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的?
查看话题 >拖着一个轮箱出发,极简生活的第四年
曾经想过毕业时候要一个箱子装下所有,大步迈向新生活,今年勉强实现了这一目标。
毕业前后各种事项忙得晕头转向,拖了这么久,在回味了自己几年前第一篇关于极简生活的文字后,发现人果然是不断变化的,有还在坚持的生活方式,也有不少改变的地方,准备结合这期间的一些经历对这几年的生活好好做一个总结。当初立下的“一个行李箱装完所有东西”的誓言,勉强算做到了。

离校之前,有帮交情好的朋友搬过一次家。说实话,面对那位女性朋友的物品时真得内心震撼。

当天帮她把东西从宿舍搬到底楼,又从底楼搬上车拉去新住处,再卸东西,一趟趟往电梯里搬。沉默的当了一天搬运工后,更加觉得东西少一些,生活才会更轻松。
每年毕业季,看到前辈们一大堆的东西扔在外面,都会告诫自己要克制,不要乱买东西。金钱的浪费是一方面,被扔掉的东西最后都会是地球的负担,被人类共同买单。大学这几年一直有意识的控制持有的物品,当然也踩过一些坑。比如才入校的时候大家都会按照学校要求买教材,读了几年后发现,除开部分老师的课程需要用到书,大部分都是课件可以搞定的。
为了让宿舍物品少一些,我每学期上完课的教材都会回收处理掉。不用上基础课画图之后,画具也趁假期分批带回了家。衣物在经历了第一次的大清理后,一直都不多,购买很慎重,这点格外坚持。就我目前的生活状态来说,重心是工作,休息时间很少,所以衣物中90%适合工作日穿着,剩下的名额给到其他场合需要的着装。具体到数量上,比如40件衣物,保证有36件可以在工作日场合穿着,剩下给约会、旅行等特别场合预留服装。

之所以说是勉强做到,因为自己还是“作弊”了。把两床棉被还有一些床单被套提前寄回了父母家。比起周围同学三位数起跳的快递费,两个纸箱的东西花了六十多已经很欣慰了。

到家的那天爸爸开车去高铁站接我,见面接过我的行李箱,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东西这么少啊”。想来也是种进步,毕竟当年大学报到时还被老爸吐槽东西太多。
书籍当然很重要,但阅读更重要。
图片是在一两年前拍摄的,里面很多书都已经不在我身边了,陆续通过二手书回收APP流转到需要它们的人手里了。

对书籍的整理其实拖了很久才展开,里面大部分都是中学那六年的零花钱换来的,每一本书是在那座城市的哪家书店得来的我都记得一清二楚。但是人的审美和品味总是在不断改变,它们中的一些可能在我过了少年期后再也没被打开过,但一直用纪念那段朝气蓬勃的岁月为借口,堆在书架深处积灰。
我卧室的书架其实很小,放不下的书原来都藏在写字台的柜子里。对书籍进行清理筛选的标准就是“书本只能呆在书架上”,以此强迫自己减少藏书的数量,留下愿意一直翻看的读物和珍爱的绘本、漫画。
经历过一次这样的书籍大清洗后,个人阅读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购买书籍首选电子书,如果没有资源,就考虑二手书平台,阅读后喜欢就留下,如果觉得书架没有它的“位置”,那就再回收回去。喜欢读书的人总是更偏爱纸质书,所以这几年各种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就成了我爱去蹭书看的地方。有学期每天吃了晚饭都和朋友散步遛弯去书店,看书看到九点过,又回宿舍做作业,一副把书店当自家书房的样子。
书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愿意去阅读它。想通这个道理,是否拥有书这个实体就不必纠结了,因为你的“阅读”,才是赋予了一本书存在的意义。
无纸化记录一切

从小到大我们都写过无数的笔记,也扔掉过不少笔记本。我个人其实也是一个挺爱记东西的人,但又会常常苦于本子太多、搬动不方便,所以大一时候同宿舍的学姐推荐了印象笔记后,我就一直在用。内容可以上传同步,所以也不用担心手机遗失造成笔记丢失的问题。甚至很多时候,为了携带方便,会把手写笔记拍摄成文档保存在里面。
有些东西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衣物。
我始终认为,衣物数量如果不能量化控制,极简等于空谈。个人的管理方式上文也有提到,就不赘述了。衣物穿久了也是会有感情,如果你有翻过我的动态,可以看到我的衣服基本上都是以年为单位存在的。时间久了,洗多了,有的衣物会颜色变浅、布料变柔软,仔细感受衣物被时间打磨的痕迹,也很有趣。除非有污渍、破损,一般不会轻易淘汰一件衣服。
对于接触极简生活的新手来说,认清楚自己现有物品哪些可以处理掉,数量上的减少可能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永远是坚持。扔东西或许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心理障碍,但永远不要为购买而找借口——扔东西。
生活得对环境友好一些。
在学校一般不怎么点外卖,南门的店家挺近的,走几步而已。帆布包也还在背,脏了洗洗,好用耐磨。
越写越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了,这几年的确按照最初那篇文字所写得那样生活,室友也从不理解到渐渐接受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也可以影响身边的人。
我一直很喜欢一部电影叫《百万日元与苦虫女》,电影里的女主角玲子像只无脚鸟一样,一个人拖着一个行李箱,每到一处打工攒够了一百万日元就会离开,去往下一个地方。希望可以像她一样,自在迁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