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
一
“我知道你不喜欢我”
这是高中同桌在毕业那天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高中三年,我们之间既没有爱恨情仇的狗血八卦,更没有江湖恩怨的是非情仇,甚至因为经常要串到其他教室上不同选修课,连坐在一起当同桌的日子都屈指可数。
我们是校园中最不同的两类人。她是我们班的班长,从小学部直到高中部在同一所学校。凡是学校级别组织的活动,她不是发言代表就是组织成员之一。校园里上到高三的学姐学长,下到初中部的小朋友,少有她叫不出名字的。而我是初三才转学过来的转校生,本也不健谈的我适应环境就已经筋疲力竭,社交更是避之不及。从大家平时高频谈及同桌情谊的记录来看,我们真的算是交情最淡薄的假同桌了。
所以,我真的不喜欢她吗?答案是否定的。
二
然而“我知道你不喜欢我”这句话就像演唱会用的一次性荧光棒,它没有礼花来的震耳欲聋又明亮异常。只是随着“啵”的一声脆响,瞬时亮了起来,带着问号在我眼前晃着,这团微光不带任何侵略性的悄然出现,却一直闪烁着挥之不去。
我并不想与她辩解什么,我真正迫切想要知道是:
怎样做,才能让我周围的人觉得在被我喜欢?
三
实际一些,我并不期盼被很多人都热烈的热爱着,欣赏着。但求至少不成为一座活在不同水温域的孤岛。换句话话说就是------- 变合群
心理学家WilliamMcDougall认为合群是一种本能。然而在现代人的生活形态中,合群却逐渐成了一种能力,需要努力才能达成。《奇葩说》第五季的决赛辩题是“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当合群与否在综艺中变为可讨论和争辩的题目,相信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常态。
我抱着矛盾的观点看了这一集《奇葩说》,想支持不改变,却又好奇改变带来的力量。节目中站在要合群一方的熊皓说,“在所有的文明时代里,做自己都值得骄傲,但做自己并不崇高,因为它相对简单,崇高的是无我。” “最高的天地境界,是站在群山中,一览众山小,那时看到的每一个你我,都如此渺小。”
蔡康永听到之后翻了个白眼,嫌弃这个论点太不接地气,说合群的评价不意味着夸奖,而意味着妥协。但我却被熊皓的不接地气说服了。
对于从小不合群,把在乎别人感受视为负担的我来说,并不想再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了。妥协也许正是现在的我最需要的东西。
四
不合群这件事会带来的伤害,轻则孤独,严重时,孑然一身,身后空无,无人支援。
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学生时代还好,步入社会后会越发的深刻。身处社会这座人满为患却狭窄的迷宫中,失去了学校这层壳,身上未磨平的棱角生硬地划在石壁上,碰撞在匆匆过往人身上。棱角越多,伤的越重。
不喜欢和同事聊毫无营养的打折信息,不想花一个晚上参加喝酒吹牛的聚会。多一分钟也不想了解那些话不投机的同行,周末全部时间留给自己。敢于做这样的选择是勇敢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成年人的世界冷血又实际,等价的交换都要讨价还价,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占尽他人的便宜。
其实这个社会并不缺乏辛辛苦苦的加班付出,思维敏锐的能力者,但身居高位要职的都是这样的人吗?
有多少拼实力拼吃苦都换不来的机会,是被合群而换来的人情轻易得到的呢?
在我看来,能够认识自己,拥有不怕被讨厌的勇气比较容易。对世界屈膝,迎合他人的感受更难。
五
向来都是刺最多,说话最mean的我对世界妥协了吗?
今天的我还没有,还做不到
我对于勇敢与黑暗作对这件事依然充满热情,只是希望我和我爱的人也能在这个冰冷世界过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