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蓝》
巴塔耶在前言里自述:“《天空之蓝》中种种骇人的异常之举都源于当时撕扯我的苦难。失常是《天空之蓝》的根基。” 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反而是战争背景下个人危机与集体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及更深层的人性。对几近疯狂,沉溺于放纵和死亡的托普曼来说,战争和革命不过是他“脑中所想之事的回应”,“我来西班牙其实是为了逃离原来的生活,但我的尝试徒劳无功。我所逃避的事物追捕我,逮住我,然后令我重又做出疯狂的举动。” 对此比较通俗的解读是托普曼代表了法国左派青年面对革命的迷茫与无措,但正如译者在后记中所说,这种观点更像是“急于在某种政治的…解读中一劳永逸,为这些非理性之举找到一个理性依托”,——总之十分无趣。我更愿意解读为人无法用集体意志抵抗个人存在危机。托普曼对于战争的情绪是极为矛盾和复杂的。一方面为了逃离自己的痛苦,他甚至希望战争爆发;另一方面,他内心其实对工人阶级甚至整个人类都充满了悲悯和同情。
人们对战争的狂热,源自于对死亡这一终极禁忌的僭越,从而在暴力和无序中获得狂乱的迷醉。——书的最后,二战爆发前夕,托普曼看到人们“为向死的欲望而蛊惑”, 因为“这高涨的杀戮的狂潮,远比生命来的更尖锐。”
一个人对所有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不被他人观点所左右——哪怕是作者本身的意图。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