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子这件事
第一次看到印度主厨 Floyd Cardoz,是在今年三月发出的这一季 Ugly Delicious 里,看到他把餐厅开回了孟买,本小棕人当时还莫名骄傲。这两天终于快看完了 Danny Meyer 的 Setting the Table,一查才晓得 Eleven Madison Park 旁边曾经有一家同时开起来的 Tabla,而 Floyd Cardoz 正是 Tabla 的主厨。散落的点逐渐拼成线了。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 Danny Meyer 吹的待客准则和经营哲学不是这本书的重点,最迷人的是他所说的故事的背景。看着今天 Union Square Park 热闹的农夫市集和 Madison Square Park 那家 Shake Shack 小亭子,我没办法想象在 1980s 中后期,那里居然是一片凋敝的模样,不知道 Shake Shack 在 Madison Square Park 那间店是不是直到今天都还是以收入的百分比支付房租给纽约市和负责维持公园复兴的组织的,如果是的话,那也太酷了。而且 Shake Shack 可是热狗小推车起家的呢,没想到吧!
Tabla 在 9/11 之后过得很难,不仅看谁都像恐怖分子的 xenophobiac 情绪在整个城市蔓延开来,餐厅楼上瑞信的生意也遭受了猛烈的打击,金融人士纷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2004 大选年,共和党 Summer Convention 选在了 9/11 前一周在纽约举行,整场都在围绕反对恐怖主义展开,据说,当年纽约像座鬼城,因为大家都害怕再度遭到袭击而纷纷逃出城外;2010 年,Tabla 正式停业,十年以后,Floyd Cardoz 因为新冠去世(R.I.P.)。
我还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比如,纽约时报的 Florence Fabricant、纽约杂志的 Adam Platt,有了这本书,他们的名字对我来说就有了比从前更完整的语境了, Florence Fabricant 不再只是在夏天的南安普顿发掘了Kathleen King 的小饼干的记者和在 Dining section 分享食谱的美食作者;Adam Platt 的 work ethic 也是数十年如一日了。
总之,因为这些细节,我对纽约 1980s~2000s 的 food scene 和 urbanization/revival 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我意识到这段时期的纽约历史,对于我来说是有断层的,要么就只记得《美国往事》里那种到处冒黄烟的诡异氛围,要么就只知道发展起来之后的纽约是什么样子,比如说,大家都很阳光向上,为恋爱发愁,也就是《电子情书》和《欲望都市》的样子。
DUMBO 最出网红照的那个地方是怎么从杀人现场变成现在这种高度士绅化的商业区的?真是叫人唏嘘。
哪来什么永远加速前进的路,大厦总是有日要崩塌的,但是重建也会永远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