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以来梅雨带依旧盘踞在江淮地区,今年恐出现“南涝北旱”
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大气包裹,我们称为大气层或者大气圈,整个大气圈的厚度可达2000至3000千米,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等分层,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层的地区,也就是对流层中。地球的大气层不停处在的在运动变化之中,在地球的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象变化,而不同地区由于气候类型不同,从而也拥有不同的气候变化特征。

竟有如此稳定的“梅雨带”
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一个地区的降水特征主要包括年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变化。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多属于“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之间的地区,多属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之间的地区,多属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多属于“干旱地区”。就气候类型而言,热带雨林气候的年降水量最多,能够达到2000毫米以上,而热带沙漠气候的年降水量最少,比如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曾经连续91年滴雨未下。

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从降水的季节变化而言,可以分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年雨型多是指降水个月分布较为均匀,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是指降水多分布在夏季,如热带草原气候和季风气候;冬雨型是指降水多分布在冬季,如地中海气候;而少雨型是指各月降水都十分稀少,如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就我国而言,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多在400至800毫米之间,属于半湿润地区,而我国的西北地区多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从降水的季节分布来看,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我国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其中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最多。由于夏季风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年际差异极大,从而也使得我国东部地区成为了世界上水旱灾害最为频发的地区。我们知道,根据我国降水雨带的进退,一般来说,春夏之交时,雨带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份雨带位于江淮地区,也就是“梅雨”,在7至8月雨带往北推至华北和东北地区,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降水。

那么,今年的“梅雨”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知道今年我国长江流域在5月底就进入了梅雨季节,比往年入梅大约早半个月左右,如今时间已经到了7月上旬,江淮地区依旧没有出梅,梅雨带依旧停留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来看今年的梅雨时间已经持续1个月以上。所以,到目前为止今年梅雨的持续时间已经长于梅雨的平均时间,也就是大概1个月左右的时间了。根据目前梅雨带发展,在7月上旬依旧没有出梅的希望,预计今年出梅最早会在7月中旬,这样一来2020年将会经历一个超长的梅雨季节。

南方洪涝
那么,梅雨持续时间长,雨带长时间稳定停留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意味着什么呢?从分析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今年的夏季风较往年偏弱,在与冷空气交锋的过程中,难以将雨带往北推动,使得江淮地区迟迟不能出梅。那么本该在雨带北移过程中,下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雨水,依旧下在了我国南方地区,从而造成“南涝北旱”现象。目前,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已经大范围的发生了,我国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省份都受灾严重。此外,根据“南涝北旱”的规律来看,今年夏季我国北方地区很有可能发生旱灾,需要提早做好防御准备。

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