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夏 | 读书报告
2020年4-6月共读书13本,速度渐慢。除了毕业分别和未来未知带来的几次心情沉重,基本保持了心情的轻松愉悦。人闲了时间似乎更得不到有效利用,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太多,读书量和观影量反而比不上前阵子痛苦的码字期。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读。
非虚构类
《江村经济》费孝通(Kindle)
十分详实的中国农村田野调查。也只有这样延伸至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集合思考,才是社会学著作该有的样子吧,深层的文化与社会结构总会在映射在浅浅的表面。
开弦弓村影射了当时广大中国乡村的境况,乡土中国的产出必然要以这样的研究为基础。读的时候注意到“炉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儿子分家之后得到的住房和财产中,其中包含有一间厨房,这大概就是“另起炉灶”一词的现实依据吧;灶王爷则也是除祭祖之外一定要祭拜的神明,掌握着一家人的命运。果然,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炉灶即是生活,甚至是命运。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Kindle)
对于开篇的提问,作者写道:“各个大陆民族长期历史之间的显著差异,不是由于民族本身的天生的差异,而是由于他们环境的差异。”并非必然的地理决定论者,但是人类的命运逃不脱地理环境的影响。作者的野心在于将人类重大历史进程都串联起来进行合理化的解释,不失为一本有思考有逻辑的大众科普读物。
有干货,但真的有点啰嗦……不如把变着花样提问的功夫用于再精细化一下脉络。
《乌托邦年代》让·克劳德·卡利耶尔(纸质书)
“历史可以被书写为若干种不同的面目,但只会呈现一次。”剧作家确实有着更敏感的觉知,自己身在历史事件中也有着旁观者一般的对状态与细节的捕获,就像他们对于拍美国离家出走的青年的执念。这本书让我更能读懂昆德拉作品的伟大和布拉格的悲怆传奇。
另外这本书翻译也太棒了吧!遣词造句如此清晰准确并兼具文学性,易读性高于许多小说名著。“文字模仿话语,如大雨倾盆而下。几十亿词句倾泻在事件上,又初雪一般融化,了无痕迹。”
《纽约琐记》陈丹青(Kindle)
算是陈丹青的写作初尝试,琐碎了点但都是他想分享和表达的生活与观点,真诚不端着。部分描写有点刻意,让我直想快进。但聊聊纽约与国内的氛围,聊聊艺术,挺好的。
《理想国译丛导读》(天猫)
看着一套大M又想买书如山倒,又怕读书如抽丝,所以先看看导读吧……几位作者写的导读风格各异:许知远是文学式讲述,梁文道是媒体式推介,刘瑜是学术式梳理。想读福山写的政治秩序分析。
《东京老铺》乌尔巴诺维斯(纸质书)
感谢冯大哥的赠书,好美丽的一本书。想去东京寻寻看。
《内向高敏者》西尔维亚·洛肯(Kindle)
工具书一本,适合于内向高敏感的特定目标群体。性格特质总结的不错,但建议和指导给的比较简单模式化。略鸡汤。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二混子(天猫)
戏说的成分太重,无论画风还是讲述方式都不是我的菜……
虚构类
《围城》钱钟书(Kindle)
人生样态,淋漓尽致,钱老的明朝暗讽冷嘲热讽让人佩服。原著确实比老电视剧精彩得多。后半段没有前半段精彩,结尾一场闹剧戛然而止。人物姓名起的考究,有章可循。与人同读一本书确实更有趣。
《檀香刑》莫言 (Kindle)
乡土民俗的大格局叙事,用很民间的猫腔戏文口吻的架构了很宏大的气势。书中人物意向性的指向清朝末年的纷乱和各路英雄。檀香刑的段落太残忍不忍看。比蛙好看,更炫文笔。
《刀锋》毛姆(Kindle)
这很毛姆。拉里的“得道”是真的自由。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珍妮特•温特森(Kindle)
奇思妙想式的随意添加片段与素材的讲述方式,读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大概也并没体会到作者写作的心意……喜欢结尾的故事:“他走了一圈又一圈,终于明白了无价真理:悲喜交替,没有终点。”
《头号书迷》斯蒂芬·金(纸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