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小读---序和第一回
前两日忽而与华仔聊到红楼梦,恰好我俩都是蠢物,都未曾读完,于是萌生互相打卡监督重整河山的念头,我是在校生,华仔为某中学数学老师,因缘际会识得对方。瞎读读,瞎写写,也算调剂生活,能懂点也好,最好是不懂,不懂才快乐。这是前言和序,如红楼开篇,是要交代交代的,不过老曹能“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下也就只能痴痴笑笑了
交代完前事,就是这多事的一僧一道以及常见的女娲炼石补天多一块的套路了,石头自怨自艾,干卿屁事。估摸着也是为了显示我佛或者我道的智慧,古人入山拜佛,佛说我也没辙,倒是庙里和尚话多,一顿言语开导,最后基本归结为:施主,你这都是自寻烦恼,门口香火钱请交一交。这俩货这里倒是真佛系,直接不多BB,我把你扔到尘网中,你自己去体会。估计也是怕说不过这石头,毕竟是不臭但硬的主儿,还是女娲炼过的。于是给人家纹了个身,打算随手一扔,还打了个禅机: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这倒是和庙里的和尚差不多,反正说不清楚,你自己体会。如来也爱搞这套,拿朵花笑一笑,迦叶也笑笑,于是就说迦叶得道了。别问,问就是你们不懂,阿弥陀佛
也不知过了多久,估计是经历够了,又碰到一个道士,这回有脾气了:你管那么多干啥,一个抄书的。老道估计道行不够,说不过了,于是老老实实抄书,于是就有了石头记的故事
甄士隐本来小日子过得不错,有地有房,奈何睡了个午觉,梦到那俩货,开局就被那俩货演了,摆明了就说给老甄听,还搞得他以为自己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遇上了高人,抢着出去见见,想捞点好处。结果看了眼蠢物和对联自己就被和尚道士踢出梦了,临踢前还告诉他勿忘我二人。
醒了就醒了吧,老甄偏偏忘了一半,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若有若无的最让人难受。老和尚和老道士又来拿他开涮,要他这女儿。得道之人,要这要那的,倒是和庙里的和尚相差无几,一个要女人,一个要香火钱。老甄不给,于是俩货就开始下咒了。老甄要真给了,估摸着俩货就原地带他升仙了,那女儿当然是留下了,难道俩货还真要女人?但不知这有何深意,估摸着又美其名曰参悟,看来得道之人都是六亲不认的。道济、弘一·······有名的和尚都是温柔对世人,偏偏无情对家人,估摸着在他们眼里家人不是人吧。
老甄失去了原地升天的机会,就得接着面临俗世了。于是靠门边儿和贾雨村吹吹牛逼,期间贾雨村还自以为小丫鬟对自己一笑留情,从这里看出来,丫也是个不老实的。传统小说里,大抵都是贾雨村这样的。穷读书的时候,老以为自己高中后就一举成名天下知,现在对自己好的都是看上了自己这支潜力股,对自己不好的,以后都是要还的,有的还不满足于想想,于是还写俩本儿,啥富家小姐爱上穷书生,宰相千金迷恋酸秀才......都是些假语存罢了。贾雨村以为遇上了知己,还写了首酸诗,大抵就是回应在下必不负姑娘深情。对联和后边那首诗有点意思,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时候还没喝酒,比较老实,老甄听了说他抱负不凡,我看也一般。玉、钗都是些点缀之物,穷人家买不起,也就富人摆弄摆弄,估摸着他以后也就是别人的摆件了。贾雨村听闻老甄欣赏自己的才华,有意接济接济,为表感谢,咱哥俩儿喝两口,就算最后拿不到钱,骗顿酒肉,吃顿饱饭也好。于是两杯白干下肚,三分醉意上头,丫就开始吹牛逼了:人间万姓仰头看。酒也喝了,钱也收了,开溜开溜,于是第二天谢都不说一声就开溜了,估摸着是怕老甄酒醒了想把银子要回来。
最后一小部分就是老甄的重头戏了,顺序大抵是:女儿丢了,房子烧了,去老丈人家受气了。老甄确实没啥手艺,每天就浇浇花,养养鸟,多半以前是靠祖辈荫封,有祖宅,能住着;有田产,能收租。结果一把火,房没了,收成又不好,还遇上盗贼官兵,于是把心一横,地卖了,回老丈人家。老丈人倒是精明,肯定不能做老甄的长期饭票,又把目光投向了老甄卖地的钱,于是半用半赚,给他点薄田破屋,反正一读书人也不知道行情,再加上是自己女婿,还敢翻脸咋的。老甄被老丈人打发了,估计还不自知,但读书人当惯了,哪儿能种地,于是接着当甩手掌柜。老婆丫鬟估计也没把子力气, 再加上地不好,于是一天比一天穷了。老丈人到处编排女婿,估摸着是怕薄田破屋的事儿被人发现了,先下嘴为强,先把舆论的风吹一吹,占据道德高地。老甄也无可奈何,只能肚子里骂骂老丈人,阿Q估计是老甄家族的旁支,祖传手艺,嘴艺,腹艺。某天心情不好上街压马路,好死不死又遇到那俩货,这回不能放过机会了,反正女儿没了,钱也没了,日子过不下去了,老子也就看开了。好了好了,忘了忘了,我啥都忘了,走走走。跟着附和几句,倒似看开了一般。留下可怜的老婆和心里感谢俩货带走女婿的老丈人。奈何还是多了封氏和两个丫鬟三双筷子,老丈人心里老大的不痛快,但细算下来,白得了老甄一笔银子,也算不亏了,大不了再卖一回老甄的房子和地,封氏吃着老封的饭,自然也不敢说啥,还得每天和丫鬟做针线好给老封交生活费。
最后一小段是个伏笔,开笔就强调是老甄家的丫鬟,再来句这个哥哥我好像在哪儿见过。自然让人想到前边“勾引”了贾雨村的小丫鬟了。老封估计是亏心事儿做多了,一听到县太爷传人问话就以为大祸临头,心里估计琢磨着就算不全部身家充公,少说也得有笔孝敬费。看来前几任县太爷没少找老封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