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 邵武傩舞,三角戏








傩舞,是传统社会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原始舞蹈,历史悠久,以驱瘟逐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呼喊赶逐,引来众多追随围观者,场面十分热闹。邵舞傩舞,始于宋代,流行于金坑,桂林等乡镇,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各村跳傩所举行的时间和奉祀的愿神都不尽相同,没有情节也没有说唱,舞者头戴面具,在空地上歌舞,呼号,动作复杂,展现出质朴粗犷的气质。邵武傩舞融释,道,儒和民间信阳于一体,内涵丰富,在全国各地的傩舞中独具一格,有历史文化,宗教民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今也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武三角戏,是流行于福建南平邵武的传统戏剧,明清年代由江西采茶调演变而来,因起初仅有生,旦,丑三个角色用邵武方言演唱而得名,剧本都取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语言风趣,大多是喜剧,还有闹剧。因地方特色深受民众欢迎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一度衰败,八十年代以来,重新活跃,并扩展为五行齐全,本戏有《白扇记》,《凤凰山》等,小戏有一百多折。今邵武三角戏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