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存在》
大一最喜欢的课不是专业课,而是马院开设的思修课。
经过课改的思修课,没有受制于课本里的条条框框与政治话语术,反倒有人文关怀。课上大家做课题展示,一学期有三个老师轮流讲课。探讨过“道德与法律”,探讨过“生死”,讲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重精神传统”,“孝道和安乐死”…
几乎每节课的质询环节我都会发言,某些东西要是触碰到了人的底层价值观,就会激起表达的欲望。
最后一个专题是“爱情”,老师讲到了古希腊的神话:天神畏于人的强大而把其劈成两半,于是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以求结合。 课下后我去找老师,说其实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更完整的版本,原先被劈成两半的球有三种,除有男女,还有男男和女女。老师有些惊异,觉得应该是后人杜撰的版本,问我从哪里看到的?我说,是在图书馆的一本书上读到的,叫《性存在》,还是什么牛津通识读本?老师觉得惊奇,啊,真的吗?她笑了笑,“还真是这样的?”,她有种获取到新知识的新奇感,之后又耐心地补充说,我们思修课目前还不探讨这些,学校有个什么社,之前要我去做一些讲话,但是目前在思修课上我们只谈论异性的爱情…
现在觉得奇怪的,不是人文气息浓厚的思修老师避讳这个话题,而是自己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心情平静,毕竟是思修老师,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可以理解。 另一次是院里书记给我们上心理健康课,讲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匿名的同学讲到同的问题,老师解释说同xl不符合我们的社会传统,目前还并不合法。有的同学就义愤填膺,那LGBT 呢?书记却问,LGBT是什么?… 当时自己想的是大家最好还是不要为难书记,人家毕竟是体制内的人,人生的轨道使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任还是得由我们这一代继续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