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思维》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学习关于产品的书,这本是第二本。这本书主要从实现用户价值的角度出发,讲述好产品是为了成就更好的用户,而不是软件本身。软件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将用户更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无论你相信与否,很多人并不关心你的产品有多棒,他们关心的是使用产品时自己有多棒。”这是我在本书中的第一个标识。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中的第一讲就是讲同理心,如果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觉得很爽,那么这个就是一个好产品。的确,软件的使用者是“他们”,尽管我们在测试软件的时候多次强调要以客户的身份进行测试,但是没有真正了解客户使用场景,又如何真正模拟客户?因此,了解使用场景并成就他们,才能使产品生命力得以延续。“他们不会因为喜欢产品而说他们喜欢这个产品。他们说喜欢这个产品,其实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是的,喜欢现在的自己,他们可能因为使用这个产品后使自己变得更漂亮,或许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早点下班,又或许可以幻想从未有过的自己。

“可持续成功的关键特征并不在于产品之后。我们不应该在各种成功产品之间寻找共同点,而应该探寻这些产品的成功用户的共同点。”,“产品沐浴在用户(用产品而产生的)出色成果的光环之中。”“人们不希望在工具使用方面变得卓越。他们想要在工具帮助他们取得的成果上变得卓越。”



重温刚才这段文章,感觉又如初见。好吧,我承认之前读书太不认真了。幸好重新翻了一下书,不然错过了这么精彩的文段真的太可惜了。书中前面一段是要让我们以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但是却真正落实。现在就在这里给出了答案。
“最佳切入点就是:帮助一小部分用户在一个更大的应用场景中获得显著成功,与此同时,让口碑传播和事实传播成为这一事件的天然效应。”在《产品思维30讲》中也刚好阐述了这个观点,梁宁老师说在一片草原中最主要就是维护好头羊的利益,比如电商网站要维护商家利益;贴吧要维护版主的利益等等。只要他们生存得好,小群众的利益可以先不用太顾虑。

“比劣质用户手册更糟糕的情况是什么?让用户以为,这份手册没有问题,其他人都可以很好地使用它。”我对这句话有双重理解:1、劣质用户手册对用户是一种灾难,滞后的文档信息不仅让客户,连公司团队都会一头雾水;2、用户体验尽量最求简洁;3、不要让用户使用系统的时候产生畏难情绪,系统对用户的不友好一般表现为:功能按键过多;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系统操作过于复杂;系统莫名报错...如果客户被系统使用困扰,那最终还是会放弃。因此,我们要减少用户的认知成本,自然的、明显的、不言而喻的动作具有很高的功能可见性。“要减少认知泄漏,不要让用户选择。选择是一种代价昂贵的认知开销。”
“在理想情况下,我们理应给予用户尽可能多的选择。但是,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默认的、预设的和推荐的选项。尤其在开始阶段,应该由我们做出选择。这样的话,用户就无需为此费心了。”
用户思维就是理解用户想要、想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