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证实现言又称“自证预言”,是行为确认效应中的一种效应。这一概念于1948年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Robert K. Merton)在《自我实现的预言》(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一书中正式提出。
自我实现预言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的说,自我实现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信念和行为之间的正反馈被认为是自我应验预言成真的主要原因。
自我实现预言是一种可以让坏事无中生有,也可让好事美梦成真的社会心理学现象。比如,一个男孩子总担心女朋友不忠,就会变得控制欲强,疑神疑鬼,并与女朋友之间争吵不休。时间长了,女朋友难以忍受就会找其他朋友抱怨和吐槽,并远离他,这更加重了他的疑虑和神经质,最终女友在向他人倾诉过程遇到了更懂她的男生,离他而去。这种现象也适用于婚后妻子总担心丈夫出轨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情况。
这种现象不但发生在个体身上,也在社会或公众身上发生。有考虑焦虑症的学生由于过于担忧考试成绩不好,以致难以好好复习,最终考试成绩会真的很差。有些因为焦虑引起的失眠症也类似。
默顿在著作中虚构的Last national bank,人们担心银行即将倒闭,纷纷排队取款,最终银行真的倒闭,也属于自证预言现象。
在国家层面,如果敌对国家的领导人相信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这一信念的促动下,他们会逐渐变得不和,并且总是为对方的“进攻”行动和自己一方的“防御”行动担心,因此双方进行军备竞赛,有关战争的预言最终会变成实际的战争。对种族、民族、阶级、宗教的偏见和歧视,都因自我预言而存在。
所以,当你以为你的老公出轨了,那么他就是出轨了,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就是自证预言的可怕之处:当你开始觉得某件事会发生的时,你的行为、感觉和思想都会随着这一想法进行无意识的调整,这样的调整会进一步的影响周围的环境,周围环境给你正面的反馈会强化你的想法……,在这种持续不断的循环当中,你会发现这一切都在向着你最初的想法在发展。
默顿认为,想要打破自我实现预言的循环或者使它朝向积极的一面,唯一的方法是重新定义其错误假设最初所依据的命题。自我预言存在如下的循环:
自我认知——环境反馈——强化自我认知——环境反馈加强——自证预言实现
如果从一开始就打破自我认知,引导自我认知向正确的、积极的方向发展,使这个循环最终朝向一个积极的正面结果。
当然,自我认知的重新定位需要我们有勇气去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不可能。
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自证预言只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特征,而对于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则不具有适用性。例如,无论你是怎么虔诚地期望或者坚信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动的,而现实永远也不会因你的期望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