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月拍 | 印砚之中,性灵自养

| 印 |
| 有 |
| 灵 |
淳厚清劲 婀娜遒丽
《遵生八笺 · 起居安乐笺》有言:「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
书房布陈,有必须之物。可心之所向,如笔墨纸砚、琴棋书画;亦也可漫无目的,如竹石兰草、藤杖如意。虽为今之所陈,而古雅之物布于人间室庐,均疏朗有致,独有萤窗书香,其间所肆溢令人遥生奢想的旧日文心。

在绚丽的晚清书坛中,徐三庚劲险挺拔、奇态横生的篆隶作品独出冠时,为人称道。印作纵横遒逸,使刀飘逸婀娜。其字法多样,刀法丰富,对各类印章风格探索的力度颇为深远。所作小篆,疏密流动,独树一帜。


对徐三庚印风具有较大而且直接影响的,以浙派和邓派最为显见。徐三庚是在由浙而邓的过程中渐创新体的。在他的边款文字中,就常以拟意丁、黄为得意,篆法、运刀和章法的习性,都可说是一脉相承。
黄易的凝练、陈鸿寿的淳厚、赵之琛的清劲,他皆能得之于心,运之于刀。他的刻款,也是融汇曼生、次闲两家的结果,故结体端严与刀法犀利兼具其长。


知礼通趣,无有止境,一方灵石得遇巧思,幻变自然,通达其身。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印砚闲章,经受岁月的更迭,才似乎在时间的沙漏里瞥见岁月的深情。
端看印面,“忠简公后人”几字在漫漫经年中,裹挟着记忆在脑海之中愈发鲜活。
上元宗氏一门,系南宋名臣忠简公宗泽之后裔。宗氏著籍上元。上元,是而今江苏南京的别称。晚清词人宗得福,亦有钤印“忠简后人”一方,即从此说。宗得福常言一句便是“人活一世,总要存留些美好的东西在人间”,因而词作传达,皆为本心,藏之有物,亦颇有气韵。岁月无功,史海钩沉。大抵只有小小的闲章见证了历史大势,世事浮沉。

| 砚 |
| 有 |
|意 |
精致生动 行云流水
夫瓦之为物,至微也,其纹屈曲盘旋,开汉人缪篆之先,阅其遗文,犹见先民遗泽。尤以瓦当为甚,其面带纹饰,精致生动;刻字行云流水,极富变化。


春秋战国时,政治、经济、思想之巨变,使得瓦当艺术呈现空前活跃、蓬勃发展之势。中国瓦当文化完成了最初的繁荣,形成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瓦当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渐有文人雅士以古代砖瓦磨作砚者,及至清代竟成风尚,以至古砖瓦砚成为砚林大雅。其中,尤以文字瓦当砚、铜雀台瓦砚、汉魏铭文砖砚最富盛名。


《文房四谱》有云:「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燥,世传云:昔日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络络滤过,碎核桃油方埏埴之,故与众瓦异焉」。 「无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一瓦虽微,而文人得之,精雕细刻,以成砚台,化为书斋珍品,则「今朝片瓦尚千金」。

「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文房器物,并非声色娱情,而胜名山胜景。笔墨印砚,诗书画墨,诸般琳琅,皆寄闲情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