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每一个在生活中沉默过的人,都值得一看
诗人北岛的一首诗中,有很著名的两句话: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句话被用来评判人的行为,是善还是恶。
这句话被大众熟知,更多的可能来源于某款游戏中。某个超级兵的台词,但其实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版本——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也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的核心:关于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

本书的作者是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现在是罗格斯大学社会学的教授,在认知社会学领域拥有很高的声望。
泽鲁巴维尔其实是一位犹太人,小的时候生活在以色列,他在童年的时就发现了身边的大人们,对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历史敏感问题总在回避。
于是这就引起了他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兴趣,试图分析这种现象的起源和后果,从而完成了这本书。
《房间里的大象》中,“大象”指某种巨大而不可回避的真相。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房间里装着一头大象,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我们肯定是都能看见的,但是屋子里的每个人却都不去谈论他,甚至绕着他走,被大象逼到了墙角,而不能自由行动。
什么是集体的沉默现象?
所谓的集体沉默,指的是面对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大家都假装自己不知道,或者看不见,最后不约而同的闭上了嘴巴。
作者认为这种集体性的沉默,它的产生发展,与社会中的文化习俗、权力结构、人际互动等主动的因素有关。
有些集体沉默是善意的,比如出于社交礼貌,照顾对方的感受等等。
有些可能是属于中立的,你很难用一种道德批判去界定它的好坏,比如说为了自保,选择了沉默。
还有一些会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说很多矛盾缺陷已经非常明显,甚至到了阻碍正常生活的地步,可有些人却依然选择沉默。
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甚至是自自欺欺人。
比如著名的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就是个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

关于集体沉默现象,作者在这本书里为我们讲述了4个重点,第1个重点内容是这种现象的特征和要素;第2个重点是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第3个重点是集体沉默会导致的后果,以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第4个重点如何面对那些负面的集体沉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纠正和打破它?
第1个重点内容是这种现象的特征和要素:
说到沉默,我们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觉得可能都是——不说话,而作者认为不说话和默不作声仅仅是一种狭义的沉默,真正意义上的沉默,还应该包含了三个层次的特征,那就是“不看、不听、不说。”
换句话讲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说。
作者强调,在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不想说话,恰恰相反,人们常常顾左右而言他,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以便掩盖房间里的大象。
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
但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
除了上面的三个特征之外,作者认为集体沉默还有另外的两个要素,那就是明显性和集体性。
什么是明显性?
明显性指的就是这种不看、不听和不说,一定是要针对于那种非常明显,或者是确定的事情,甚至是那种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去忽视的事情。
而那些很危险或者是还不太确定的事情,不能够算作在内。

什么是集体性?
集体性是指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这件事,但是大家全都是不约而同的选择沉默,仿佛这件事根本不存在一样。如果仅仅是少数人知道的小秘密,就也不能算作是集体沉默。
在作者看来,这种明显性和集体性是集体沉默最为奇特的地方。
在集体沉默现象刚刚出现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周围沉默的旁观者越多,我们就会越倾向于加入这只沉默的大军,这样一种难以避免的,不自觉的从众心理也会将集体沉默现象扩散,最终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比如有个歹徒在地铁的车厢里行凶,如果现场周围的人,第一时间选择的是沉默,那么最终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整节车厢的人都会集体沉默,无动于衷。
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有时候很难单纯的从道德的角度去谴责。
车厢里的其他人,恰恰可能是因为当时旁观者人数众多,当某个乘客发现周围有人无动于衷的时候,第一时间很难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
他可能会想这个事情也许没有自己想象的这么严重,是自己的反应过度,在这样的一番心里纠结之后,最终才选择了沉默。
因为这位乘客的动摇,强化了周围的人脑海中,这件事情可能没那么严重的一种判断,于是形成了这种沉默的循环,他人的沉默成为了自己无动于衷的理由。
二战期间,那些为纳粹部队服务的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命运,但这些德国人,一直老老实实的上下班,规规矩矩的执行上级秘密,一切照常,从来都不去讨论集中营里到底会发生了什么。

第2个重点内容是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社会文化和习俗会影响我们注意力的方向,在谈论话题的选择上也会有所顾虑,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我们通常会受到自己的家庭还有积极的影响,心里像是有着一把尺子,与周围的亲友,还有家人们尽量的保持一致,这个就是某种意义上所谓的社会规则的禁忌。
马丁.路德.金曾说:“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第3个重点是集体沉默会导致的后果,以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除了那些善意的沉默之外,在很多时候,否认和逃避房间里的大象,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安全感,相反可以可以在未来引发更多的问题。
比如说会令人们对自己的记忆和认知产生怀疑,会降低群体成员之间的信任,伤害到集体的凝聚力。
还有可能,助长罪恶导致社会道德规则的瓦解等等。
对于这些负面的沉默效应,沉没时间越长就不越容易被打破,像是卷进了一个漩涡,要想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人们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
第4个重点如何面对那些负面的集体沉默:
要终结这种负面的集体沉默,就必须要正视房间里的这头大象,尽量把它放在聚光灯之下,引发所有的正面回应,此外还必须要借助团体的力量去打破这种沉默。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生活中的沉默,因为直视沉默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方法。
只有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才能让那些负面的集体沉默越来越少,最终在我们身边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将它解决,而不是让它成长为一头房间里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