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熹
《延平答问》一卷,《附录》一卷 (朱熹)
程子之学脉络: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住在延平)
此书就是朱熹和李侗的书信录
《近思录》十四卷,宋·朱熹、吕子谦。
这本书很重要,自己又没法概括了,继续复读: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於大体、而切於日用者,以为此编云云。是其书与吕祖谦同定,朱子固自著之,且并载祖谦题词。又《晦菴集》中有乙未八月与祖谦一书,又有丙申与祖谦一书,戊戌与祖谦一书,皆商榷改定《近思录》,灼然可证。《宋史·艺文志》尚并题朱熹、吕祖谦类编。后来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定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称《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书凡六百六十二条,分十四门,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然朱子之学,大旨主於格物穷理,由博反约,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故题词有曰:穷乡晚进,有志於学,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然后求诸四君子之全书,以致其博而返诸约焉,庶乎其有以尽得之。若惮烦劳,安简便,以为取足於此而止,则非纂集此书之意,然则四子之言且不以此十四卷为限,亦岂教人株守是编,而一切圣经贤传束之高阁哉!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进,於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列之篇端,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於馀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庶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凌节,流於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其言著明深切,尤足药连篇累牍,动谈未有天地以前者矣。
这本书的《集解》是一个对朱熹蛮有研究的继承人叶采补作的。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清·茅星,他觉得叶采那本太难懂了,于是自己写一本,综合了周敦颐张载二程二编撰而成的。还参考了《伊洛渊源录》,可以说很下心血了。
四库全书评价:故欲求程、朱之学者,其必自马、郑诸传疏始。愚於是编,备著汉、唐诸家之说,以见程、朱诸先生学之有本,俾彼空疏寡学者无得以藉口云云。其持论光明洞达,无党同伐异、争名求胜之私,可谓能正其心术矣。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清·江永(这本书也还行,但自己的思想较多,不太能用来理解朱熹)
《杂学辨》一卷、附《记疑》一卷,这本书是朱熹用来批评当时的儒生搞混了佛家和老子的学问而写的。
《小学集注》六卷,朱熹 撰,明·陈选 注
《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宋·黎靖德,读朱熹必备之著作!
——————以下就跟朱熹关系不是很大了————
《戒子通录》八卷,宋·刘清之
《知言》六卷,《附录》一卷,宋·胡宏
《明本释》三卷,宋·刘荀
《少仪外传》二卷,宋·吕祖谦
《丽泽论说集录》十卷,宋吕祖谦门人杂录其师之说也。
《曾子》一卷,宋·汪晫
《子思子》一卷,宋·汪晫
《迩言》十二卷,宋·刘炎
《木钟集》十一卷,宋·陈埴
《经济文衡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不知道谁写的)
《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宋·真德秀
《读书记》六十一卷,同上
《心经》一卷,同上
《政经》一卷,同上。
《项氏家说》十卷、《附录》二卷,宋·项安世
《先圣大训》六卷,宋·杨简
《黄氏日抄》九十五卷,宋·黄震
《北溪字义》二卷,宋·陈淳
《准斋杂说》二卷,宋·吴如愚
《性理群书句解》二十三卷,宋·熊节 编,熊刚大 注
《东宫备览》六卷,宋·陈模
《孔子集语》三卷,宋·薛据
《朱子读书法》四卷,宋·张洪、齐同编。
《家山图书》一卷(不知道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