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你的想象和情绪:沃尔夫的《创意写作大师课》
热爱读书,但写作依然停留在高中作文的水平,后来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写大篇的工作报告,思维和风格距离写作就越来越远了,年少时作家梦越来越模糊。
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沃尔夫《创意写作大师课》,作家可以训练?真的有写作的武林秘籍?哎呀,我的高中作文啊,为什么以前在读书期间,热爱写作的时候,没有看到这类书籍呢?抱着好奇探秘的态度,来翻阅该书,真的期望看到专业人士指导业余者提高写作的捷径啊。
结果很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这本书并不是什么秘籍,更多的是作者对一些知名作家就写作各个环节的观点和看法的汇总。或者,这本书的标题表述应该是《文学大师对创意和写作的看法》。
作者沃尔夫是位大学教师,也是位知识渊博的作家、编剧和评论家,该书更应该看作是教学讲义,它汇总引用了两个世纪以来伟大的经典小说近百名作家的观点,如契可夫、卡夫卡、马克 吐温、福楼拜、菲茨杰拉德、毛姆、萧伯纳等。他从五个方面来构建创意写作的体系框架,分别是创作灵感、人物、故事情节、写作风格、写作管理。
因为是众多知名作家的观点汇总,还有比他们更有说服力的指导者么?似乎书中的观点天然正确且无法反驳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读者似乎从该书中找到了通往作家的路径和方向。
但真的是这样么?
听取建议并不等于你学会了运用,写作从起步到熟练掌握文字,最终达到彼岸,其间还有一个暗黑的路径和漫长的锤炼过程,另外,作家又有天赋一说,对新手而言,该书开了一扇窗,要踏上征程,还需要很多的积累!
2
但文中的有些观点确实打动了我,特别是“要表现出来,不要讲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的阅读体验最深,在经常的网络文学阅读中,不同的作者在描写女性的美貌和性格气质时差异巨大,有的作者笔力惊人,笔下女性风情万种,各具特色,而有的作者笔下女性显得千般一律,形象干瘪瘪的。
那些干瘪瘪的形象,其形象塑造往往来自于作者情绪性形容词描写,如脸蛋漂亮迷人、身段柔美修长、气质优雅温婉,性格活泼俏人…,这才发现女性人物的特征并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作者讲出来的。其根源还是“人物缺乏生动、具体的细节”活动。人物形象就不够丰满,难以立住。
这是我阅读此书带来的最大收获,因为有理解,有了然,所以相信他的以下观点:“让他们说话,将事情交给他们。”“简洁,尽量少用形容词。”“在于细节,培养你的写作风格。”“鼓励以人物带动情节,身份表达的合理性。”
细节,生动具体的细节。这应该是画面感吧!当画面感出现时,文字就有了灵魂,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他就成了撬动大众情绪的钥匙。
3
写作,要有技巧,但要升华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锤炼,技巧又似乎没有那么重要,生动真实,人物和情节符合逻辑更值得重视。
沃尔夫提到“人物角色合乎逻辑的行为会让情节构思更加容易,如果过多的考虑故事情节而忽略人物的真实性,则会适得其反。”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考虑“人物的行为是否和他们的价值观及阅历相冲突。”
这又涉及到复杂人物刻画。我们常常在作品中只想着表达“我想要的”,却忽略“你的人物想要什么”。忘记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将人物性格简单化。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物所追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地位的追逐是他们努力的关键”,“想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而且他们为之所付出的努力,这样的情节使他们形象生动,如果有什么东西阻碍你的人物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你可能会写出一个好故事。”
这又回到了前面的标准:“要表现出来,不要讲出来”。用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来展示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呢?而多彩形象的人物,是一部成功小说的基石。
要写出好作品,需要注入情感与灵魂,更需要勇气、毅力和独立的精神。
4
这里又不得不插说西方研究体系的底层哲学,归纳和数据化。
即使这是本文艺作品,依然应用到数学思维。作者在讲故事情节时,引用了他人总结归纳的六种故事类型,如:弱者最后胜出;寻找;重获新生;战胜怪物;旅程和重返;白手起家。类似的还有三十种戏剧冲突模式。
这种总结似乎很教条,将文学飘逸之美扔进一根粗硬钢筋,似有唐突。但这种总结却可以实现迭代和优化。我总是感叹,中国的文学评论作品中看不到这样的条理化的归纳,这些教条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这些资质愚笨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踌躇前行,不需要再一次从头摸索。
毕竟我们不是天才,没有李太白、苏轼、辛弃疾的横溢才华,壮丽诗篇信手拈来,更难体验到《文心雕龙》中飘逸灵动“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5
作品的灵魂是什么?
应该是美感,能激发情感共鸣,调动想象去参与,有画面感,而不是文字堆砌。在阅读中大家会停留和想象,寂然凝虑间神思万里。
书中提到的很多文学作品没有阅读过,或者说,个人对很多经典的西方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阅读抵触,文化观念的逐渐成形,对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并不感兴趣,因为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阂,就像我看《活着》《人生》《平凡的世界》很有感触,但对《包法利夫人》《于连》《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作品存在抵触心理。更不要认真说《回忆似水年华》等意识流作品。
就是当初看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时,也被前面大段的铺垫文字弄得热情全无。
民族文化的隔阂,难以共情他们的触动和信仰,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要比我们更加开放和多元。记得英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传播淫秽作品罪,但如今西方电影和文学作品,情色的描写已经是比比皆是,习以为常。看《天堂电影院》的场景最有感触,那些早期的岁月,影片中男女拥抱,接吻和露点的镜头都是要被剪辑掉,就像中国的九十年代,而中国在21世纪后也对这些习以为常。我只能理解为物质文明的发达带动了思想文化的开放,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文化开放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要比中国整整领先两代人,他们已经进化到了女权、同性婚姻的阶段了。
这合理吗?我不知道。但深刻的文学作品,不就是揭示人性和反传统的么?不批判点什么,那还有思想深度么?
6
很意外,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一个观点:要成为一个作家,需要有规划、坚持和严格的自律。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作家,光彩夺目的顶级作家背后,还有一大群庞大的失意群体,辛苦写作但默默无闻,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做好一件事情都并不容易,都需要磨练和对自身潜能的极度压榨。
只有亲身尝试过,才真正佩服那些日更万字的网络作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