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派分南北
我们知道,中国饮食文化上有南北之分,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南甜北咸”,但是对于流行于端午节期间的粽子来讲却是完全相反的南咸北甜,这不由得不让人去细品一下其中差别。近来,我的许多南去的北方朋友已经大胆品尝过南方这另类味道的粽子了,每逢端午关于南北“粽”派的甜咸纷争不绝于耳,到底谁才属于正宗,网上也争得难分难解。今天,我也透过小小的粽子来浅聊一下南北“粽”派的纷争吧。

来,让我带着你,你带着粽子,咱们边吃边谝。拿到粽子,首先,剥去外表的粽叶,这粽叶起到点化成型的骨架作用,即粽子之骨;接着,露出内在的糯米,即作为粽子之肉的主料;风卷残云几下,触及到了内核的粽馅,这馅料是粽子的精华所在,也是粽子之灵;最后,我们也常添加蘸料,这是使其锦上添花的粽子之魂。这便是粽子的构成要素——骨肉灵魂。由此来看,我们的甜咸之争争的其实就是这粽子的灵魂。

聊到这里,我们还需透过现象看本质,继续由表及里,层层拆解。
先来看外在,这粽包不仅有粽叶,比如芦叶、箬(ruo)叶、粽巴叶,粽筒。南方以芦苇叶为主,北方以箬叶为主,西南也有以粽粑叶为主,其中云南还有竹筒粽子。另外,小编老家商洛有一种特有的叶子槲(hu)叶。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云:“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说的就是这个槲叶。这些粽包不仅有成形、包装的作用,许多叶子据说还有药用,这也为粽子增添了几分神韵。粽包多取之于自然,堪称天然的富含有机物的绿色包装。而粽形也是形态多样,三角锥形、长条形、方形、长形、柱形,形状不一,品种丰富。

再来看内在,粽肉种类比较简单,大体以糯米、黄米为主。古时富人食糯米,穷人食黄米,今天来看“粗粮”食之也尚佳。而这粽馅可就讲究的多了,南派有豆沙、绿豆、蛋黄、咸鸭蛋、鸡肉、鸭肉、叉烧、火腿、腊肉、八宝等等不一而足,北派粽馅多以红枣、豆沙、果脯为辅料。佐料上,北派粽子由于偏甜口,有粽馅的甜味入味不足,所以往往还需要辅以白糖,红糖,蜂蜜等蘸料,北派粽子偏咸口,煮粽时已经入味,因此一步到位,可以开包即食。

我们知道,这些粽馅和佐料的差异基本上决定了粽子的南咸北甜的口味,所以争论的出现无非就是北方人吃了南方的粽子,南方人吃了北方的粽子,这种新尝试与你的旧传统发生了冲撞。这种冲撞在以城市化引领、文化上追赶的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似乎显得更为激烈。想想看,要是你穿越回到上一个世纪,也就是那个以吃饱为主要问题的年代,这个问题恐怕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说实在的,作为北方人的我来讲,至今也没有见过和尝过这么多种类的粽子。因为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与饮食喜好,小时候就吃过甜粽,从小习惯上接触的也都是甜粽,所以根深蒂固的观念里面就认为粽子是甜的。其实不光这小小粽子的差异,南豆花儿与北豆腐脑,南汤圆与北元宵,南米北面,南包子北馒头,南橘北枳.....南方吃饭是吃主食,北方吃饭是指饭菜。
如今来看,这样的南北认识和论调何其狭隘和浅薄啊。传统的小农经济时代,人们自给自足,安土重迁,所以形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格局。现代化的当今社会,城市化发展的驱动,人口的迁徙和聚合,商业与物流的迅速流动,这些商业活动早已消弭了传统的南北巨大差异。今天,你能见闻到的,恐怕南方有之,北方必有之;北方有之,南方也必有之的。再聊回粽子,听说粽子不止甜咸二味,还有酱油的,麻辣的,茶味的,混合怪味的。看来是,酸甜苦辣皆有之,今后我若能遇之,必要勇敢尝试,这才符合人生四味嘛。

敢于突破习惯,勇敢尝试并不难,有时候还能获得一些新奇、别致和令人难忘的体验和经历。第一次品尝咸粽,还是几年前和大学室友小志去他家南昌,记得好像是猪肉馅的和咸鸭蛋馅的,如今尽管我们天南海北,但是小志款待品尝粽子的趣事总会记起。当时,适逢在武汉实习,和当地同事闲逛时第一次品尝了冰镇的甜豆花儿,豆花还是比豆腐脑好吃多了,冰凉可口,堪称美味。在此,感谢他们让我这个北方人品尝到以前未曾尝到的味道。或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倒不是完全反对,只是觉得这“各爱”未必有所失,但“兼爱”或许有所得。大胆尝试吧,就会有令你意外的惊喜。
另外,似乎有人还有从源头上论南北“粽”派的正宗问题。查阅百科得知,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传说。这么来看,至少对于粽子来说,先有粽子的存在,后赋予其种种观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和丰富着这些民间传说和文化传统。这么来看,文化尚且如此,你我又何必顽固地抱残守缺呢?
总之,甜咸之变无关宏旨,小编在此只是给大家抛砖引玉,只希望我们能发现和消受更多口福,还请批评指正。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我相信无需辩驳的是,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母亲做的才是最好吃的,愿每个人都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