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一枯荣———写于2020年高考
每当谈到高考就会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种感觉中夹杂着些许如《后浪》里所说“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的微妙。每年如此,一岁一枯荣。

每念及高考,总会有蝉鸣、阳光、汗水……各个老师的嗓音伴随着翻书声读书声从教室里扬长飘去,好似一触即发,在楼道中传开,整层楼整栋楼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恍惚间铃声炸响,又是另一番风景。一念起,总还夹杂着些许冷气和窗外空调箱转动的噪音。关于回忆,一旦被翻开,总能娓娓道来,像单曲循环的歌,每一遍听总能找到新鲜的细节。但归根结底高考的那段生活不还是平凡且枯燥的吗?重复甚至近乎难听的铃声把自己吵醒,醒来便是无尽的习题;机械式地按动笔帽反复地计算;眼前的黑板写满了擦擦完不久又被写满;每天定时响起的眼保健操……每一天不好像都是再过同一天吗?只是试卷攒攒成山,笔记攒攒如麻。但是确实就像自己喜爱的单曲循环的歌,如《土拨鼠之日》一般一天重复着过,最后每天醒来却是一场惊喜因为可以去寻找新的意义。所谓“苦中作乐”也许就是如此吧,可以就这么跟同桌聊天,尽管里面全是之前说过的话,其中的梗都已经被你们玩烂却依然调侃着未来的集团董事长;可以猜想今天食堂的菜谱如何之离谱,印象中确有胡萝卜丝炒白萝卜;可以考试时看着白花花的雪落下考完月考后毫无顾虑地就这么一直打着雪仗,尽管不知道从今往后的长沙没有再下过那么大的雪;可以好不容易休息时想方设法溜出校门去偷偷买本所谓“作文素材”的《青年文摘》、《看天下》,尽管到最后总是会被没收;可以就这么跟他他她开开玩笑,尽管未料到高考过后的分道扬镳是真的连拼多多链接都无从发起的再没机会见面;可以就这么跟他们一起默默感伤,间歇性颓废,尽管颓废过后每个人又都默默拿出了5·3;可以就这么从聊身边班上的八卦到聊隔壁班直至覆盖整个学校的八卦,尽管未曾想过感情还真这么容易就会破碎;可以就这么跟别人互相开玩笑似地骂着“草泥马”之类的话语,尽管之后会吃惊于“NMSL”之类的骂人话语和抽象整活的风行;可以就这么没心没肺地对未来吹牛,尽管未曾想过高考后的各奔前程是何处;可以要某某某带个面包带包零食带瓶饮料回来,尽管永远都是说的“下次请你”“下次还钱”之类的话语;可以就这么晚自习结束后回寝真男人大战晚上再以荤段子和插科打诨中入睡,尽管之后才知道这类聊天方式会是自己所讨厌的叫阴阳怪气……就这样找寻平淡生活中的小确幸。当然现在以过来人的身份回忆也显得格外云淡风轻。
这些细节这些回忆都是高考所赋予的独特的经历,值得怀念但仔细一想也确实有够无情的。眼看逸夫楼恒真楼宴新客,仿佛耳边还是昨日桌子椅子拖动的喧嚣,但转眼间便人去楼空。他日来访,教室依旧是那间,只是门口的门牌已经是别的班级编号了。这就是所谓的物是人非吧,门口的喷泉,楼下的银杏林都是每年毕业照的背景,喷泉开了又关,喷了又落,银杏绿了又黄,叶子落了又长;他们依旧过着他们的岁月,物是仍然是物是,但照片上的人换了又换,三年又三年,一年又一年,一群人又一群人,见证着他们的离开,又见证他们的到来。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也是唏嘘于人非倒也罢诶,物却还是老物,他们戏谑着好似捉弄你,不时提醒着你那些人那些事,你的那些时光啊是否真的随喷泉池中的死水、银杏树的落叶般一同流逝了。同时也正因为物是,又让照片上的一个个同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也让你有了一个值得怀念的地方,那里有那些热气腾腾的人和事。也许当年场面开始浮现又不见,记不得微笑是苦是甜,还是如今微笑划过双眼就只剩下泪。

高考之后再看《垫底辣妹》《青春派》一类的电影,每次看每次都能引起自己备战高考的共鸣。能引起共鸣无非见证过相似的场景,置身于相似的经历。我始终怀念那些奋斗的几百个日日夜夜和那个夏天,尽管平凡且枯燥。而以我现在姿态来看待高考,更多地是羡慕那些考生。因为看过阴沉所以才羡慕星辰。而且经历了两次高考才能得到更多体会。

此生何时能跟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日夜锤炼后舍我其谁的信心再相逢?《垫底辣妹》里说:“不管周围人怎么说你不行,充满自信地继续说出你的梦想的力量,不怕嘲讽和失败,勇于挑战梦想的力量,对我来说是多么耀眼。”高考之前说出何等的豪言壮语都不意外,确实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别人不会质疑嘲笑你的天马行空,因为那就是幻想并冲击未来的最佳时期,顶多别人只会质疑你的实力。那些喊着“我要考清华我要考北大”的人们和喊得没那么大声的“我要上本科”的人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毕竟我们都相信“当你有梦想全宇宙都会帮你的。”我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矢志不渝。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我们你们他们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也有无限的可能。千万利器,莫过于他们的信念。练到昏胀后的麻木、考到麻木后的苦涩和那些迷人的努力一同融进了内心,形成了执着的信念,任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于是就算高考前一秒还有那么多题不会做那么多书还没背但是前脚迈进考场坐到座位上的那一刻起便以笔为剑以梦为马了。驰骋考场告诉自己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他们相关。这可能就是青春吧,所以会很羡慕他们。就像当初对应试教育嗤之以鼻,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保留质疑,但当老皮以高强度的最应(硬)式的教育方式教育我们时,我们并没有以之为耻,甚至乐在其中,而且时常性的热鸡汤我们依然喝的很香,因为我们知道那就是青春的激情,这是叫效率的东西,我们还年轻啊我们又不怕什么也没有什么好怕的,青春正当时,做了最多的题熬了最长的夜还怕试错?我一直挺讨厌课文里的“苟富贵勿相忘,”这六个字给人一种自我否定的感觉的同时好像给自己找了个借口把自己托付给别人一样,用作祝福实属不妥。课文中的另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有种迷人的自信,这便是考生们的信念:管它是坚持还是偏执,是勇敢还是鲁莽,愚公移山也好夸父逐日也罢,只是披荆斩棘不甘做个凡夫俗子,当一只普通燕雀,只要我蓦然回首时对得起我流过的每一滴汗水就行了。

我从他们置身题海奔赴考场的雷厉风行里看到了你我当年的身影,也许是现实的照应,所以还是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因为后来的我再也没有当时的坚持和努力。而原因则很复杂。以前觉得“被岁月磨平了棱角”近乎矫情,但现在觉得还挺恰当。 现实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大相径庭,老师们讲着不着边际的话语,有的习惯拉扯自己儿子的美国生涯,有的习惯提及永恒不变的孔子学院教学经历话题,还有的好像对着念PPT就能度过整个学期……学生们云里雾里地听着老师的话语,为自己的期末考试操心。 当学生帮辅导员背着GUCCI的包,在体育馆里奔波着,吼叫着吩咐同学们坐下就位,好不滑稽时。还未大学毕业却感觉在职场上见到了熟悉的场景。或许是个当领导的材料。装腔作势学得惟妙惟肖。当篮球比赛跟班上兄弟一起以义相交,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而且本就是草根队,没有超级球星也没有场外别人某院队学长们七嘴八舌天花乱坠的战术指导临场指挥,只能靠自己,我们争取用每一个进球打破别人思维的枷锁时。决赛有三支队伍,但当进入决赛后连续两天紧凑比赛赛程的安排,更何况在我第一天拼到最后把脚崴伤之后寻求第二天比赛延期未果,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队友人背靠背很辛苦很辛苦作战时,又回想到一路下来裁判的各种不利判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同时可能更多的是心灰意冷吧。当昨日的对手今日说没想到你们班打得这么好,那个时候分组没太关注你们班时,当之后的日子耳闻当初体育部本就没看好我们于是想先安排我们班的两场好安排最后真正的对决,当决赛之前似乎就已经准备好了的另外两个队的海报,当被学长们照顾有加的队伍顺理成章地拿到冠军,一切好像都水到渠成。但当之后我在qq上回顾整个历程表达对队友的感谢同时流露出了对裁判判罚的不满时,当朝者的火急火燎是我意料之外的。而且不是当面沟通,而是通过关系亲近的下班进行劝阻希望我不要出现那般字眼。如此场景如此处理方式和言论自由下不和谐的声音显得格外熟悉。甚是讽刺。当自己协助部门写完的推送发给学长审核,表面回应“写的挺好”背后跟学妹吐槽时;当自己所热爱的部门本就承担了各类苦活累活到最后因为上级一句“感觉这部门没做啥实事”而被轻易并入其他部门,整个部门的所有成员忿忿不平引咎退出,我感到无能为力时。 我以为我的善良能换来真诚,没想到遇到的却是此起彼伏的虚伪;我以为的真诚我所同情的所感动的,到头来只是被别人评头论足为“狡诈”“装”“演”;我以为的正义和我信誓旦旦的真相,结果却令我寒心,真相也大相径庭;我以为我所信仰的所坚持的观念,却被各种言论碰撞到支离破碎;我以为曾经梦想的天真无邪,后来似乎确实都是为了钱。 曾经我认为既然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那就为我自己放手一搏,现在却发现阶级差异之大只能让有钱的更有钱没钱的造孽;曾经我所记得的“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君子,德才兼备乃圣人也,”现在却发现君子圣人寥寥无几;曾经我所信奉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现在却发现戏子当道,小丑上位,“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曾经我时刻关注政治时事,纸质传媒的时事评论看得不亦乐乎,也深谙自己是一名共产主义接班人,现在却发现社会上的不公和歧视是难以消灭的,而层出不穷的阴暗面和毛骨悚然的现实也让我的信仰逐渐动摇,残暴不公歧视和镇压依旧存在,甚至曾经觉得最公平的高考也变得一言难尽。更难受的是自己能起的作用真的微乎其微,这种无力感令人窒息。所看到的也越来越魔幻现实主义。 这种感觉就像是当初一口气读完余华的《活着》,读完是无尽的空虚,因为我看到了生命的悲苦,从悲欢离合中看见了衰败,看见了颓唐,当我想到这种离奇又平凡的人生可能就是你我的人生而且作为个体你又难以挣脱时,迷茫会从扩大的毛孔中一一渗入。 所以作罢。

理性多麻烦,狭隘才有快感。高考之前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太过于肤浅,这何曾不是另一个真实的世界? 网络世界让言论的成本降到最低,人们通过手里的键盘或指点江山或挥斥方遒或激扬文。以键要么为剑大杀四方,要么为箭万箭齐发,要么以舰船坚炮利。这个娱乐致死的时代,获得短期的快感太容易了,十几秒就可以刷完一个短视频,二十分钟可以打完一把游戏,一个小时可以看完半本爽文。微博段子张口就来,明星八卦关注的比谁都多,网红的名字如数家珍。讽刺的是连今天关于语文高考的推送都习惯性的往下滑,因为碎片化信息的时代,哪里愿意一次性接受太多的东西啊,就以这篇文章为例,如果你读到了这,那我十分感谢和佩服你为之倾注的时间。以前我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观点言论太过于奇葩而冲动地想去争论去辩论,但当各式各样奇奇怪怪的言论莫名其妙的观点五花八门的杠精出现在我的网络世界,我知道多说无益,现在只想放宽心告诉自己“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并以“道不同不相为谋”宽慰,告诉自己算了不是他是傻逼就是我是傻逼。 以前我可能会轻易被网上的事物所感动所难过所触动所愤慨所斗志昂扬甚至打满鸡血成为一名“愤青,”但当各类的跳梁小丑层出不穷地出现在我的网络世界,我变的麻木了,现在我也只想变得没心没肺一点,尽量让自己的情绪不被轻易触动。更多地想看一些沙雕视频寻找最朴素的快乐。 所以最后可能还是以“能”“明白”的姿态妥协了吧,但是心中的正义永不缺席;所以最后可能还是为了面子为了钱为了不再被别人嫌,但是心中的那杆秤永不倾斜。不过对现实失望并不代表对未来失望。如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也如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对于广大高考考生,我想说的正是《后浪》里说的: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虽然“决定你一生”的夏天,奋斗的几百个日日夜夜,在这两天里你的命运就被决定了,但是这一次是真真切切地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这些是那些游戏里所操纵的主角都无可比拟的。你们能大声呐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因为之后你们可能或多或少被不可抗力因素所左右。 就说《创造营》里的徐艺洋吧,正好看到了一篇帖子


徐艺洋听到排名上升以为黄子韬为他充钱了,然后开心地看向黄子韬,但是黄子韬却躲闪了,徐艺洋的笑容也逐渐消失了。 你的命运被别人左右,前程被资本控制,真的挺残忍的。望向自己所信赖的人可是他也帮不了你只能得到躲闪的目光,无助感油然而生。但是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喜欢上那个不顾一切全力拼搏的自己,现在便大胆往前冲吧,你们现在拥有无限的可能。不要放弃不要紧张,我很喜欢如愿以偿这个词,祝你们的努力终会被时光善待,并且会在之后的日子里一点一滴回馈给你。

《后浪》不至于被全网群嘲,因为我或多或少从中看到了你我的影子。其实你我都曾是后浪,也可以是后浪。只是像我一般的人,一开始接受着“奔涌吧后浪”的祝福斗志昂扬,却依旧逃不脱随波逐流,被更有冲劲的后浪超越的现实,我的浪花也不再那么汹涌,甚至也不知道到最后随着风雨浪潮的冲刷,我还有没有奔涌的力气,或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浪潮抵达了彼岸,自己终究成为茫茫大海中的无法被掀起的浪花,剩下平静的水面。但是当海风轻轻徐来之时,你依然可以某一刻突然告诉自己,你又行了。
回过头来看,高考不过是人生中漫长的须臾一瞬,那一瞬是遗憾是圆满,最终都会被新的挑战代替。对我来说,为了某件事情而不顾一切全力拼搏的力量,是应该伴随一生的,而非只存在于某个时间段的。
可能我智商的巅峰和我的芳华在英语考试铃声结束的那一秒就戛然而止了吧,好像还没来得及跟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道别。
不过也是时候重整旗鼓重新出发了。我可以一蹶不振但我偏要一鸣惊人。
哲只是芸芸众生其一,不求振聋发聩,若能从中找到些许共鸣,烦请移步本人公众号———理想哲的星辰日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