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入门》
最近听朋友说学禅可以缓解压力,可笔者不是佛门中人,亦不亲信其言,只想通过阅读来一次轻便的修行,恰巧又在书店相中了这本书,便产生了与读者们分享一下读书心得的想法。
在书的后半部分,书里提到,其实,早在1957年,日本的铃木大拙受邀参加禅学讲座时,禅可以用于缓解压力得到了普遍认可。西方的极简主义和禅学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在最求极限和万物的原点。英语中有句话:less is more,说的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佛学的入门知识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思想,古代园林设计,艺术(如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影响。佛教源头在印度,但在传播弘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流派和法门。我国古代传统思想儒(知行合一)释(身心合一)道(天人合一)深受来自印度的佛学思想影响,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从地缘上讲,有南宗北宗的区分。北宗代表人物神秀,讲求“渐修”;南宗代表人惠能,讲求“顿悟”。但是,佛性无南北。
在文艺方面,偈颂诗体源于佛教。在古代,还有作诗的僧人,被称为诗僧。大诗人王维,字摩诘,深受信佛母亲的影响,用摩诘一词来做自己的字,摩诘源自梵语。与王维不同的是白居易,提出解决“仕”与“隐”矛盾的解决办法,即保持自然的心境,达到隐逸的境界,即便不逃离城市也可修行的。在建筑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有些石窟有塑像和绘画,而有的是为僧人提供修行的窟室,供僧人日常起居活动的地方。
除此之外,我们的茶文化和香文化也受佛学影响。有一首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其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吃茶去”已经渗入我们国人古代甚至现代的日常生活,吃茶与修禅形成了“茶禅一味”的习惯,传到日本,则是“啜茶”,像吃拉面一样发出声音,就连日本和食也承袭了佛教的“斋粥法”。表现在香文化上,则是宋朝的制瓷技术使得当时陶瓷香炉大量生产,苏东坡也是宋代的玩香名士。
书结尾处提到了冯友兰和胡适对禅学的研究。与上文铃木大拙相对的则是胡适。胡适的观点是站在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角度,而铃木大拙则是从信徒角度研究禅学,二者无可比性,也无绝对标准。
在此,笔者记录下一个关于佛学思想的句子。“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