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生。
已经忘了多久没有再读过东野圭吾的小说了。初读他的《嫌疑人X的献身》,惊为天人,连我这种不喜日系文风的都深深折服于种种布局。可惜仿佛初识即巅峰,紧接着又止不住地去读了《十一字杀人》、《名侦探的诅咒》,却是一本较之一本的失望,更有甚是读了一半就再了无兴趣。于是,不死心地又去读了被读者炒得火热的《白夜行》及《解忧杂货店》,勉强也是将观感从谷底挽救了回来。但对我一个冲着推理而来的读者,一本社科类写得再深刻又有什么意义。好吧,毕竟推理小说本身也就分了本格和社会写实,而可能恰巧我就是古旧的本格派。但或者说,我并非反感对人性的探讨,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每次看柯南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去看各种千奇百怪的杀人动机。只是当探讨的成分高于逻辑的推断,却还披着推理小说的外衣,总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在书展中路过满书柜的东野圭吾的书总是习惯性绕道而行。
我已经不记得是在翻哪本小说的时候被作者推了东野圭吾的《恶意》,居然被这个名字着了魔似地迷住了心神,一起凑在了书单里。只是没想到,这本书让我又重燃了对东野圭吾的兴趣,甚至开始怀疑起是否因为当年的自己过于年轻,未曾领悟到他书中的深邃。
依旧是三言两语的简洁开场,开篇不过四分之一,案件、凶手都已一一浮于水面。杀人手法也过于简单,让我当时心里不禁有些隐隐后怕,难得再次燃起的期望又要再次落空?但深谙作者迂回之道,看着还有四分之三的书脊,心下稍安,总不见得一本书后还附着另外三个短篇故事吧。幸而熬过这四分之一,剧情的走向开始变得耐人寻味。原来,凶手归案不过是开端而已。又是一场局中局,局中局中的局中局。兴许是自己的想象力过于丰富,总是忍不住地去揣测作者的意图。这样一本书总是处处让人误入歧途,《萤火虫》一书的出现,心中就暗自猜想觉得仿佛是一场疯狂的暗示,初美是否也是多重人格,是否当时与野野口的一切都是幻想,七年前的入室抢劫实则是日高先生与初美联手设下引野野入瓮而设的局。直到故事收尾,再回头看这一猜想,不禁觉得有些讽刺,从这个逻辑出发的自己已经从凶手的视角出发,替他完成了对日高先生的恶意,甚至连带捎上了初美。
只是很可惜,这一猜想很快就被作者否认了,让我无法再度深化这段恶意。只能跟着作者脚踏实地地继续往前走,继而香槟、录像带、照片等一系列的道具浮出水面,一环扣一环,总让人在以为即将结束的时候再次拉开序幕。可看到嘉贺警官开始调查曾经的霸凌事件时,我又开始担忧,作者先生的社会学科瘾是否又要上线了,非要在一本书里写上抄袭和暴力两大热点?幸而这一次又是我的错误揣测,直到书的最后一页,故事才是完整的。
这个世界多可怕,人们总是自以为聪明地去看待别人,这并不是恶意,但是却为野野口的恶意带来了无限衍生的可能。野野口为他编造的故事竟然如此圆满,让我几乎信以为真,可仔细回想,日高先生只是在被邻家的猫不堪其扰之后抱怨了一篇《忍耐的极限》,却变成了之后所有一切的理所当然,杀猫、剽窃、霸凌。是该说人之间的信任脆弱,或者干脆承认我们便是带着这样的恶意去揣度他人,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人无完人。只有当一个人的缺点曝露在阳光下,我们才能轻松地开口说,你看他也不过如此,而后继续安心地做着不完美的自己。
我就是看他不爽,即使堵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