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是否还在扮演上帝的角色?

就好像隔着屏幕看电视剧里面人物的悲欢离合,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智商碾压剧中所有人物的感觉「这么简单的道理居然都不懂,太蠢了」,这个其实就是上帝视角。
上帝视角
我们常常听人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常常安慰自己「顺其自然」,可是,大家认真想一想,我们真的做到了听入心、表于行吗?恐怕并没有。
事实上,我们始终抓着「上帝」这个角色不肯松开,以为自己就是上帝。
就好像隔着屏幕看电视剧里面人物的悲欢离合,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智商碾压剧中所有人物的感觉「这么简单的道理居然都不懂,太蠢了」,这个其实就是上帝视角。
对于上帝,「拯救、批判与改变」这三个词可以说是最好的诠释了,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也许不会是我们该做的,下面就听柠檬来具体解释一下吧:

第一,上帝期待拯救他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期待自己能在他人身上发挥到最大价值,起到「拯救」的作用。可是,「拯救」的前提是什么,是拯救的对象与内容。
每个人在你面前都是被拯救者,有着极其明显甚至是被扩大化的不足,这样的帮助过程有满足自身优越感的嫌疑。
所以,停止做上帝就是学会单纯地分享经验、帮助他人。
凡事讲究一个「自愿」,我们不能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不能要求对方改变。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当建议被采纳,我们很高兴能为他人服务;当建议被忽略,我们也不会在意。
上帝喜欢做什么?
第二,上帝会批判他人。
事实上我们没有指责任何一个人的权利,就算对方是你的伴侣,或是你的孩子。
当我们忍不住想要批评别人时,不如想一想同样的事同样的错误在自己身上是否发生过,或许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才会注意到对方此次的失误。
这时候,我们只需具有鉴别力即可。我们拥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但我们不会去指责错的一方。
比如今天你们一家三口要去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孩子的拖拉导致最后迟到了,回家后你不顾青红皂白地指责孩子,这样的批评结束后会增加你们之间的隔阂,也可能会激起孩子的反抗。
那么不如坐在孩子身边问问他「今天迟到了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有没有觉得难过?其实在有些事情上我们或许可以快点解决呢,以后我们一起注意好吗?」
之后,只当这是完善自己完善孩子的机会,照常生活,这的确是「批判」所无法到达的「事后无消极情绪」的状态。

第三,上帝想让周围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不知道柠友们有没有过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的经历,大概或多或少都有过吧。
可是回过头想一想,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在处事方面各自不同,你喜欢速战速决但他可能喜欢慢工出细活,这时候要求他人改变可不是什么好行为。
有些时候,我们要学会放手,放手让他人自己去做,每个人都有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我们无需干涉过程。况且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当哪一天,我们学会了对上帝这个角色说「不」,认认真真地尽好自己的本分,扮演好我们作为一个平常人的角色,也学会了有些事情改变不了就放手让它顺其自然,大概我们的生命会更精彩,与他人相处也会更加融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柠檬心理课堂」,回复关键词「顺其自然」了解如何放宽心态,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