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评论】关系的哲学:从概念群像梳理原作的设计哲学
小评系列,是一个建筑系研究生对建筑评论领域的接触尝试,希望自己满意,大家喜欢。第一篇小评,受到章明老师《关系的建筑学》讲座的启发,展开一系列讨论。
1 引言
“关系的建筑”这个讲座,是在2015年UED杂志专辑《章明&张姿:关系的散文》<1>的基础上,增加了“锚固与游离”和“绿之丘”两个最新项目构成的。相对而言,这是一次流利而成熟的发表,或许和所有琢磨设计的人一样,每一次作品阐述对建筑师自己都是带来不一样的灵感的过程。而作为听众,作为一名建筑系在读学生,作为一名对建筑评论有热情的方案设计学徒,我从这个报告中接收到了怎样的信息,触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又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文字落笔,才是我所关心的。因此,这份报告应当是一次带有评论性质的设计哲学梳理。
2 从一场讲座说起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一场疫情将所有的研究生课程搬到了网上虚拟社区,几百人挤在中庭听课的感觉变成了电脑屏幕上参会者一栏里惊人的数字。虽然不能见面,学术报告却可以容纳更多的慕名而来者,电脑前宽松的听讲环境也让思绪飞得更远。
这些讲座中不乏信息量极大的。设计前沿课上,章明老师《关系的建筑》就是一例。整体黑白水墨的风格,看似一派闲适,实则紧锣密鼓让人目不暇接,不到两个钟点的课时实在是局促,毕竟这个题目可以说是一份近年来设计哲学的总结。讲座分为四个标题(关系的前置、关系的进化、关系的观想、关系的哲学),每个标题后是关键词对应的案例。讲座资料详实,又是建筑师本人的亲自讲解,还配以建筑巡游视频,让听者如身临其境。

对于今天的建筑师而言,只搞工程和建设的时代早已过去。高校不断引进有实际工程经验的设计师执教,设计师们的理论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则不断上升。章明老师在学院讲授《建筑评论》课程,和张姿老师共同主持原作设计工作室、担任编辑评委策划展览,是学术与传播互动的典型代表。媒体发达的时代,除了讲座报告,杂志专辑、期刊论文和采访实录,都是当代建筑师输出观点的渠道。这样的情形下,对方案理念的系列解读,有更多被归纳为建筑师设计哲学的可能,而这种设计哲学对建筑系学生往往有很大启发,对社会而言无疑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引导。本文在每一个“关系”领衔的标题后选取一个案例进行解读,来讨论和梳理原作设计工作室的设计哲学。
3 概念群像——标题背后的案例,案例背后的哲学
四个标题,十四个小标题,十四个项目。这是原作设计工作室成立以来的集中展示,也是设计概念的一组群像。就像UED杂志关于原作的专辑标题《关系的散文》所表达的,这种群像的组织有一种散文的步调,不紧不徐,交错纵横。项目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线串联,也没有宣言式的中心思想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甚至叙述过程本身不着力体现建筑师的思想顿悟,可是这种弥漫人文气息的表达,恰恰是原作设计理念的最好体现。
在此,选取四个比较典型的项目稍作解读,一窥这组概念群像的风采。
“关系比整体更重要”——关系的前置(范曾艺术馆)
范曾艺术馆落成于2014年,是对原作工作室设计理念产生较为深入影响的作品,也是建筑师投入大量情感的一个项目。

艺术馆的设计切入点是“院”,而“关系的前置”则是方案入手和推进的点。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虽以院切入,却没有强调院落单元的趋同性,而是将各个局部的生成建立在自我生长的意义上,形成关系的并置,局部之间再相连,呈现更多的可能[1]。虽有“院”,却不聚焦在具体的院落形态上,而是去关注他们之间抽象关系的具象化,这是设计师的决断和智慧。
艺术馆设计中已经开始提到“关系”“观想”“意境”这样的描述,来作为建筑师期望塑造的体验,但它们还没有跃升成为概念主题,没有被单独拿出做更中心化的解度。在这个阶段,设计师更多是在处理关于“关系”这个大概念的研究,大概念之下还没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就像章明老师在访谈中形容的那样,在某个时期建筑师是容易“用力过猛”的,这时设计理念容易被手法和半成熟的研究遮蔽,还来不及焕发光彩。
对于这套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理念来说,范曾艺术馆更像是一个不完全成熟的总起句。
“进化比原型更重要”——关系的进化(咸阳市市民文化中心)
咸阳古都,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宏大的气势氛围,是时间的馈赠也是最质朴的背景板。
咸阳市市民文化中心项目历时四年,包含不同功能的九大场馆。设计概念上,布局谋篇基于人体尺度,将并置产生的交集作为设计的突破点,通过复合路径实现丰富观感。

在这个项目上,建筑师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继承和发扬宏伟的精神,彰显文脉特色;一是回归最基础的相处之道,以平稳的布局回应周遭厚重的历史积淀。放弃了“文化祭祖”式的场景再现,而回归度量衡,回归分置并置,回归简单的多样性,让个体之间“保持着适宜的距离和张力”[2],这之中除了现场的各种因素影响外,还有设计师本身价值观层面的取舍。有时退一步,关注更本质的东西,反而能达到气氛和关系层面更好的体现。这是设计师的哲学。
生物进化论中,是只有“进化”,而没有“退化”一词的,每个时期的基因变动都是自然界的进化现象。推演到建筑设计中,可以理解为,项目推进过程中,设计者思想的更新,促进了场地原有“关系”的进化。
“漫游比凝视更重要”——关系的观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由南市发电厂改造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自2012完工已运行八年,期间承办了丰富的展览,是艺术爱好者的好去处,也常见大爷大妈带着孙辈前来参观。

“观想”是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理念中最常出现的关键词之一,它来源于中国画中散点透视和传统园林中移步易景的理念。将片段拼合为整体,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感受方式。
被定性成改造项目决定了发电厂不会脱离已有的地域文化太远,也没办法承载建筑师过多的创造性描述,但南市发电厂空旷的空间和工业建筑特有的繁复巨大的刚构架,恰恰为“观想”这个关键词提供了完美的试验场。在最终的设计呈现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漫游的方式打开了以往博览建筑封闭路径的壁垒”,开拓出弥漫性的探索气氛。展陈空间的界定被模糊,艺术的辐射力被放大了。
不同于普通的公共建筑方案设计,发电厂改为当代艺术馆的命题已超出了建筑学范畴[3],它让社会对工业建筑改造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这个设计的观点输出中,建筑师更多地将自己的设计体验表达出来,这是项目的地位与影响决定的。
同时,建筑师对日常的考虑则是尝试将设计哲学投射到建筑的又一实践。虽然最终的成果中,打开出入口的设想、临江大的延展面,这些想法多少会被现实打回原形,但若只按现实条件、需求设计,而无设计师自身哲学介入,空间只怕是另一番样子了。
“挖掘比臆想更重要”——关系的诗学(原作设计工作室)
面对一处多次更迭改造的老厂时,明确意图是会消隐的,就像你不会想去改变一位上了年纪人的生活习惯一样,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而然”的期待。上海鞋钉厂改造项目在2013年竣工,作为原作设计工作室使用。

改造前的厂房历史无法深入考证,深挖后基地也不同寻常。整个过程如同考古,结论是现状共存的片段彼此分离残缺[4]。由场地中离散的特质出发,建筑师采用局部的眼光看待建筑,将新增功能作为局部元素介入,从而一方面保存旧元素、加强旧元素,另一方面加入新材料,提示新旧之间的区分,是谓“锚固与游离”<2>。
这个思路本身是切合场地的,但从场地中产生的对待新老事物的“锚固与游离”的应对方式却有通用性,它在后来杨浦滨江的改造中发挥了“挑大梁”的作用。如果改造的是完整的一个历史建筑,应当不会出现“锚固”和“游离”这样一对定义了吧。
整个挖掘过程是对场地的“再探”,也是对自我的再认识。这种探索让设计思维不断包容、自我平衡,进而拥有“诗”的特质。项目中对屋架系统的维护、对老墙的完整保存、水管灯等,直接地彰显了“挖掘”的意义,而“新旧等比的话语权”仍是设计师的抉择。同样,设计手法上仍是“异化”的、“臆想”的,五个院子也不是“挖掘”得来的,它们是实现建筑师对空间特定畅想的手段,是各层面诗意关系维持的必要条件。
锚固与游离(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
杨浦滨江是一直以来都是工业化的典型代表,厂区林立,单位割据,市民从来不曾接近滨水区域[5]。秉承着还江于民的心态,串联起滨江的公共空间,在新旧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是建筑师在这个项目中的最大任务。

锚固,指挖掘并利用场地特有的元素,剥离出时间的剖断面,反应出历史上各个时间段在场地中留下的印记;游离,则是采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改善空间环境,以有限介入为原则,又要做到清晰可辨。这样两个方向的关键词,既完成了场所风貌的保护,又保留了介入部分的丰富度,这是在历史建筑保护“修旧如旧”原则下发展出来的新的解决策略。
在这个思路里,“新”和“旧”的构造本身都不再是主角,重要的是以什么原则介入,和以什么原则保留。完成了关注点的转换,改造项目呈现出来既新又旧的新面貌。
4 关系的哲学
原作所推崇的“关系的建筑学”,出脱于东方文化精髓。它不将目光聚焦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受力点上,而更愿意发力于无形,处理好一个“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人文的、历史的、功能的、文脉的还是新旧的,谈“关系”都是在“务虚”,或者说是通过务虚的方式达到务实的效果。就像他们自己所说,“有如黑白两色的棋局,棋子本身没有本质的差别……它们的码放方式、移动方式体现了中国式谋局的智慧”。
在前文提到的原作“概念群像”中,“关系”、“并置”、“游目”、“锚固游离”都是关键词。每个项目面临的情况各有不同,对理想空间状态的许多描述却是相似共通的,这种描述可以理解为建筑师本人对空间状态的追求,也是这组群像的来源。或许这些概念关键词没有过于清晰的条理,但是类似群像的表述方式,反而能传达一个整体的意象。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群像理解为“关系的哲学”。
关系的哲学,这“哲学”二字其实是我由于尊崇而下的论调。实际上这套以“关系”为中心的思想集合,本身没有任何宣言的气质,它更像是原作设计工作室在建筑实践中,逐渐脱离现代主义试图将关系单纯化的范式,开始用东方智慧梳理问题的标志,“这是一个无法一眼看穿的关系,但却可以使整体获得更多的可能性与丰富度”。
这种哲学是弥散性的,未成系统却有着非常高的研究性,有些像张姿老师喜欢的散文[6]。散文之美,贵在“形散神不散”,关系的建筑学这个命题本身就具有这样的特质。
在原作的思考中,项目带来的启发是绵延不绝、相互缠绕的,一如整个关系哲学的散文式表达。范曾艺术馆中对文化的思考和讨论牵引出太多的命题,最终具象化落在一个“院”字;而在更多的改造设计中,虽有更多限制条件,但建筑师本人的人文关怀、处世哲学可以更占上风,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转化为设计哲学。原作作为工作室,本身擅长对命题的把握,却逐渐放弃对设计先入为主的预设,以相对谦逊的态度介入城市,这之中章明老师的学习、经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7]。无论是发展出“关系的建筑学”这一设计理论,还是建筑师本身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价值体系,都是原作方案概念群像背后最强有力的推手。
这种设计哲学的产生对建筑师而言,是经历、积累、契机缺一不可的事。
5 启示与收获
建筑学总是有很多角度,设计哲学也不过堪堪一隅,而这样小小的一角却是设计师精神的体现,进而决定整个工程走向。“关系的建筑学”设计理论认为,建筑作为一种关系而存在,它的生成不局限于其本身,而在于其与相邻建筑、与人的行为、与城市环境所构成的整体关系。在这个体系中,建筑不再是一个单体、一个本体,而是一组本体、一个系统。对于仍在建筑院校学习的我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需要吸收和借鉴的观念。
章明老师和张姿老师是学者型建筑师的典型代表[8],他们的作品一直都以“绘制+书写”的形式产出。这种对学术的重视,和及时梳理设计理念、关注自身思想动态变化的态度,是非常有启发的。
自我反思,待提高处太多,无法从一次量大且案例密集的讲座中去管窥一位建筑师的创作理念和发展历程,但是其中的先进性和带来的启示是真实的,课下的研读也是真实的。我想这是前沿课程带给研究生最大的启发。
注释: <1>.《章明&张姿:关系的散文》:2015年1月UED《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第089期专辑,聚焦于由章明和张姿创建的原作设计工作室,将工作室成立15年来的优秀作品进行了精细的梳理。 <2>.锚固与游离:这个概念在原作的设计思考中不断被提及,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设计中作为主要概念提出。
参考文献: [1]柳青,孔宇航,魏春雨,李兴钢,李翔宁,柳亦春,张斌,戴春.品谈·范曾艺术馆[J].城市环境设计,2015(01):38-47. [2]章明,张姿,丁阔.咸阳市市民文化中心[J].建筑学报,2018(04):36-42. [3]张姿,章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文化表述[J].时代建筑,2013(01):120-127. [4]介入的方式[J].城市环境设计,2015(01):184-203. [5]章明,张姿,张洁,秦曙,王绪男.涤岸之兴——上海杨浦滨江南段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J].建筑学报,2019(08):16-26. [6]张姿.关系的散文[J].城市环境设计,2015(01):48. [7]张宇轩,章明.原得终始,作而新之——专访章明[J].建筑实践,2020(01):184-197. [8]郑时龄.序 原作设计工作室的启示[J].城市环境设计,2015(01):21.
相关阅读: [1]章明,高小宇.建筑的日常性介入——以原作设计工作室的作品为例[J].新建筑,2014(06):20-25. [2]章明,张姿.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J].世界建筑,2015(03):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