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做到这三点就够了

文/江小黑
成就一个孩子难吗?非常难。
那毁掉一个孩子简单吗?特别简单。
只需要做到以下这三点,一个被你寄予厚望的孩子就被毁了。
01.逼他外向
在很多父母眼里,内向的孩子,一定是没有前途的,而外向,才是孩子走到哪都吃香的尚方宝剑。
然而,这样的想法对吗?

显然大错特错,内向和外向不过就像男女性别一样,并没有优劣之分。
就如同卡尔·荣格在《心理类型学》中提出的外向和内向的概念一般:两种性格无优劣之分,区别在于获取能量的方向不同罢了。
在英国,有一位叫娜塔莎·阿布拉哈特的女孩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要是让她在公众场合跟别人说话,她便会脸红、冒汗、呼吸急促。
父母咨询医生的建议后,于是开始给她更多的私人空间,让她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弹弹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人相处。
直到大学,这个女孩仍旧安然无恙,学攀岩、学烘焙、甚至开始和朋友参加社团活动。

但有一天,娜塔莎被通知要参加一场有300多人出席的演讲,她是主讲人,于是娜塔莎央求道:在300人面前演讲,真的可以压垮我!
但老师没在意,依旧以看似鼓励的方式向她施压,“没事啦!”“你要克服”“老师相信你可以挺过去的!”
结果,过分焦虑的娜塔莎,选择在演讲前一晚自杀,一个正值大好青春年华的少女就这样丧命。
其实,对于内向的孩子,你偏要他变得外向,无异于对一个平平无奇的山鸡说,你一定要变成万众瞩目的凤凰。
况且,内向是性格,不是缺陷,它照样能让人成功。

有数据显示,世界上70% 以上的成功者其实都属于性格内向的人,诸如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村上春树、三毛等...
正因为内向,他们喜爱独处,喜爱思考,有常人所不能及的专注力和一以贯之的执行力,甚至一个人,挑起了一直队伍的角色。
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洋里,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才是帮助孩子发展的最好方法,而强迫他变成不喜欢的样子,无异于把他推向深渊。
02.无条件溺爱
近日,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为了劝任性的孩子去上学,一位妈妈当场跪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却不以为然地坐在椅子上,跷着脚,悠闲地玩着手机,丝毫不把母亲放在眼里。
而更过分的是,这位妈妈跪了一个长达一个小时,期间男孩非但不理妈妈,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

仗着母亲无条件的爱,把母亲的尊严踩在脚底下,这样的孩子,着实使人心寒。
有人说: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己付出一切却养不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细想一下,也不无道理。
而孩子变得无法无天,根本的祸根就是父母对孩子不加限制的溺爱。
很多父母,一心惯着孩子,自己再怎么辛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于是,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孩子要什么,我就算卖血也要给他。

明明月薪只有3000,却即使压弯了背脊,也要让孩子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
自己买一件30块的T恤都得左量右度,而孩子要买一双几百上千的鞋子,想都没想就把小半个月的工资奉上。
自己在外吃着几块钱的盒饭,就算病了也不敢去医院,而孩子花钱如流水,出于高档餐厅也毫无怨言。
最终,穷人家的孩子生生变成了一个花钱大手大脚、不知人间疾苦的“负二代”。
正如卢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一味地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最大的害,最后必将成为自己的悲哀。
03.追求完美
知乎上有人问: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是怎样一种体验?

其中一个只有两个字的回答让人心痛:窒息。
正如朱德庸所说:在哪里都比只能活在父母的期望里好。
父母对孩子的追求完美,最终只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稍有不慎,便会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朋友小玉曾经有过一段倍感痛苦的日子,因为她总是被迫活在父母的期望里。
从小学的时候开始,父母就要求她每次考试必须班级前三,无论试卷多难,都要拿到90以上的分数。
高考前两个月,父母给了她一个指标,最低考上211。

本来以小玉的能力,正常发挥的话绝对不成问题,可听到父母的命令后,她压力巨大,晚上常常因为焦虑而无法入眠。
最终,小玉不仅没能满足父母的期望,还被诊断出了轻度抑郁症。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往容器里注入东西,注满了就会溢出来,为了防止溢出来,就要持之有度,不要一味地追求盈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的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不过是毁掉孩子最好的方式。
人生有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好在适度。
想要孩子拥有好的人生,凡事需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