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别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1.“我真的脾气不好?”
“你是这样,别人一记直勾拳,你心里一定也是一记直勾拳,不躲避,也不换个方式.”
“我还觉得我挺温和的呢.”
“那只是修养.”
2.晚上回到家,宋发了一个短信,说他在查一些关于我的资料,看到网上讨论“双城的创伤”时,记者是否应该给小孩子擦去眼泪,有人说这样不像一个记者.
他说:“我想告诉你,如果你只是一个记者,我不会跟你说那么多.”
3.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
4.道理都懂,但只要落到自己身上,工作中一着急一较真,碰到自己认为非如此不可的时候,就免不了疾言厉色,而且一定是冲自己最亲近的人来.
5.你说得对,但不见得是唯一的道路.
6.新闻不分正面负面,新闻的核心是真实.
7.我自认为出自公心,但对别人拍这个片子过程中的经历没有体谅,我不太感受这个.
她纯洁,心里没有这个“我”字,一滴透明的心,只对事儿坚持,而我说道理时,往往却是“应该”如何,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内心倨傲,只有判断,没有对别人的感受.
注: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自己占用的事物的执念,其实是对自己的过度在意,是满足自我虚荣的途径.
8.我怎么就觉得你的正义挺可怕呢?你这种人可以为了你认为的正义背弃朋友.
注:表面上自命正直,内心深处充满了冷酷.
9.在电视素材里看见这段镜头,心想,这女同志,表情怎么那么多啊?听到自己经验之外或者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意见时,她脸上会流露出诧异、惊奇、反感、不屑,想通过提问去评判对方,刺激别人,想让对方改正,那种冷峻的正直里多少都暗含着自负.所谓专制,就是坚信自己不会错的想法.
10.一个人得被自己的弱点绑架多少次啊,悲催的是这些弱点怎么也改不掉.但这几年,身边的人待我,就像陈升歌里唱的,‘因为你对我的温柔,所以我懂得对别人好’,能起码认识到什么不好,最重要的,是能以“别人可能是对的”为前提来思考一些问题.
11.每个人都是各种关系里的存在,痛苦是因为被僵住了,固定在当地,转不到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无助.
12.和解是接受,不是忍耐,不是容忍.
注:接受意味着有所感受,有所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就能够去尊重,去接纳.
13.陈虻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我慢慢体会到,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柏大夫说的,“强大了才能变软”.
我有一个阶段,勒令自己不能在节目中带着感受,认为客观的前提是不动声色,真相会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但这之后,我觉得世间有另一种可能——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注:
❶真正的理解(感知到它的存在与美好)
❷不流露情绪(自我勉强)
❸客观是投入其中,然后走出来,是超越自己脑袋里预设的迷信和偏见,诚恳地记录和叙述.
14.这一年,我的博客也停了,外界悄然无声,人的自大之意稍减.主持人这种职业多多少少会让人沾染虚骄之气,拿了话筒就觉得有了话语权,得到反响很容易,就把外界的投射当成真正的自我,实则脑子里只有一点报纸杂志里看来的东西,腹中空空,徒有脾气,急于褒贬,回头看不免好笑.
15.眼酸抬头时,看到窗外满城灯火,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