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辞条——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化。其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在于:其一,它具有内在动力,即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疯狂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其二,它具有外部压力,即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保存自己,击败对手,居于有利地位,不能不持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主要有:其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也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其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产生两种结果:劳动力价值降低,剩余价值率提高,资本积累加速;同量的可变资本可推动更多的劳动力,同量的不变资本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其三,所使用资本与所消费资本的差额。所使用资本即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消费资本即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价值。所使用资本与所消费资本的差额大小,取决于劳动资料使用的年限和数量的多少。劳动资料质量越好,使用年限越长,数量越多,所使用资本与所消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的价值是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但它的使用价值仍作为一个整体在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因而它就像空气和自然力一样,为资本家提供无偿服务。所使用资本与所消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越大,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服务就越多,资本积累也就越多。其四,预付资本的增加。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以及剩余价值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家预付的资本越多,剥削的工人越多,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也就会增加。
资本积累的不间断运动产生了两个最为明显的互为因果的规律性的现象:一是由于技术装备的投入而导致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日益下降,产业后备军应运而生;二是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普遍化和尖锐化,财富在资产阶级一端积累而贫困在无产阶级一端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社会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这一规律,无情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内在矛盾及其对抗性和不可调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