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讨厌短视频?
毫无疑问,这是一句偏见
去年9月中在广州面试时,“对短视频的厌烦”成了我与面试官默契的匹配观点
干了一个月MCN后,对短视频行业愈加厌烦;再加上周围人对网红经济的逐热,逃也似的回了成都
现在回成都半年了,再看短视频,又多了些新的想法
先说讨厌短视频,这个话题吧
一年前,我对抖音的调性认知,还是跟快手一样面对下沉市场的流量平台;平台热度正当时,网红打造浪潮是一波又一波
但是在内容方面的印象,体验很差:
“批量化的兴趣账号,流水线上生产的剧情达人;无下限的激发受众痛点,没有深度的正能量情感营销;没有创意思路的碰撞与激发,只有套着同一个模板的代运营方案,和同质化的脚本生产内容”
老板大力发展商务,左手签达人,右手代运营,风生水起;让坚信“内容是核心生产力”的我,很是动摇
在MCN的工作最后以7点下班没有私生活为由,跑路了
然后觉得低门槛的传媒业太浮躁,回本专业干了一个月的跨境跟单;再然后和男友分手,逃回成都
当时选择回到成都的最大理由,还是觉得除了广州外,这里的生活成本大概比深圳上海,更能让人缓得过气
现在每每对成都生活感到窒息的时刻,却也正是因为挣钱的努力和生活成本不成正比的难过
但是在某些方面,从来没有面对过成都,热烈拥抱广州的我;突然对两地的人,有了些更深刻的认知
在对于抖音的看法上来说,问10个成都生活的人,他们的回答可能都是“不喜欢”;但是对于广州人民来说,他们对于平台的喜恶表现的反而不是非常明显。
在广州经常听到的观点,可能是“喜不喜欢不重要,关键是需不需要做”
成都的观点可能就是,“痛恨一切的网红和流量经济”
而在面对成都的这半年,我发现我对短视频的那种深恶痛觉,逐渐被淡化了
成都的传播模式看起来非常的熟悉和简单,资源联动的传播事件打造,清晰明了,毫无惊喜
放演艺界就是:
现场不如何的新人,一波包装,冠上一个民谣新人的title,也是可以各大公众号转发炒作捧红的
看起来都很牛逼的样子,一场一场的听下来,真正牛逼的没几个
广州的音乐完全是两个圈子,我去年觉得过于商业化;现在发现,他们是因为完全不想吹,或者是包装能力太弱
遍地是乐手的广州,遍地是歌手的成都
然而对短视频的认知转变,还是痛恨短视频的成都,也在跟随着这个浪潮去模仿
当我在倪家桥公交站看到抖音投放的广告,包含王家卫在内的四大导演封面海报,一瞬间了悟操盘手对成都调性的感知
不得不服
而在成都的短视频模仿风潮显然确实在运营策略和平台感知上,弱一大截
认为视频剪辑好、形式够创意,就能在短视频领域做出成绩的人,比比皆是;然而许多自以为创新的形式一年前就看过也试过水了
多数人对视频剪辑节奏和爆点的感知不太符合短视频的节奏;3s就划掉了,没有完播率,可是不听
但是我已经是个短视频运营没有热情的人了,
流不流量无所谓,主要是算法机制上粉丝粘性很差.......
不过现在整体的观点,还是觉得:
无论是短视频还是古典自媒体,只是一种形式;无论是小红书、微博、还是抖音,都只是一个平台
对任何媒体形式的好恶,既不营销,也不传播
whatever,自媒体始于自己,路还长
- TEN END -
作者简介:广告策划啊欣,副业卖花衬衫,街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