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散时
作者:达达令
新闻里看到学生们的毕业季相关,想起来一些往事。大学三年级结束的那个暑期,新闻学院里安排了大部分同学的毕业实习。大部分人选择了北京的媒体,我也是其中之一。宿舍里的四个女孩,连同我在内,有三人去往北京。
第一次抵达这个城市,恐慌大过于兴奋。后来的日子证明,这种感受是极为精确的:你揣着有限的生活费,跟好些人合租在一处老旧小区的居民楼里;报社离住的地方很远,每天都要早起赶上那趟公交;没有实习薪水,好在报社的伙食很不错,安抚了这一日的惶恐。
三个在北京实习的女孩,我跟我的两位舍友,分在了不同的媒体。办公地点位于不同的片区。我们商量着碰一面,毕竟已经来到这个城市快一个月了,交换些实习心得,相互鼓励一番,在异乡总是极为必要且珍贵的。
我们约定了在三人上班处中间值的一站地铁口碰面。因为实习生不方便请假,于是一到下班时间点,便立刻飞奔离开。很多年后想起来,那是我为数不多的,用尽方法几乎也无法穿越的人山人海。
从下午五点半下班,到达我们三人碰面的时候,已经接近九点。我们来不及诉苦,甚至来不及拥抱。我们太累了,我们太饿了。于是冲到了最近的麦当劳,吞下汉堡和可乐,才有一丝力气说话。
我不大记得那天我们聊了些什么,一些或者重要或者不重要的感受。唯一清晰的感受是:我感觉才刚聊到兴头上,结果发现已经超过十点半了。我们要赶上最后一班地铁,否则就回不了当时的住处了。
是真的回不了家吗?也不至于。除了地铁,还有打车。再不行可以求助一些友人,甚至是报社里有值班的记者,他们肯定愿意出手帮忙的——假设是遇上紧急状况的话。
可是我们还是觉得自己就要回不去了——若是赶不上那最后一趟地铁的话。我们照旧来不及拥抱,来不及诉苦。匆匆挥手,然后各自奔跑。
路途很漫长,在地铁上。我有足够的时间一边叹气,一边思考着什么。一种奇妙的感受升起在车厢里。
就在不久以前,我们还在大学的宿舍里畅聊未来;我们不必担心会迟到,因为大学的课程差不多已经完成了。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在校园里刚建起来的体育馆里散步;也可以去往不远处的光谷商场游走玩耍,夜里太晚赶不上公交了还有面包车,两块钱一个人,直接抵达学校北门。
——而如今不过才过了一个月,某种紧迫感扑面而来。恍如隔世。
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变化?换了身份,还是换了城市?——如今想来,那是从学生角色转变成真正大人的提前修罗场。
后来我们再也没有碰过面,我说的是在北京那些日子,我们三个女孩。得是实习结束,我们各自回到学校里。一些短暂的相聚之后,又开始了新的战场——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我忙着求职谋生,他们忙着考研之后的相关事宜。
一整个大学四年级,我都是在奔波中度过的。实际生活的琐事,心头的焦虑,双重交织着。因为拿到了深圳的工作机会,于是提前南下开始实习,进入了上班族的生活系统。
因为时机对不上,并没有参加毕业典礼。如今回想起来,是那场毕业典礼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当时最重要的他在我身旁;最重要的她们已经提前吃了散伙饭,拍了毕业照。我没有遗憾了,那种很多年后追着你跑的遗憾,并不存在。
第一份工作实习外加试用期结束,需要进行一场转正面试。即便是一个仪式,但是当时资历尚浅,当然觉得重要。一切看起来很顺利,关于那场汇报。
只是在结束的时候,被当时的那位大领导提了一句:你阐述的所有都很好,唯独不足是一点——当你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不该再说自己毕业于哪所大学,而是应当说你来自哪个部门了。
“过往已是过去式,你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他补充了一句,“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没关系,慢慢来。”
我想我还是不够成熟。——某种自我谴责的心情升起。我在洗手间里休息过渡,听到了门外两位同事的三言两语。大概串联起来就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啊,还是太天真了些;即便来到公司了,还想着是个学生,摆不清自己的位置。
另一人附和着说:也是,很多人这一生的高光时刻,大概就终止在了大学毕业季;这还算是幸运的,有些人的人生巅峰在高考结束那一刻,就什么都结束了。
——也不怪他们,我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你看我现在不也一门心思等下班,无欲无求过日子了嘛!
一阵窃笑,而后渐远消失。
我站在洗手间的镜子前——她已经从刚刚的恐慌跟自责中平复下来了。
我并没有讨厌那两位女同事,觉得她们傲慢无礼或者自私八卦;我也不打算安抚自己“将来不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一种熟悉的感觉再次升起,像极了当初在北京夜里,那趟驶向四惠东站赶回出租屋的地铁里的感受。
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变化?换了身份,还是换了城市?——我再一次问自己。
哦,一切的一切,都不复从前了。
那些有人督促你交作业,督促你赶论文,偶尔找你交流谈心的老师,甚至愿意提点你一句的实习记者。若是你不舒适或者不开心,很容易请个假休息或者逃课去散心。一整年里你有两个漫长的假期,让你游玩或者休息。而最重要的是,这些假期中,你不需要赚钱,没有任何考核压力。父母暂时不会督促你早些成家立业,早些生育孩子,早些回馈他们的养育之恩。——这部分的战役号角,当时还没有吹响。
那得是多巨大而又珍贵的幸福啊!对吧。
很多年后回想起来,即便如我这般内向,不喜社交,没有多少资本外出游玩,但是依旧有自己的方式度过青春期的人,也都常常在后来的人生感慨万千——关于那个年岁阶段的相对幸福感受。
再是后来,这种恐慌就逐渐被我消解和适应了:每个月的薪水要分成很多事项;周末其实很难真正休息,要去学习更多的技能;年假本是可以外出游玩的唯一机遇,却因为积蓄不多,只能变成了不必打卡的那几日而已;年终奖刚到手,还没有展开自我奖赏计划,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就冒出来要分掉这本就数目不多的余粮。
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何当初努力找寻工作,向往可以独立挣钱,却没想到生活竟然是这样的面貌?——我在夜里一次次问起自己。
丢掉你的天真,越快成熟越好。——我的第一任上司这样叮嘱我。
“因为越是往后,失望越多。你要快速适应新的战场,并彻底丢掉对回到学生时代的幻想。这样你才能在下一个浪潮到来之前不被吞没。”
“想要回学校读研究生或者出国?当然没问题。但是请问问你自己:是否是为了逃避现实?以及,你有什么能力跟资本,还可以享受人生,而不去思考现实境况。”
“即便你自己不在乎,那么你身边的人呢?你的家人呢?他们如何才能不再担忧你,或者说得现实一些,不再对你的生活指手划脚?——你总得需要某种能力,内在精神也好,外在能力也罢——以便让谁人都无法再可以在情绪上指责你,并且伤害到你,对吧?”
很多个周五接近下班的午后,我拿着一杯茶走入那处上司的办公室。等到我走出来的时候,总是可以得到这样类似的,或多或少的“教训或者警示”。
如今想来,应该换一个词语,叫做箴言。
越是长大,越是无人对你说真话。即便看上去是“为了你好”,而终极目的依旧是为了说话者——他或者她自己隐藏在心底的目的或者动机。
我是个在心理学跟哲学领域的学习跟练习中非常快速成长的受益者,所以我知道了关于“立场”这个词语背后的一切真相。——我并不难过,更不会惊恐。关于知道这一切之后。
我是个成熟的大人了。
当初电影《头号玩家》上映,我去电影院看了三回。观望一系列的影评,都是称赞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位老爷子童心未泯,充满慈悲与人文主义关怀的哲学高度。而我却在一次次的观影结束之后,想起来了那个词语:天真。
起初那位上司教导我:丢掉你的天真,越快越好。如今满世界的人们,却都在歌颂这份童真(天真)给自己带来的救赎与感动。
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变化?
哦,一切并没有变化。
唯一的答案是——前者说的是低阶天真,等同于幼稚与狭隘;后者说的是高阶的天真,叫做以资本作为底层,换得的辽阔与自在。
起初我们充满童心,而后被生活所迫,需要丢弃这部分的的天真。我们一路生活,一路走向麻木。午夜梦回时,偶尔会想起来那个男孩的水枪或者女孩的水彩画,后来变成了绩效考核,还有很多对于人性的失望与失落。
到底要到哪个年岁了,我们才能重回童年或者青春,以便获得救赎,或者补偿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心力交瘁?——某个瞬间我突然明白:大多数人是回不去的了。
就像那个所谓的人生巅峰时刻——高考结束的那一日,毕业季那一天,结婚那一日;除此之外,只有很少的人会在纳斯达克上敲钟;只有更少的人可以过上自己想要,并且能够过上的生活。
——在《头号玩家》故事所传达出来的天真与浪漫之外,是电影工业经历多年的积淀,是很多专业人士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资本支撑。——而大部分普通观众,只需要看到绚烂的特技,以及感动过那么一些片刻,就足够了。
谁说人生是公平的?——若是早一些有人告诉我这个道理就好了。我说的不仅是这个世界的资源分配,我说的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个体,对于生活不同阶段的感受不同,而演化出来的领悟也有着天壤之别。
我无意成为任何人的人生导师,我也不会只选择一人成为我命运的导师。我是一个整合者,人生是一个整体概念。——而在这个答案获得以前,我并不知道,人是可以在某个瞬间发生剧烈的人生观转变的。
我很感激那个夏日,那些在北京实习的日子。后来我成了北京的过客,成为了南方城市的常驻旅人。但是我爱极了当初那份“幻灭感”的诞生,因为当恐慌来袭,便意味着有新的力量即将从你的体内诞生出来。——我获得了这样工具。
“人生总是如此艰难吗,还是只有童年如此?”——12岁的玛蒂尔德问杀手里昂。
“总是如此。”——里昂这样告诉她。
聚散有时,后会有期。——当成为一名写作者之后,我常常以这一句作为与他人的告别。不是对他人的承诺,关于还有来日再相聚。而是对于自己的安抚,而已。
往后的人生还会有更多的遗憾吗,还是只有当下如此?——是的,往后只会有更多遗憾。而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最重要的事不再是“不要让别人失望”。——因为无论怎样,总会有人对你失望的;一直如此。
于是,最重要的事变成了这一样:不要让自己失望。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中让人瞬间清醒的几段话:
*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今天只有一次,它永远不会再来。但是在我们的想象里,今天又将在明天重现。其实,明天已是另外的一天,它也只来一次。我们忘记了每一天的日子都是生命中的不可缺少的,因此也是无可替代的一个组成部分。
* 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 对于少儿和青年人来说,他们头脑中奇特的想象、古怪的念头和流传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共同拼凑成一幅歪曲和伪装了真实世界的幻像。
* 青年人得到的最初认识是一种直接的认识,它通过瞬间的印象而获得。这瞬间的印象必须强烈、鲜活、深刻,才能带来直观认识。所以在获取直观知识方面,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的青春岁月。
* 我们在青年时代感受到喜悦之情和拥有生活的勇气,部分的原因是我们正在走着上坡的路,因而并没有看见死亡——因为死亡处在山的另一边山脚下。当走过了山顶,我们才跟死亡真正地打了照面。
* 在青年时期,我们的直观占据上风,但在老年期,思想却把牢了统治的地位。因此,前者是创作诗歌的时期,而后者却是进行哲学思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