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国士无双”
知乎上有个问题,历史上有哪些人可称为“国士无双”。回答的人很多,但大部分人所举例在我看来是够不上“国士无双”如此高的评价。
个人认为,国士,不单单指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有一种说法叫“国士之风”、以“国士”待之。所以,大部分人理解有误。
我们先理解什么叫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第二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节》)
富贵不能让我遗弃气节,贫贱不能让我改变品格,权力不能让我的信念屈服。哪怕要我在生和义之间两选其一,我也会舍生取义!真正的士,为了内心的良知(义)连命都可以不要了。
常说的士,其实标准的是豫让之类“士为知己者死”之人。而国士,这个“”知己者”就是国家,愿意为国家舍生奉献的人。而愿意奉献的人很多,达到“无双”的层次,必然是对国家的影响力没有第二个人能达到。
国士无双,这句最早形容韩信的。而韩信的政治悲剧,恰恰就因为他将个人归结为“国士”的信念,所以显得不懂政治(当然也是真不懂)。
所以,“国士无双”除了对国家的贡献达到找不出第二个人的水平外,道德层次也要到达一定境界外。
钱学森、周恩来、于谦这些当然无愧了。其他各种列举的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够的上这么高的荣誉称号。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