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摄影的第八年,我终于还是把相机都卖掉了
【更新注:应豆友要求把读过的画册和摄影参考书加在正文中了。自言自语长篇预警,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
看了下日历,从接触胶片到现在刚好十个月,接触摄影也有8年。
作为一个教科书式三分钟热度的人,自己意识到摄影居然是坚持了最久的爱好。之所以依然是爱好而不是特长,一是因为玩摄影的出发点是取悦自己,二是依然拍的很烂。
就像钢笔圈的大佬们,他们只是享受书写带来的满足感,而不是写出的字本身。
接触胶片之前,我几乎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喜欢拍照片。都说玩了胶片才能了解摄影的真谛。于是我从器材选择,到参数设置,到拍摄手法,到思路梳理,直到决定把手里的相机全部卖掉。

一、“我拍的烂一定是因为相机不够好”
有人靠相机吃饭,也有人靠相机表达自我。但我相信大多数相机其实是卖给了像我这样把相机当玩具的人:出挑的外观、出色的手感、优于手机的出片和额外的交际属性。
看着社交网络上泛滥的相机摄影师,我自然而然被带进了第一个误区:我拍得烂一定是因为相机没他的好。
八年前最早接触的摄影器材是手机:2012那年我在烟台。某天午后天气很好,一个人在海边溜达。走着走着就感觉眼前这一幕在视觉上格外和谐(后来才知道是引导线构图):

掏出手机的时候并没考虑到什么主体什么构图,就单纯觉得这一幕很特别。当时脑子里的想法是,也许多年以后再看,这个午后就是可遇不可求的。
(现在看是立了大Flag,到北京之后不仅再没见过这种天气,也再没这样惬意过)
不久之后有了第一台单反相机——佳能650D,带一颗大狗头。三分钟热度的我没有耐心阅读说明书,参数设置自然也不懂,拨轮调到全自动咔咔一顿瞎拍。有多瞎?闪光灯有时自己跳起来还要手动给它按住。每逢有时间,就喜欢带着它走街串巷乱拍一通。甚至趁着假期,一个人背上包坐上高铁去另一个城市,一走就是一天。
现在看来,这种基于对摄影粗犷理解的热衷才是摄影师最难得的。也正是这时确定了自己的兴趣方向是人文街拍。由此衍生出对相机的要求只有一个:便携。
二、器材党的迷茫
别人碗里的总是最香的。
看着微博大佬们用傻瓜机出的大片,又看看皮包骨头的钱夹子,终于不可避免地打开了胶片相机这扇新世界的大门:

没错,玩胶片就是因为胶片机便宜,一千以内随便选。那时富士的C200一卷也才20块。冲扫才18块钱,也花不了多少嘛!
我踏马还是太年轻了。
刚查支付宝粗略统计了一下,十个月来仅买卷和冲扫总共花费4168元:冰箱里一堆没拍的卷 + 以最低文件规格冲洗的26卷,废片率86.8%。或许在摄影老手看来废片率更高。这还不包括频繁倒手胶片相机造成的亏损。

当然,没有不坑钱包的爱好。那段时间靠着两本人文摄影技巧的参考书,频繁出入各大中古相机店、中途还去了趟日本旅拍。
然后疫情爆发了。
怕死得很,不敢出门。
看着柜子里躺了两个月的十几台相机,渐渐意识到自己对胶片的喜好应是基于三点:
①高宽容度下的独特色调;
②纯机械操作的快感;
③等待出片的惊喜效应。
然而无论哪一点,都是偏离摄影初心的。
反正也是闲着,不如找点画册来看。看着看着心境开始变化:
这踏马拍的啥玩意我也行 ➡️ 嗯嗯这张视角很独特 ➡ 这张抓拍得真好主人公表情里全是故事 ➡️ 卧槽🐮🍺…
(注:更新一些看过的画册,都是大师级的干货)
5月,全国各地渐渐回复正常秩序。然而当我拿起相机回到街上,猛地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不会拍照了。
我尝试着调整构图曝光、寻找机位,然而眼睛就像被蒙了起来什么都看不到。冲扫出来之后浏览了每一张照片,都十分糟糕。除了没有失焦,几乎一无是处。
我到底在拍什么鬼?


街还是那条街,人也差不多是那些人,相机既顺手又靠谱。我终于还是接受了现实:是我拍的烂。
能拍出好照片的人,总能眼光独到地发现大多数人不屑一顾的特别的瞬间。而为了能抓住这特别的一瞬,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练习,敏锐的观察力,屏息凝神的注意力,以及运气。


原来买的十几部相机,其实是十几台玩具。
三、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草草把相机挂闲鱼卖掉之后,买了几本摄影基础知识的参考书。大名鼎鼎的纽摄是基础必读,还有一些摄影随笔。每读完一本,就会颠覆自己之前对摄影的认知。
有意思的是,其中有本参考书中提到了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我现在大概正在谷底挣扎吧…

去日本旅行那段时间出片率非常高,因为对比破烂灰暗的北京街道,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而独特的。那时自我感觉良好,一天下来也拍个开心,走在路上会像捕猎一样集中精力观察行人、机动车、建筑和花草。这种愚昧山峰,不是自己摄影水平有提升,而是有陌生环境的新鲜感加成。
所以,初到北京的日本人也会认为北京的巷子、市场和居民楼独特而有趣。遮住我们眼睛的无非就是习以为常(不过平心而论除了二环内的胡同,北京大多数街道和北方大县城确实没什么区别)。
这种新鲜感其实是来自远古时代的领地意识,陌生的环境让你兴奋,是因为你潜意识中会认为自己的领地正在被“拓展”。
然而,没有依附于独特自然地势建设的现代城市景观,在视觉上并不会有太多差别。我们有时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重庆独特的城市景观,无一例外都选用了层次分明结构复杂的老旧城区。这类包含历史感的市井景观会增添照片的情节性,在视觉上贴近生活的同时却在结构上与读者拉开了距离。这种距离感拿捏得非常精妙。

打算深耕城市扫街的同学,最近爆火的精品网剧《隐秘的角落》是非常适合拉片的素材。你可以通过精妙的构图和运镜读到人物心理的细微发展。

所以,如果你打算城市扫街,你需要运用的技巧是全球通用的。作品中要表达的内容才是关键。同样是夜幕中站在玻璃后的人,视觉上能差多少呢。


从愚昧之峰跌入绝望谷底是前进路上的必然,自我否定的过程也十分痛苦。意识到自己无知的同时,还需要颠覆常年构建的认知体系。就像弹琴,谁都会弹小星星。只有系统学习后才能意识到之前的指法几乎都是错的。
很多摄影师把摄影当做自我表达的渠道,创作的过程就是思绪产出的过程。我始终还是太小看摄影了。
四、祝你我都能回归摄影初心
读到这,我相信你一定会觉得“考虑这么多做什么,拍得开心不就好了”。
是啊,拍得开心是很多人踏入摄影的初衷,也是妨碍你前进的绊脚石。舒适区当然很好,但我每次看到储存卡里满屏废片,总止不住回顾我记录了哪些独特的瞬间,这些瞬间是否有记录的意义,我是不是在强行记录一些不知所云的瞬间。
有人说摄影师其实是和时间战斗的斗士,战利品则是被永久定格的那一瞬。我终于也明白了自己的失落感从何而来:一堆废片,则是我输给时间的证据。
这是摄影吗?不,这只是拍照。
我有时会发现朋友圈里很多女生其实很会摄影。她们从来不考虑构图三原则曝光三要素,她们认为是时候按快门了,于是就按了。于是一张包含着当时所思所想的摄影作品就诞生了。阳光下的多肉,伸懒腰的猫咪,贴满贴士的隔板,装订好的工作总结…
就像8年前不自觉掏出手机的那个下午,我按下快门,只是因为觉得这一幕对我来说很特别。
拍摄者认为一个瞬间有记录的价值,于是拍了下来。你对那一瞬间有思绪,于是记录了下来。这正是摄影被发明的初心。一张照片应该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但愿你我每张照片都属于它值得被纪念的瞬间。

【完】
© 本文版权归 Hyperspher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