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呼啸山庄》
看到网友说这本书不应该叫《呼啸山庄》,应该叫《咆哮山庄》,我真的挺认同的,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写作风格的问题,全文的每一段对话都像是在“咆哮”,每一段对话,独白都是痛苦的矛盾的心底最深处的吐露。如果这是一部戏剧,那么所有的章节都是在制造冲突,让整部作品一直处于高潮涌动的节奏。因此,读起来会有不舒服,透不过气的感觉。拿起这本书,就仿佛感受到一群戏贼多的中年妇女在为某个俗气的话题争吵的面红耳斥,合上书本,就仿佛享受了片刻宁静,但看热闹的心情又把你拉回到故事中去。
接下来写一点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首先就是开头提到的节奏问题。无从考证作者是为什么营构了这样的叙事结构,比起结合她的经历,是一个不懂爱情的人写的杂乱的爱情故事这个原因,我更愿意去选择相信,她是故意而为之。首先,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从女仆口中转述出的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必然是与日常人们的生活非常不同的故事,才能够值得被说起,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矛盾,满足了当时读者的猎奇心理。其次,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的性格,是从没有感受过“被爱”的一个悲情人物,在他拥有了“爱人”的能力确被现实击败之后,彻底变成了一个心狠手辣且阴郁的人,他的心是空的,没有感受美好、平静的能力,所以小说中没有一处美好的、平和的描述,而是处处笼罩着躁动、悲情、歇斯底里的氛围,是合理的。
所以,如果单纯的将这本小说看作一个故事来看,那么他的情节是寡淡的、不曲折的、不丰满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但如果将这本小说描述的对象看作是一种“情绪”,那么故事中的所有主人公都在为这个情绪,奠定基础以及推波助澜。这种情绪躁动、悲情、歇斯底里的情绪在每一段对话和冲突中都在放大,都在非常强烈的传递给读者。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且具有突破意义的。小说的意义,根本不是传递故事情节,也不仅仅是人生经验和哲理,他是传递人的情绪的载体。小说传递的内容由繁重、艰深的哲学跳脱出来了,转到了单纯的情绪传递,这是一种革命,它放佛在喊叫着:我们无需在任何事情中寻找意义,我们只要表达情绪和感受!
虽然人物形象在我的观点下已经没有讨论意义了,但我还是想聊一聊。这种悲情人物,在现在社会中也不是没有。所有人都好像脑子不好的亚子,非常极端,要么爱要么恨,从不去思考,看书不能给他们带去任何启迪,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人如果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并且身体和眼光只局限在“家”以及“工作单位”(两个地点)的话,真的完全有可能,你的行为方式在别人看来变成如此的废柴。走出常常生活的地方有多重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多重要,保持开放的思想多重要,不要只和一个女仆聊天有多重要。
年轻人,趁着脑子还算灵活,抓紧看看世界,抓紧迎接身边的所有挑战,别在你老了的时候,只有一点点可怜的回忆充满你的大脑。去和朋友聊天,去吸取营养,去思考。你的学习、工作都是为了能够让你能够更多的去和有价值的朋友聊天,去吸取营养,去思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