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水如果积聚得不深厚,那就没有力量承载起大舟!
2.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游》
即使全社会都夸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便全社会都非议他,他也不会因此变得沮丧懈怠!
3.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庄子·逍遥游》
瞎子无法使他看到花纹的美丽,聋子无法使他听到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有身体上才有耳聋与目盲的区别吗?在智力上也是有这样的缺陷的!
4.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庄子·齐物论》
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成见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
5.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庄子·齐物论》
发言者知持一端,他们的话并不能作为衡量是非的真正标准。
6.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庄子·齐物论》
以我观物,则万物都是“彼”;以物自观,则万物皆为“此”。用彼方的观点来观察此方,则不见此方是处;用此方的观点来自视,则己方尽是是处。
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庄子·齐物论》
一个生命的诞生也意味着开始走向死亡,一个生命的逝去也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当某件事被认为是“可”的时候,则“不可”也必然伴随而生。当某件事被认为是“不可”的时候,则“可”也必相应而来;是非浑然一体,相因而生,永远没有穷尽。
8.虽有至知,万人谋之。
——《庄子·外物》
即使有最高的智慧,还是不如集体谋划。
9.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庄子·人间世》
双方喜悦,则必多过分赞美之辞;双方愤怒,则必多夸饰诋毁之辞。
10.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
桂树可供调味食用,因此被人砍伐;漆树可以用,因此被人收割。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作用。
11.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庄子·德充符》
从事物相异的方面去观察,肝和胆就像楚国和越国那样差异巨大;但从事物相同的方面去观察,则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
12.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庄子·骈拇》
所以本性该长的,就不去截短它;本性该短的,就不要去续长它。不要去干预事物发展,任其成长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13.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庄子·在宥》
世俗的人,都喜欢别人赞同自己而厌恶别人反对自己。
14.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庄子·天地》
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就不是最愚昧的;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就不是最迷惑的。
15.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
——《庄子·天运》
水上行路没有比得上乘船的,陆上行路没有比得上乘车的。如果因为船可以在水上行走,就想把它在陆地上推行,那么终生也走不了多远。古今不同不就像上述两种情况吗?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庄子·秋水》
对于井底之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对于夏生夏死的昆虫不能和它谈论冬冰,对于孤陋寡闻的人不能和他谈论大道。
17.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庄子·秋水》
事物的体积是没有穷尽的,时间是没有止境的,得失是没有一定的,人的生与死是没有不变的。所以拥有大智慧的人远近都关照得到,因而小的东西不觉得小,大的东西不觉得大,这是因为他知道物量是没有穷尽的。
18.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庄子·秋水》
明白了死生是人所行走的平坦道路,所以对生不感到喜悦,死了也不认为是祸患,这是因为他知道死生是不固定的。
19.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庄子·秋水》
从小的角度看待大的事物,总看不到全貌;从大的角度看待小的事物,总看不分明。
20.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庄子·秋水》
知道东与西的方向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那么事物的功效和本分就可以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