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智障
记得刚刚刷抖音的时候,有学生嘲讽道,“北快手南抖音,智障界两大泰斗”。当时为显示我居高临下的谦逊、大度,笑笑就过去了。转眼间两三年过去了,我真的成了智障,当然,不能全赖在抖音身上。譬如,微信也功不可没,以至于我现在还断断续续地利用这一平台写长长短短、可有可无的文字。
不过,也有在抖音上成了事儿的,姹紫嫣红的网红小姐姐太遥远,认识的就有两位。一位是曾经的同学,大概是手机存有他的电话号码之故吧,经常能刷到他。此君的自我介绍相当显赫,公司老板、大学老师、法学博士、执业律师等等。而内容呢,极具话题性,任何人都可以插一句那种,今人称之为某某焦虑。拍摄是专业级的,呈现出高级知识分子应有的思维深度、社会阅历、人生境界与知识储备。无需多说,这种操作是公司化的,而收益是百万粉丝级的,至于这一级别意味着什么,是我无法理解的。
另一位是素未谋面的朋友,——朋友这种东西,可深可浅,可单向可双向,取决于个人的认知。此君涉猎广泛,摄影、写作、古玩等等,当然,也写公众号。他的摄影是专业级的,他的文字极为流畅、清通,他在抖音上讲古玩,对语速、声调的掌控非常好,也充分利用光影,表达的内容常常是颠覆性的,显然,此君多才多艺,颇有智慧。凭借常识可以断定,这种人在商业上常常是成功的。然而,此君的抖音粉丝一万多点。他的抖音介绍是小老板,然后是一段很文艺的话。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二人都善于经营自己,赚钱之外,传播知识与观念,可谓成功人士。而我呢,是他们的反面,自以为是,讲授的知识、思维与观念或许只有自己才能接受,感动了自己,也辛苦了自己,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工作,但冠之以高尚、神圣的名义,最终收获虚无与狂妄,还有贫穷与困顿。
有一种商人首先培养客户接受某种知识、观念,成为某种人,然后交易,往好了说,彼此受益,相互成长,往坏了说,收割韭菜,长线钓鱼。教育市场化多年,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不得不承认,在这一背景下,我的所作所为是不称职的。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提供学生想要的一切,而不是老师认为重要的一切,学生的每一分学费都可以用课堂上的知识量化计算,而不是老师讲授的知识只能为自己评定职称,获取各种江河湖海学者的头衔提供佐证。基于商业伦理,我没有尽到老师的本分,自然也没有获得工资之外的名利。然而,是否存在另外一种可能解释:我的身份发生了错乱,而错乱的根源在于教育的定位?
教育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仅仅是我不知道。学生是对的,我是智障。今后,努力变聪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