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盛米的老瓷碗,很可能是价值连城的百年工艺品!
上个世纪70年代,北京文物商店来了一位老太太。只见老太太从布袋里拿出一个蓝色瓷碗,说:“我要卖了换钱。”工作人员接过仔细端详着,这大瓷碗胎体厚重,表面釉色浓淡均匀,再看碗底部有些磨痕,还有些污垢。

“老太太,这碗是做什么的?”
“最早是家里装盐的,后来觉得太大不好用,就用来装鸡食喂鸡了。”
工作人员这才明白这碗底污垢的来源。
“那您打算卖多少钱?”
“这只碗在家里已经很多年了,应该是有点年头的古物。不过,它虽然看着结实,但蓝色中还有白点,可能也不是什么太好的东西,价钱嘛……看着给就是了。”

最后商量着,工作人员给了她80元人民币,老太太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老人走后,工作人员将碗放进水里清洗,碗内底的污垢慢慢被洗净,正正方方的六个字显露出来一一“大明宣德年制”。
当天下午,北京文物商店的门口停满了汽车,几位著名的瓷器专家陆续赶来。当把这只蓝碗摆上桌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从器形、材质到工艺,专家们一致认定这就是一件烧制于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的瓷器,根据器型特点,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老太太一定没想到,这碗最珍贵之处正是她误认为有缺陷的地方,即碗上的白点。

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是传统非遗工艺。看似简单,其实工艺十分复杂,因为要二次烧制,所以成功率很低。
一般来说,由于做工精细程度不同,形成的瓷器效果也不同。如果器物满身吹釉,吹得不均匀,深浅不一,就是雪盖蓝;如果均匀地密布于瓷柸上,形成星星点点,才是真正的洒蓝釉。
上海古玩古玩心2014年春季拍卖会上也曾亮相过一件“清雍正·霁蓝釉梅瓶”,当时估价为100—150万元,终以253万元成交。洒蓝釉瓷器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和造型,却在简约中让人们领略到其雅正之姿、秀丽之美。即便是在青花、粉彩等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仍然有其固定的收藏群体和收藏市场,长期为藏家们所钟爱。

精工局为了致敬经典,烧坏了两百多个杯子,终于成功复刻出洒蓝釉!也就是现在的【洒蓝杯】。
我们跟随御窑精神,用瓷包银的创新手作,带进我们的生活器用,将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名器,带进我们对前朝的体验之乐,在温暖和平缓中获得趣味和宁息,获得平凡人间不凡的人格。
此款“禅意小用杯”,容量80ml,通体都呈蓝釉色,所余白釉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中。
这款洒蓝釉瓷包银杯,也是在景德镇找到会吹洒蓝釉的老师傅烧制,先在器物上施白釉,白釉烧好后用竹管蘸蓝色的青釉,用嘴吹竹管的另一端,使釉附在瓷胎上,形成深浅不同的斑点,再经第二次入窑烧制。烧成的洒蓝釉,积釉处如湖光天境,素肌玉骨,尤光致茂美。

市面上很多200多块的包银杯,杯子都是从德化批发过来,成本只有3-7元,包银的厚度最多只有0.2厘米。洒蓝杯全部在景德镇单独烧制,且包银厚度达到0.4-0.5厘米。
拉坯时,杯口留凹槽,便于包银到杯口翻转,卡在槽内,绝不粘胶,也不会脱落。再实行手工包银的工艺。
圈足略微内收,一点点内收设计保证圈足包银,不掉不起不粘胶,这与市面上圈足不包银或粘胶包银方式完全区别。
杯身厚度变化,从杯口到杯腹,再到圈足,拉胚依次加厚,做成压手杯。
瓷杯包银,如果胎厚,杯口包银会很笨拙不精致,杯子不挺立,不秀气,如果胎薄,杯身拿捏烫手,尤其包银后更是如此,为此,我们文创造物对这款包银杯从拉胚开始,做了一些特别设计。

洒蓝杯是精工局很早发售得一款银杯,当时一经发售就万人抢空。小巧精致又带有传统工艺的小杯,获得了很多老茶人的偏爱。
读书品茶间,每每用之,都仿佛置身数百年前,那里没有机械化的仪器,没有多余的鉴定证书,更没有什么大师手作。只有勤劳的中华儿女用手艺和汗水制造的绝美工艺,这工艺值得传唱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