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入职记录1
经常觉得日子过不下去,或者是需要寄托在某些团体、投射他人,现在想来,和自身家庭环境的节奏有关。爸爸妈妈都不在过着“生活”,或者交流的话题里的指向都是“赚钱”。就是大家不大去想内心世界,也不太去调整。
读童书的一些好处在于,我更加不恐惧以前或者是后来一些人对我的判断、家庭环境的诟病和指责。我知道我应该慢慢的去培养生活的能力,但不是小资的那种虚假生活;我也在想自我接纳,实在感是什么。但是谁的生活、童年没点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现在可以靠自己,也靠倾听和对比去领会更多——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心理咨询心理学是无法解释全部的,也是无力的。脱离物质、社会环境去理解人与自己,无异于去按摩店做马杀鸡。当然我特指的是市面上考证的咨询师。
爸爸妈妈的年老会面对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指向我。指向对我生活的抱怨和控制。但不必恐惧,这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面对的问题。
至于我自己,确实拥有向外行动的能力,目标性质的,因为从小的环境所逼,训练的多,求生能力还行。但是好好生活、与他人相处,包括对人的界限和判断,这些内在的稳定是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建构的。这是我的原生家庭所严重匮乏的,我需要自己注意,慢慢学习。
除了钱、除了已经不可能加入的主流生活,我认为有太多关于生活与人的交往,是我应该分出精力也好、时间也好去探索的。如果不了解具体的人,我对恋爱也永远是属于想象的状态。这种屏蔽经验的惯性,还是因为太重视效率了。
但也无妨,生活中大部分人不都是这样,内在不怎么成长的吗。我没有罪。
我想学习做一个成熟的女性。我的厌女问题也挺值得多思考的。另外就是,一个人安静的面向自己的能力,接纳真实和需要的能力。
我甚至不太会欣赏男性,也不太会区分朋友。我觉得我的预设很不准确,有时会带着一种骄傲的情绪——实际上我还是没有耐心去倾听别人的痛苦,这也是我在共学里所感受到的。我在本科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现在有好一些,但日常生活的烦恼还是无法引起我的兴趣。
无法引起,更具体的说是,带着对他人生活的蔑视。但又会对他人的坦诚而感到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