的君王统治下,就很难团结起来分崩离析的各邦国。这不是本篇叙述范围内,在此不予说明。
西班牙是个老牌的殖民大帝国,虽然自18世纪末沦为二等国,但其创造过的辉煌,让世界使用西班牙语的人口仅次于华语,自然国歌有其可观之处,悠久的国歌史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曲风及版本,相当的精采可期。
西班牙帝国
西班牙最早有关国歌的历史记载,是在1770年"西班牙帝国末期(Spanish Empire,1770年—1785年)"改由波旁王朝刚统治时,由西班牙波旁王朝第一代国王"卡洛斯三世(Charles III,1716—1788)"或称"查理三世(Charles III)"所制定的皇家颂歌"荣耀进行曲(Honour March)",也就是现代西班牙王国的国歌"皇家进行曲(西班牙语:La Marcha Real ,英语:The Royal March)"的前身。这首曲子原本是一首军队组成步兵方阵攻击前进时所吹奏的军号战曲 "掷弹兵进行曲(西班牙语:La Marcha Granadera,英语:March of the Grenadiers)" [注1] 改名而成,相当于英国的"英国掷弹兵进行曲(British Grenadiers)"、德国的"霍亨弗利德伯格进行曲(Hohenfriedberger Marsch)"、俄罗斯的"普列奥布拉仁斯基进行曲(Preobrajensky March)"等等世界着名的18世纪军乐。
至于这首掷弹兵进行曲的由来已不可考,只知道最初的曲谱及文字记载是在1761年印刷出版的"西班牙步兵军事图书之军号吹奏(The Spanish Infantry's Book of Military Bugle Calls)"的这本军用军乐教范书籍。着作人为;曼努埃尔德埃斯皮诺萨(Manuel de Espinosa)[注2]。
荣耀进行曲作为西班牙波旁王朝皇室参与典礼及外交礼仪的崇隆之乐,时间久了,既定成俗的由皇家颂歌的角色而成为代表西班牙的传统国歌。这曲子是有歌词可唱,但从未固定歌词,因为歌词会随着不同国王的登基而改变,是世界唯一没有固定歌词的国歌。有关歌词部分后续文章会详加说明,在此先说明一个基本观念,既然称为皇家颂歌必然谱有歌词来歌唱赞颂国王,不是某些人以为现代的西班牙王国的国歌皇家进行曲无歌可唱,就以为西班牙一直以来是个无国歌可唱的国家,这是非常错误的误解。
西班牙王国
到了西班牙帝国结束以后,开始了西班牙波旁王朝统治的"西班牙王国(Kingdom of Spain,1785年—1873年)",这个王国与现代西班牙王国是同一个渊源,也就是王国除了在短暂时期中断以外,仍旧存续到现代21世纪的此时,可说是欧洲仍在当家的最古老的皇室之一。这时期的国歌名称由荣耀进行曲自然演变改称为皇家进行曲,至于何时改的就不清楚。曲调旋律明显的与最初的掷弹兵进行曲不同,加入了当代华丽的巴洛克乐风元素,成为一首有着浓厚宫廷气息的旋律。
除了作为皇家颂歌,也充当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国歌角色。这点与法国波旁王朝很类似,代表法国波旁王朝国歌的歌曲是"亨利四世万岁(Vive Henri IV)",只要法国波旁复辟,必然以这首歌曲作为国歌。同样的,西班牙波旁只要复辟重回掌政,必然也以这首皇家进行曲作为唯一国歌。有了这基本观念,读者可知,在欧洲,代表着同一渊源王朝的国歌,无论在哪个时期复辟都会是一样的,西班牙王国也是如此。
西班牙第一共和
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Ferdinand VII,1784年—1833年)"在1814年5月废除了1812年所制定的宪法,这举动引发了改革派及自由派人士的不满,纷纷要求国王恢复宪政,国王置之不理,于是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反叛行动,但很快的被镇压平息下来,但这已经点燃了西班牙第一次革命的火种。1819年,斐迪南七世组建了10个团的步兵团 [注3],准备用来镇压美洲殖民地的独立叛乱活动,此时由"拉斐尔德列戈上校(Colonel Rafael del Riego,1784年—1823年)"所指挥的"阿斯图里亚斯团(Asturian regiment)"抵达西班牙南部"安达鲁西亚(Andalusia)"的"加的斯(Cadiz)"后,连同其他自由派的军官展开兵变,要求国王恢复1812宪法,并以反对国王的专制政权为起义号昭,希望得到当地人民的响应,但当地人民无动于衷,无人参与。虽然当地的安达鲁西亚人没有响应德列戈上校的号昭,不过这消息很快的传到加利西亚(Galicia),引爆了加利西亚人首先反抗专制的起义行动,由此蔓延到整个西班牙各邦,开启了西班牙的第一次革命。
1820年3月7日,另一位着名自由派将领"弗朗西斯巴列斯特罗(Francisco Ballesteros,1770年—1832年)"的军队包围了马德里王宫,迫使斐迪南七世于当年的3月10日恢复1812宪法,成立了"临时军政*府(junta provisional)"接掌推翻王权后的政权,是存在时间非常短暂的"西班牙共和国(Spanish Republic)",史称"第一共和(First Republic,1820年—1823年)"的开始。
这个新兴的共和国当然不会是以皇家进行曲作为国歌,而是以"列戈颂(Himno de Riego)"作为共和国的新国歌。列戈颂的标题是为了颂扬第一位起义革命的军事指挥官拉斐尔德列戈上校,这是共和国给予列戈上校最崇隆的致意,并授与共和国元帅勋荣。这首曲子后来也成为了西班牙第二共和的国歌。同样的,凡是共和政体时,这歌曲是必然的西班牙共和国歌,与法国的马赛曲代表着民主自由的共和国精神是一样的意思。虽然现在的西班牙国号是波旁王朝的西班牙王国,但只要哪天西班牙再次成为共和国时,这首歌又会是那时代表西班牙的国歌。
列戈颂最初创作于1808年,原歌名为"胜利颂(Himno de la Victoria)",由诗人"阿里亚萨(Arriaza)"填词,"费尔南多索尔(Fernando Sor)"谱曲,最初创作的灵感来自于传统的军乐曲及民间的斗牛曲以及法国马赛曲而得。到了1809年,为了纪念当年5月2日起义抗暴历史事件中的受害者,由着名诗人"胡安纳卡西欧加利戈(Juan Nicasio Gallego,1777年—1852年)"重新填词,"罗德里格斯莱德斯马(Rodrigues Ledesma)"改编谱曲,歌名标题改成了"捍卫者(Los defensores)"。这首曲子在西班牙革命期间受到众多群众的欢迎,成为西班牙此次革命的代表性战曲颂歌,而歌曲名称也随着革命进展,由当时着名的作曲家"何塞梅尔乔戈米斯(Jose Melchor Gomis,1791年—1836年)"重新谱曲,歌词选用最早参与列戈上校起义行动的,自由派将领"埃瓦里斯托法兰德斯圣米格尔(Evaristo Fernandez de San Miguel,1791年—1836年)"所写的信函内容,歌名标题改为"列戈颂"。由此,这首代表西班牙共和国的国歌才大致定型确认下来,第二共和引用改编的版本依此为准。
此时期也在西班牙各地出现了代表地方各邦反抗君王专制的歌曲,这些歌曲后来多成为代表各邦的区域国歌,较具知名的有;"胡安玛莉雅伊帕拉吉雷(Jose Maria Iparraqairre,1820年—1881年)"作曲,象徵巴斯克自由精神的"格尔尼卡之树(Arble de Guernica)"、现代加泰隆尼亚国歌的"收割者(Els Segadors)"最初版、阿斯图里亚斯的国歌"阿斯图里亚斯,我敬爱的祖先之地(Asturias, patria querida)"、现代加利西亚国歌原歌词来源出处的"松树(Os Pinos)"等。
当革命成功的推翻了王国,建立起共和国时,鉴于这些地方性革命歌曲格局不足以代表整个的西班牙,只有这首列戈颂足堪大任。因此,在1822年4月7日由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告列戈颂为西班牙共和国国歌,但这首共和国国歌只通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匆促的结束了。1823年,神圣同盟(Holy Alliance)(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于维也纳决议,以结束共和政体恢复西班牙王权为名,于同年4月动员了法国9万5千人兵力,越过法西边界的庀里牛斯山向马德里前进,西班牙共和政*府军反击无功,法军逮捕了拉斐尔德列戈元帅,同年的11月7日,列戈元帅受刑于马德里广场,第一共和结束。
西班牙王国第一次复辟
第一共和政体结束,西班牙再次由波旁王朝统治,这是王国的第一次复辟,国号仍为"西班牙王国(Kingdom of Spain,1875年—1931年)"。同样的,皇家进行曲再次的成为西班牙国歌(1875年—1902年),也同样维持着歌词随着不同国王而改变的传统。但在第一次复辟的末代国王"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1886年—1941年)"时期的二十世纪初,官方首次制定了正式的国歌版,从1908年到1931年止,通用了32年。
1902年,国王委托"巴托洛佩雷斯卡萨斯(Bartolome Perez Casas,1873年—1956年)"改编为现代通用的曲谱,并由"爱德华马奎那(Eduardo Marquina,1879年—1946年)"谱写了官版的正式国歌歌词。1908年,官方颁布法令,以这个版本为西班牙王国的正式国歌,此时皇家进行曲才真正的成为西班牙国家之歌,而非皇家与国家之歌的溷淆情况。这首正式国歌从1908年发表启,至1931年被第二共和推翻为止,直到1978年在"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1938年至今)"正式掌权,谓之;『王国第二次复辟』。才再度成为国家之歌,但原本由马奎那谱写的歌词却被废止,保留卡萨斯改编的曲谱。1997年,西班牙政*府对卡萨斯后人付费购买版权,成为国家公共财。因此,现代的西班牙王国国歌皇家进行曲是卡萨斯曲谱版,而原歌词在被废止后,直到现在仍无全民共识产生新的国歌歌词,这也就是现代西班牙国歌"皇家进行曲"为何有曲无歌的原因。
西班牙第二共和
西班牙在1931年推翻了王国再次成立了"西班牙共和国(Spanish Republic)",史称"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1931年—1939年)"。如前文所述,西班牙共和政*府必然会再次的选择属于共和国精神的列戈颂为国家之歌。但这首国歌最初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主要是针对其歌词粗俗且旋律不够优美而论,认为这些缺点不足作为第二共和的国歌。但这首象徵共和的歌曲,共和政*府实在无法割舍,于是只好委由"安东尼奥马查多(Antonio Machado,1875年—1939年)"重新填词,"奥斯卡埃斯普拉(Oscar Espla,1889年—1976年)改编谱曲",在重新填词改编曲谱完成后,于1931年4月27日夜,在首都马德里盛大的推出公演,由即将就任的第一任总统"曼努埃阿萨尼亚(Manuel Azana,1931年—1939年)"亲自出席,由当时最着名的歌手"劳拉涅托(Laura Nieto)",以及着名的皇家军乐团联合演出,以便大众接受成为第二共和的国歌。
在首次公演后的第二天,由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太阳报刊出评论,内容大略是说;『如果要放弃目前的国歌(指的是皇家进行曲),就目前已知的来说,还没能找到可取而代之的作品,昨晚共和党人的糟糕演出令人失望,埃斯普拉大师在一个平庸的作品基础上,改编成一出有如闹剧般的爱的大游行。』。这评论很毒辣,但也忠实的点出,这首反映底层民间热情的革命歌曲,实在不受知识份子及中产阶级的欢迎。后人的评论也普遍认为;『列戈颂缺乏国歌应该有的严谨肃穆,过于轻浮而俗气,对这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尊严而言,列戈颂格局实在令人不堪。』。但在共和政*府及自由派人士的强力运作下,终究还是成为了第二共和的国歌。当然,这个版本跟第一共和的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异,歌词完全不同,主旋律也改变了不少。
西班牙内战
但共和国成立没多久,因立场激进的极左派联盟"人民阵线(Popular Front)"经选举取得共和国政权,这使得刚脱离王国体制下的传统与保守的团体及军队所不能接受。曾经担任驻非洲殖民地军事指挥官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年—1975年)"在取得部分军方将领的支持与共识下,被推举为领袖后公开反叛共和政*府,成立了国家及民族主义党(Nationalists)简称"国民党"。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短暂而血腥的内战正式开打。"佛朗哥"的国民党"结合了国内极右派纳粹主义的"长枪党(Falange)",以及其他如天主教等属于保守与传统的右派团体支持,在国际上有纳粹德国与纳粹义大利给予人员、金钱、物资的援助下,于1939年4月攻下了巴塞隆纳后取得胜利,内战宣告结束。在此期间,西班牙同时有两首国歌并行使用,左派共和国政*府军通用的是列戈颂,而佛朗哥在内战期间的1937年4月19日创立了简称"FET"的政党,日后是西班牙在佛朗哥独裁时期唯一的合法政党,这个党的正式名称很长又很罗唆,西班牙原文是 "Falange Española Tradicionalista y de las Juntas de Ofensiva Nacional-Sindicalista",中文翻译为;『大西班牙长枪党及全国工会工团联盟』,其实就简称为西班牙长枪党也是可以的。顾名思义,这个政党结合了军队的国民党、极右派的长枪党、传统的天主教及卡洛斯保皇党、工会团体等。"FET"的国民军使用的是一首满奇特的国歌,这首只能被称为临时国歌的只存在于内战期间,歌名标题是"面向太阳(Cara al Sol)",这首临时国歌大部分旋律改编自"阿德里安帕蒂诺(Adrian Patino)"谱曲填词的"FET"(长枪党)党歌(Himno de la Falange) or (Himno falangista)"面向太阳(Cara al Sol)",因此而得名,只在末尾乐章加上原来王国国歌皇家进行曲的末尾旋律,就成了一首临时国歌以兹对抗共和国的"列戈颂"。这首临时国歌从1938年的内战初期到全国统一,之后延续使用到1945年二战结束为止。
西班牙国
1939年4月"佛朗哥"取得胜利结束内战,开启了长达四十馀年的"佛朗哥独裁时期"的西班牙国(Spanish State),这时期曾短暂的延续之前内战时的临时国歌,到了1945年重新启用卡萨斯曲谱版的皇家进行曲为西班牙国歌,但国号不再是西班牙王国,而是西班牙国。因此,这首皇家进行曲被佛朗哥改回原名的掷弹兵进行曲,原来马奎那版歌词作废,另行谱写了新歌词,这歌词是由"何塞玛丽亚佩曼(Jose Maria Peman,1897—1981)"所谱写的称为;佛朗哥版的皇家进行曲国歌。所以,至少在1977年以前,西班牙的皇家进行曲还是有歌可唱的,只是被改回原名的掷弹兵进行曲而已,实际上是相同的国歌。
西班牙转型时期
1975年佛朗哥归西,由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卡洛斯一世继承为国家元首,史称"西班牙转型时期(Spanish transition to democracy,1977年—1981年)"。1978年12月27日由国会批准通过,正式的明订宪法上的西班牙国歌为卡萨斯改编版的皇家进行曲,但1977年以前通用的佩曼版歌词则作废。因此,西班牙从1979年开始,直到现在就无国歌可唱,在国际性的体育竞赛上,就时常看到西班牙人哼哼阿阿的哼着国歌曲调而不是用唱的,满好笑的。
现代西班牙王国(第二次复辟)
由史可知,现在已知有着固定歌词的官方正式版皇家进行曲有两个不同版本,一个称为阿方索十三世的马奎那版歌词,另一个称为佛朗哥的佩曼版歌词。只是,马奎那版歌词是王权象徵的皇家礼赞颂歌,而佩曼版歌词是法西斯政权时代所谱写,有法西斯的阴影存在,这两种各自代表时代背景的歌词,都无法为现代西班牙民主自由的社会所接受,在西班牙各自治邦民族自觉意识高张的今日,更加复杂难解。也就是说;皇家进行曲早在1978年就已经是宪法上的国歌了,但三十年下来还是无歌可唱,或许以后会有。至于2008年所谓的奥运会徵歌词比赛,不过是娱乐多过严肃的无聊举动罢了,有如船过水无痕。
西班牙自1777年有了第一首国歌记载,直到2009年为止,历经了两首正式国歌,一首临时国歌,共三首。但是这两首国歌又有着许多不同时期的版本,满复杂的,以历史最悠久且使用时间最长的皇家进行曲来说,同样一首国歌;历经两百馀年来的改朝换代,有三种不同歌名标题,几十种以上的不同乐风与演奏版本,单单现在官方制定的版本就有六种之多 [注4]。相信很多中文读者刚接触时昏头转向的弄不明白,现在作者以有系统且简单易懂的文字来概略说明,辅以大量相关的图片以及影音,让中文读者对西班牙国歌史,以及这首世界着名的皇家进行曲,能透过本篇的述说而有所了解。
[注1]:中文网把"掷弹兵进行曲"翻译为"格瑞那达进行曲"是音译,不能说错误,在不知道文字义意的情况下是可以这麽翻译,但必须要加以说明,这是不正确的翻译。欧洲各大国都有自己的"掷弹兵进行曲",掷弹兵代表精锐的军队,步兵或是骑兵都有掷弹兵的编制。
[注2]:埃斯皮诺萨在1761年着作了这本西班牙最古老的军乐教范本,稍后的1769年还有另一本同样的军乐教范,记载的军乐大致相同。这本教范纪录了步兵军号使用的方式及乐谱,是一本研究18世纪欧洲步兵方阵军号乐的重要参考着作。
18世纪至19世纪初,步兵是组成步兵方阵作为基本的战术队形,进退集结射击等都需依军号而行动,并不是电影演的用人喊的那麽简单,在战场上炮声隆隆非常吵杂,用人喊的军令根本听不到。这时期的军号并不是古代的那种单调的号角,而是军事用途的铜管吹奏乐曲,是最初的现代军乐雏型。通常是由简单且携带方便,能跟随部队进退的;笛、鼓、铜管等吹奏或是敲打的乐器,这也是近代鼓号乐队的最初原型。当然,这种现代形式的军乐,据传最早是由东方的奥图曼禁卫军或称新军的随军乐队传入欧洲,但现代的军乐形式不可讳言的是由欧洲人所建立,而最早建立现代军乐雏型的,当然就属西班牙帝国是其中之一了。
本篇会附加个人制作的埃斯皮诺萨1761西班牙步兵方阵军号乐的六首标准范例军乐试听,及文字标题说明,仅供读者参考。
[注3]:1810年代的西班牙军队编制,是以团(Regiment)为主,团是由法国波旁王朝所创立的单位,欧洲各国都是以团为基本的战略单位。维基百科编辑为营(Battalion)是错误的。西班牙传统军制的西班牙大方阵从来没有营的编制,只有连队及方阵以及大方阵,况且早在18世纪初就已转变成法国的"团"。
——————————————————————————————
荷兰国歌列传篇
荷兰是个君主立宪的王国,正确的正式国名是;"尼德兰王国(荷文: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英文: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尼德兰有着低地及低漥之国的意思,至于荷兰则是尼德兰王国境内两个区的名称。"Netherlands"泛指位于西欧的低地区,因此是复数名词,且前面要加冠词的"The"。
荷兰地理属于西欧,也是近代西方殖民帝国的先驱,台湾在明朝末年曾被荷兰短期的占领,荷兰的海外殖民地大致是在黄金时期所建立起来,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其中以荷属东印度(印尼)为最大最主要的殖民地,直到二战结束的1956年才撤离印尼结束殖民。但既然是老牌的殖民帝国,至今仍拥有海外领地,目前仅剩的位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安地列斯岛群,称为荷属安地列斯(Nederlandse Antillen),自2008年12月15日起,宣布解体,至此,荷兰海外殖民地成为历史名词。
荷兰王国目前的国歌是"威廉颂(荷文:het wilhelmus,英文:The William)",号称历史最悠久的国歌曲谱旋律,是世界最古老的国歌之一。但所谓古老不代表使用时间最久最长,事实上,荷兰国歌威廉颂是在1932年才正式的得到议会的批准通过,成为今日的荷兰王国国歌,威廉颂虽然自1581年以来为荷兰奥兰治亲王颂歌,却从未代表荷兰成为官方正式或是传统上的国歌,真正成为荷兰第一首官方正式国歌的是;尼德兰联合王国的国歌"尼德兰人的血脉(Wien Neerlands Bloed)"。
现代荷兰形成的雏型,是当时西班牙国王对低地荷兰等地,大幅增税与迫害新教徒所引爆,之后荷兰开始了血腥漫长的独立战争之路,史称"八十年战争(Eighty Years' War)"。这场战争中,领导荷兰人抗争的主要领袖,就是绰号为"沉默者威廉(William the Silent )"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Prince of Orange,1533年—1584年)"。威廉一世是荷兰低地区最有钱及最有势力的封建诸侯,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年—年)"授与奥兰治亲王(Prince of Orange)的世袭贵族,也是弗兰德斯省的省长。原本效忠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帝国,一直到西班牙迫害荷兰新教徒后,于1567年4月加入荷兰新教阵营,举兵反抗过去效忠的西班牙帝国,成为反抗阵营中最具政治影响力及军事力量的领袖。1568年5月23日威廉的两个弟弟,路易斯拿骚(Louis of Nassau,1538年—1574年),及阿道夫拿骚(Adolf of Nassau,?年—1568年)发动了"海利赫莱战役(Battle of Heiligerlee)",成功的击败了西班牙军,但阿道夫拿骚在这场战役中失去生命,威廉颂歌词第四段就是为纪念阿道夫拿骚而写。虽然路易斯拿骚击败了西班牙军,但未能占领格罗宁根城(City Groningen),于是在1568年7月21日发动了"耶米根战役或称耶姆古姆战役(Battle of Jemmingen or Battle of Jemgum)",希望一举夺得这重要城市,但被绰号铁公爵的"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阿尔巴公爵(Fernando Álvarez de Toledo, Duke of Alva,1507年—1582年)给击退。这两场重要的战役被公认为八十年战争的开始,也因这两场战役,威廉一世成为荷兰人反抗西班牙的领袖与象徵。1579年威廉一世邀请法国国王"亨利三世(Henry III,1551年—1589年)"的亲弟"弗朗索瓦,安茹公爵(François, Duke of Anjou,1555年—1584年)"作为七省联合的世袭君主,换取法国的支持与援助来对抗西班牙。1580年9月29日,荷兰各省邦联议会(States-General)与威廉一世以及安茹公爵联合签署了"普莱西斯勒斯塔尔斯条约(Treaty of Plessis-les-Tours)"(泽兰与荷兰两省反对而未参与)。根据条约的条款,法国安茹公爵承担"保护荷兰的自由(Protector of the Liberty of the Netherlands)的义务与责任,成为主权独立的荷兰共和国(Dutch Republic)。1581年7月22日,威廉一世在斯坦顿葛内拉尔(Staten Generaal)公开宣告西班牙国王在荷兰的统治是非法的独立宣言(Act of Abjuration),这是继荷兰各邦结为乌德勒支联盟(Union of Utrecht)及斯塔尔斯条约之后,最重要的政治宣示。这份宣言等同于与原宗祖国西班牙断绝关系迈向独立,这天是荷兰第一次形成一个国家的最初开国之日,也是被称为七省联合共和国的开始之日。荷兰在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时期并未取得真正的独立主权,但在荷兰历史上,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被尊称为"祖国之父(荷文:Vader des Vaderlands,英文:Father of the Fatherland)",并以威廉颂作为荷兰皇家颂歌,最后更成为荷兰王国的国歌,而奥兰治亲王的代表色"橘色"成为荷兰三色国旗中的色彩,且成为整个荷兰的代表色彩。
既然已经说到威廉颂的起源人物威廉一世奥兰治亲王,这里提前说明威廉颂的故事。
"威廉颂(荷文:Het Wilhelmus,英文:The William)"或取歌词首句为名称"威廉凡拿骚(荷文:Wilhelmus van Nassou,英文:William of Nassau)"。
威廉颂的歌词是采用押韵的离合诗方式写成,有15节歌词,每节歌词的首句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建构成"Willem van Nazzov(威廉凡拿骚)"的词句。因为歌词太长,一般只唱第一节歌词,至多加唱第六节歌词。现代版的歌词与初版的当然有些许的不同,文字语言的习惯会随着时代的步伐而转变,威廉颂歌词也不例外,况且,威廉颂从来不曾是荷兰国歌,歌词也没有所谓的官方标准,直到1932年成为荷兰国歌后才统一为官方标准。如;原版歌词第12、13节歌词首字母的 "S",现代荷文是 "Z"。以及;第一节歌词有关"Duitsen bloed"的字词涵义,原版歌词是"Duytschen bloet",在1932年以前,荷兰国内学术界为此争论不休,1932年才由官方定立标准为"Duits",涵义是『德国人的』。但没想到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占领荷兰,并实行残酷手段统治了5年,在举国充满反德情绪下,原本不曾注意到的"Duits"这名词用在国歌中实在不妥,战后几次试图改变歌词都没成功,于是沿用至今,只好在解释名词时,特别强调;荷兰人是『日尔曼的』不是『德国的』。
歌词作者相传的两种说法;
之一是相传由"菲利普马尼克斯(Filips van Marnix,1540年—1598年)"谱写,他的全名很长;Filips van Marnix, heer van Sint-Aldegonde, heer van West-Souburg。传说的原因在于,马尼克斯是威廉一世奥兰治亲王的助理,而他是当时知名的学者作家及政治家,而他在任职期间威廉颂有了现代歌词的原版歌词,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出自其手。
之二是相传由安特卫普前市长"迪科福尔克特松科恩赫特(Dirck Volckertszoon Coornhert ,1540年—1598年)"谱写,也是荷兰知名的学者作家及政治家,被认为是荷兰的文艺复兴之父。据传的原因;他是替威廉凡奥兰治亲王起草宣言的人,也因此有可能撰写了威廉颂歌词。
但无论是马尼克斯还是科恩赫特,他们两人留存的手稿及书信都未曾提起过这件事,因此都未被证实。此外,虽然威廉颂的歌词押韵且文采俱佳,但仍有一些不协调的韵音等不够严谨的缺失,所以不大可能出自于这两位大文豪之手。
无论歌词是谁所作都不可考,除了年代久远,毕竟这首曲子在当时很流行,有可能是经过好几个人在不同的时段中所创作出来的歌词,以致于谁都不好留下姓名作为歌词的创作者。目前已知最早的歌词文字纪录最早的日期为;1582年左右出版的威廉颂法文翻译版。
曲谱则来自于1569年法国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宗教战争的内战时期,法国孔代亲王(侯爵)的新教徒士兵围困沙特尔城的战役时所唱的战曲;奥特雷之歌(Autre chanson de la ville de Chartres assiégée par le prince de Condé)。至于是谁谱曲的已不可考。这场战役结局满讽刺的,最后是天主教徒防守的沙特尔城击败围城的新教徒军队,而这首歌曲之后成为荷兰新教徒的战歌"威廉颂"。在围城期间,无论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这首战曲都很受欢迎,也很快的传唱到了有着众多新教徒的低地国家,当然歌词不会是威廉颂。至于成为现代所知的威廉颂旋律的改编者是;荷兰知名的作曲家阿德里安瓦列里乌斯(Adriaen Valerius,1575年—1625年)。只是,瓦列里乌斯改编的旋律节拍如教堂所唱的圣歌,比现代版慢上许多。现代版的旋律改编者,依据荷兰官方的说法,是在1932年时由"瓦尔特波尔(Walther Boer,1540年—1598年)"所改编。
七省联合共和国
164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签订《明斯特条约》,承认七低地(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荷兰文: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ën,英文:Republic of the Seven United Netherlands/Provinces,1581年—1795年),中文习惯称之为荷兰共和国。此时荷兰才真正获得了主权独立的国家地位,而这也是荷兰第一次有着国家型态的历史开端。这个新兴的荷兰共和国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迅速发展成为17世纪航海和贸易的一等强国,经营了全欧洲最大的商船队,并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是当代欧洲最富裕、最城市化的国家。这段时期在荷兰被称为「黄金年代」。
荷兰共和国的构成是松散的邦联制,以一种协商民主的方式运作。构成荷兰主体的北七省有着自己独立国家型态的政*府,这些个省级政*府共构成共和国中央政*府,而这个邦联是以各省议会协商的方式作为国家的政治运作。而约占荷兰1/5以上不是省级的其他地方,是称为共管土地的地方县或是主教区,是属于共和国直辖的共管区域,但也有着极复杂的宗主关系。因此荷兰的政治运作是非常的复杂而充满变数,荷兰议会是最高的政治权利运作的地方,但不是用所谓的民主多数表决,而是各自协商,说难听点,就是各省在政治上的商业买卖,荷兰人自古就是个重商的社会,因商业而富裕,国家型态依此而运作不足为奇。
也因为这种奇特的国家组成及政治操作模式,荷兰共和国没有最高的国家政治领袖,当然更没有国歌,威廉颂只是奥兰治亲王家的颂歌而已,历代奥兰治亲王也只是荷兰的摄政王,但不代表这个国家。况且荷兰最高政治权力的议会,不是单一的国家议会,而是由各省的议会共同组成一个名义上的国家议会,这个议会分别有两个主要的派系各有省份及地方所支持,一个是由当初乌德勒支联盟转型的共和议会(Staatsgezinden),被称为共和党派。另一个是当初由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运作的荷兰议会(stadtholderless),被称为保皇党派或称为奥兰治党(Orangists),甚至称为橘党也可以。这两个党派在荷兰独立的八十年战争中就已经互相攻讦了,只是没那麽冲突而已,到了荷兰共和国成立后,这个冲突才越发矛盾与激烈。因此虽然奥兰治亲王受到半数以上省份的议会代表支持,成为世袭的摄政王,但威廉颂从未被荷兰议会的共和党派接受而成为国歌,共和党派支持的是另一首歌曲作为国歌,保皇党支持的是威廉颂,两相争执不下。此外,威廉颂是一首新教徒的战歌,代表的是奥兰治亲王率领新教徒打倒天主教徒的西班牙,歌词内容也有反天主教的疑虑,这也让荷兰南方几个天主教徒较多的省份无法接受。在政治及宗教等因素的纷争下,共和党派及天主教徒的省及地方就以""作为共同颂歌,而新教徒及支持保皇党的就以威廉颂为共同颂歌,各唱各的互不相让。因此,荷兰第一个国号的荷兰共和国从建立到结束,都没有正式的官方国歌产生。
荷兰因协商共和而迅速发展,也因协商共和而纷争不断,在无国家共识引发的冲突矛盾越发激烈下,国势大幅衰退,17世纪末荷兰黄金时代结束。到了18世纪末期,荷兰第一个国号的荷兰共和国,也在内忧外患之下引爆了革命,推翻了共和国政体。从1581年7月22日威廉一世独立宣言开始,到1795年1月19日正式结束。
巴达维亚共和国
荷兰第二个国号称为;"巴达维亚共和国(荷兰文:Bataafse Republiek,英文:Batavian Republic,1795年—1806年)"。荷兰自进入17世纪以来,共和国的国势每况愈下,由一等强国沦落为二等国,而国内政局仍然没有产生国家共识来团结荷兰人民,当权的贵族及摄政王奥兰治亲王威廉五世越来越专制独裁,原本体制就是个没有发展方向及重心的松散邦联,无法随着时代的转变来满足人口日益增多的大众百姓,迫切的希望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的改革要求,终于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鼓舞,及法国第一共和政*府的支持下,一举推翻了荷兰共和国,奥兰治亲王威廉五世撘着渔船逃到了英国避难。法军以及革命委员会接管荷兰各地政权,于1795年1月19日正式建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不能说是个主权完整独立的国家,因为他深受法国第一共和政*府的政治干预及政策影响,尤其是拿破仑对荷兰的野心更甚,使得共和国逐渐成为法国的一个附庸国。虽然共和政*府极力的要摆脱法国的钳制,并非是完全听命于法国,这也引起了拿破仑的不悦与不耐,于是拿破仑乾脆派大军推翻了这个不听话的附庸国巴达维亚共和国,并指派他的亲弟弟"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1778年—1846年)在1806年6月5日建立了荷兰王国。这个巴达维亚共和国从1795年1月19日开始到在1806年6月5日结束,存在了约10年有馀。
巴达维亚共和国存在时间很短,且是个法国附庸国,因此并没有国歌的产生,这个荷兰历史的第二个国号也没有国歌。
荷兰王国
荷兰第三个国号称为;"荷兰王国(荷兰文:Koninkrijk Holland,英文:Kingdom of Holland,1795年—1806年)"。这个才是以荷兰的名称作为正式国号的荷兰王国,跟现代的荷兰王国是不同的渊源,正式国号也不一样,中文因翻译的既定成俗,把现代尼德兰王国翻译为荷兰王国,让人常搞溷了时序。
这个荷兰王国存在时间更短,起因是拿破仑指派亲弟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原意是要荷兰更听命于自己,结果波拿巴这个荷兰国王当的很称职,在荷兰被称为路易一世国王的波拿巴,非旦没有配合其兄长的索求,反而处处的以荷兰的利益为最高优先考量,这使得拿破仑非常恼怒,把波拿巴给撤换下来后,跟着于1810年7月9日乾脆并吞了荷兰成为法国的一个省。这个王国从1806年6月5日建立至1810年7月9日为止,只存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当然也来不及产生国歌,这个荷兰历史的第三个国号也没有国歌。
尼德兰联合王国
随着拿破仑的战败,于1815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中,决议恢复荷兰为主权公国的议桉,作为规划中的欧洲新秩序之一部分,且扩大了荷兰的国境,由原本以现代荷兰为主的北低地区(北荷兰),加入了原属于法国省份的比利时及卢森堡等的南低地区(南荷兰),由逃到英国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五世的儿子"威廉弗雷德里克奥兰治拿骚(William Frederik of Orange-Nassau,1772年—1843年),担任这个国号称为;尼德兰联合王国(荷兰文: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英文:United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1815年—1839年)的第一代世袭君王。这也是奥兰治亲王世系第一次真正的成为荷兰的国王,也实现了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在1581年7月22日发表的独立宣言,统一整个荷兰的梦想。威廉弗雷德里克继承先祖名号为"威廉一世(William I)",成为王国的开国君王。中文把尼德兰联合王国翻译为荷兰王国也是错误的。至少翻译为荷兰联合王国还可接受,不然会与波拿巴的荷兰王国及现代荷兰王国给搞溷了。
七省联合共和国是荷兰国家的雏型,之后的巴达维亚共和国及荷兰王国,是建构出荷兰现代国家制度及观念的过程,而这个尼德兰联合王国则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型态之始,至此荷兰历经了两百多年的过程才有了统一的中央政*府与议会以及国家元首。
尼德兰联合王国是君主立宪制的体制,现代国家该有的都有,当然也包含国歌在内。但这个王国的国歌却不是威廉颂,虽然国王是奥兰治亲王的直系血脉,在君主立宪的王国宪法中,赋予国王较大的统治权,但这个王国不是国王说了就算,自南荷兰纳入了版图,虽然同属低地区诸省,但这些南荷兰各省从未与北荷兰形成过同一国家,无论是人文历史、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经济社会观念等,南北两方的差异颇大,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方面,北荷兰新教徒较多,南荷兰却以天主教徒居多数。南荷兰的天主教徒认为"威廉颂"是过去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作战时的战歌,而现在这个国王就是新教徒奥兰治亲王的后裔,如以威廉颂作为王国的国歌,必会受到南荷兰人民的唾弃。为了迎合南荷兰的天主教徒,威廉一世放弃了北荷兰的"威廉颂",并举办全国性的公开竞赛以徵求新国歌。徵选国歌活动的主席,荷兰着名的海军上将"简亨德里克凡金斯贝尔根(Jan Hendrik van Kinsbergen,1735年—1819年)"在1815年5月1日宣布,由荷兰着名诗人"亨德里托伦斯(Hendrik Tollens,1780年—1856年)"写词,德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威尔姆斯(Johann Wilhelm Wilms,1772年—1847年)"谱曲的,"尼德兰人的血脉(荷文:Wien Neêrlands bloed,英文:Those in whom Dutch blood)",作为王国的新国歌。获选为国歌的作词者托伦斯及作曲者威尔姆斯,分别颁发奖章及奖金700荷兰盾给予奖励。
虽然这个尼德兰联合王国的正式国歌是尼德兰人的血脉,但在北荷兰的民间,许多民众认为威廉颂才应该是荷兰的国歌,透过这种心态可以看出荷兰南北两边的歧见其实很深,这也造成了后来南荷兰的比利时及卢森堡相继分裂独立出去的最大原因。1830比利时脱离尼德兰联合王国独立,联合王国实质上的南北分裂,荷兰国王威廉一世迫于现实压力,于1839年签署伦敦条约,承认比利时独立,国号也随之改为现在的荷兰王国(尼德兰王国)。联合王国从1815年3月16日正式建国,到1839年4月19日签署条约分裂为止,正式的国歌是尼德兰人的血脉。
荷兰王国(尼德兰王国)
1839年因分裂改国号为荷兰王国,也就是现代的尼德兰王国,正式国歌仍然是尼德兰人的血脉。但因为南荷兰的比利时及卢森堡已经相继脱离独立,版图大致恢复过去北七省共和国的领域,对于天主教徒的顾忌不再是那样小心谨慎,威廉颂的声势逐渐凌驾于正式国歌。1898年,荷兰威廉敏娜女王(Wilhelmina,1880年—1962年)登基大典上播放的官方颂歌是威兰颂,而不是尼德兰人的血脉,由此可见一斑。但威廉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没有取代尼德兰人的血脉作为王国国歌,是因为还是跟过去的北七省共和国遇到的情况相同,共和派及自由派以及天主教会的反对。直到1932年,在内阁会议上,决议威廉颂取代尼德兰人的血脉为荷兰王国的国歌,并请罗马教廷审核。经罗马教廷核对后,给予正式的官方证明威廉颂不是一首新教徒的歌曲。有了罗马教廷的保证,这才让荷兰的天主教徒不再持反对态度。1932年5月10日,经议会的批准通过,威廉颂为荷兰王国宪法上的正式国歌。虽然天主教徒不反对这首歌,传统上,荷兰的共和派对威廉颂就是反对到底,当威廉颂正式的成为荷兰国歌,社会党人士非常的不满,以拒唱威廉颂来表达抗议。荷兰皇家海军及陆军则持续使用尼德兰人的血脉到1939年止。
尼德兰人的血脉从1815年成为荷兰正式国歌使用到1932年为止,漫长的百多年岁月比威廉颂成为国歌的时间还长,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有很大程度的变革。尼德兰人的血脉有三个不同的歌词版本,为1815的初版及1839年分裂版以及1898的威廉敏娜女王版。1815版是为了迎合天主教的南荷兰,歌词相当的中立,内容不涉及奥兰治皇室及北荷兰新教等。1839版的就不同了,此时天主教的南荷兰的比利时脱离了荷兰独立,天主教的卢森堡也成为半独立状态下的主权大公国,荷兰国号也改为现在的荷兰王国(尼德兰王国),此时没有所谓的中立问题,歌词改变了很多,转变为歌功颂德的奥兰治皇家颂词而不像是中立的国歌歌词。1898年版是最后一次改版,修改歌词的原因是因为荷兰第一次有女性登基为王,为了因应女王的登基以及一些不合时代背景的辞汇而修改,如文本中,第一节第二段歌词修改了摆脱外国的影响(荷文:van vreemde smetten vrij ,英文:free from foreign taint)等不合时宜的辞汇,以及原来文本中"为了国王与祖国"修改为"女王与祖国"等等。
关于威廉颂被其他国家地区引用说明:
卢森堡大公国的皇家颂歌跟荷兰国歌威廉颂同名,荷兰的威廉颂为(荷文:Het Wilhelmus,英文:The William),卢森堡的威廉颂为(卢森堡文:De Wilhelmus,英文:The Wilhelmus)。虽然英文译名不大相同,英文翻译荷兰的为威廉,翻译卢森堡的为威廉姆斯,其实是同一个威廉。这里参照英文为主,卢森堡的皇家颂歌中文译名为威廉姆斯颂。由于卢森堡威廉姆斯颂的歌名与荷兰威廉颂相同,且卢森堡是从荷兰独立出去,加以某些学者认为卢森堡威廉姆斯颂与荷兰威廉颂系出同源,以为威廉姆斯颂是从威廉颂改编而得,事实上这两首歌曲来源不同,不是同一首歌曲。
此外,威廉颂也被德国改编为"忠诚之歌(德文:Das Treuelied,英文:The song of Loyalty)",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极受德国民族主义者所喜爱。忠诚之歌旋律完全取自于威廉颂,歌词是由"马克思冯霍亨甘道夫(Max von Schenkendorf,1783年—1817年)所作。这首歌曲后来与另一首歌曲霍斯特韦塞尔之歌(Horst Wessel song)同为德国纳粹党徒最喜爱歌唱的歌曲。
荷兰国歌威廉颂歌词
歌词涵义解释;
歌词是以押韵的离合诗方式写成,有15节歌词,每节歌词的首句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建构成"Willem van Nazzov(威廉凡拿骚)"。因为歌词太长,一般只唱第一节歌词,至多加唱第六节歌词。
歌词字义解释;
(1)"Duitsen bloed";翻译为日尔曼的血统,而非德意志或是德国人的血统,意指荷兰和德国同属日耳曼血统。有趣的是;Duits在现代荷兰文中就是指「德国的」,只是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残酷统治了五年,国歌歌词竟然还说是德国血统,这当然大大不妙,但战后改了几次歌词都不成功,只好沿用至今,只是解释时刻意硬坳为日尔曼。
(2) "Prinse van Oranje";正确应该是奥兰治侯爵,"Prinse"是日尔曼贵族爵位的称号,虽然与英文的亲王拼字相同,但不是亲王的意思,而是侯爵。因为中文已经既定成俗的翻译为奥兰治亲王,本篇也以此为准。
(3)"Koning van Hispanje";这里的西班牙国王指的是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奥兰治亲王的父祖辈一直都是帝国皇帝的忠臣,而查理五世册封其儿子为西班牙国王,荷兰划归于西班牙统治,因此才有尊重西班牙国王的歌词出现。中文翻译老把这段说成西班牙皇帝,西班牙从来没有皇帝,况且原文也说的很清楚是国王而非皇帝,中文网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真的很让人无语,抄袭新加坡人的立地域世界国歌网也要考证一下先。
Wilhelmus van Nassouwe
ben ik, van Duitsen bloed,
den vaderland getrouwe
blijf ik tot in den dood.
Een Prinse van Oranje
ben ik, vrij, onverveerd,
den Koning van Hispanje
heb ik altijd geëerd.
Mijn schild ende betrouwen
zijt Gij, o God mijn Heer,
op U zo wil ik bouwen,
Verlaat mij nimmermeer.
Dat ik doch vroom mag blijven,
uw dienaar t'aller stond,
de tirannie verdrijven
die mij mijn hart doorwon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