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脑子坏掉
我脑子会间歇性地想很多,大多都是一些内心层面的东西,我每每都需要靠记录和书写,把它理成逻辑才可以走出这个情绪混沌的状态。
这次是关于表达的,以往的我很喜欢表达,甚至将表达作为一种乐趣,输出自己观点的过程让我酣畅淋漓,如果这样的输出能够被别人听到更是会让我得到满足,当然我也喜欢接收别人的表达,别人的输出。
但是最近,到了间歇性脑子坏掉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表达以及输出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甚至开始讨厌旁人在社交平台输出文字性的观点,会有一种“写那么多干嘛,装什么装”的感觉,整个人变得很浮躁,对于外界的包容心变得很差。这时候的我不想听别人告诉我任何观点,我开始享受无声的世界,我只想看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图像不会言语,但是你可以自己去读到它所表达的含义,甚至不同的人你会读到不同的意蕴,没有人告诉你他看到这幅图的想法,只有你和这幅图两个个体对峙,这些需要自己用心静下来去体悟的东西都让我沉迷。我开始觉得文字都是聒噪的,开始厌恶文字的阐述,甚至觉得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叨扰我的清净。
所以表达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大一的时候的我喜欢打辩论赛,大家把语言作为战场厮杀的兵器,你来我往,那时的我喜欢这样激烈讨论激烈表达的场景,喜欢被台下的观众“听到”,喜欢用语言理“胜”于人的“快感”。我整个一年大部分的时间都交给了辩论,磨辩、查资料、讨论、打比赛,累也不亦乐乎。但是到了大二我开始厌倦这样使用语言的方式——必须用一场比赛来争定思考的胜负,这样的形式让我觉得没有意义。我也有想过,究竟是我态度的转变在前还是我辩论水平的下降在前,谁是因谁是果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遂也不再去想了。
跨过这个阶段,我没有放掉“辩论”这项思维活动,我同样对于“思考”和“表达”乐在其中,可能不一样的是,这个阶段慢慢的,我说得越来越少。因为在表达之前,会更加审慎自己的观点,对于观点的表达也不会像原来一样究其一方笃定自己的立场,更多是辩证看待。所以我会怕“错”,多数的思考以及表达过程都是在与朋友的讨论中完成的。
表达是为了让别人听到自己吗?还是就只是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者能够让别人接受的度在哪里?
其实我觉得前两个问题的肯定与否都无关紧要,重要的点在于第三个问题。让别人接受的点就是“接地气”,让听者或者观者没有距离感。众多表达者在表达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想法,带有“自己是一个输出观点者有主动权,对于接收观点者拥有支配的地位”的想法,或者无意识就让听众处于被动状态,让听众产生了强烈的距离感,有一种“我不配和你一个平台交流”的错觉,这样的话,自然被接受度就变得很小。那这种“被支配感”是怎么来的呢,是表达者在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予你的时候来的。举个例子,月亮VS今天晚上天上有一轮黄色的特别好看的月亮,这个月亮象征美丽的心情,月光其实还代表了吧啦吧啦吧啦。我反正更愿意接受前者。
所以拥有直击心灵的文字的作家真的好厉害啊,语言是一个悖论,你表达得越多,固定的输出越多,观点越详细,留给观众自我遐想接受的空间就越小,表达被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你看,语言好弱小,越解释越无法解释,写到此我也就原谅语言的聒噪了,也原谅了最近的自己对表达丧失的包容性。
不对,如果表达的意义不在于让人听到的话为什么还需要别人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