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之双翼——教育于人的意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夫写的一本自传,讲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垃圾堆女孩蜕变为哈佛大学博士的故事。塔拉出生在一个摩门教家庭,父亲近乎精神障碍的极端宗教思想禁锢着兄弟姐妹的行为和头脑,母亲对于这种做法也持一种默许甚至于支持的态度。他们从小远离学校以及其他所有人,视其为异教徒而保持距离,进而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并且在父亲的带领下一直陷于对末日的恐慌当中,并为此积极准备、暗自庆幸。后来,随着塔拉年龄的增长,她渐渐开始接触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家庭不再怀有先前的信任和依恋,特别是具有家暴倾向的哥哥让她无时无刻不盼着逃离家的束缚。终于,接受大学教育给了这个无助的女孩一线生机,通过考试进入大学成为了她的救命稻草。尽管在离开这个家庭的最初一段时间,她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甚至看起来是无法克服的,但是她终究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从身体和精神上都彻底走出了“家”的阴霾。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故事,不同的是“教育”给了可怜的主人公以无限的希望和可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次我都不能理解塔拉为什么不能干脆地与这个家庭断绝关系,无论是父母还是那个野蛮的哥哥,到底有什么是值得她留恋的。每次当她鬼使神差地想要回家时,我都叹息着不再想读下去。现在想来,一个人和家人的血缘关系怎么可能轻易斩断呢?尽管她所受的教育使她愈发清醒地认识到家人对她所施加的消极影响,慢慢地分清了谁是谁非,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就可以去憎恶这个家庭。在很多时刻,父母或是兄弟姐妹仍有闪现亲情的瞬间,这让塔拉足以体会到温情与疼爱,可能也是她无限眷恋这些瞬间的根源。直到最后,当父母仍希望塔拉回归自己的掌控之下时,才让塔拉不得不放弃了继续努力。
反观中国,这样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例子不胜枚举,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如果不是高考,我可能还在华北某地的一个村子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农闲时打打工,娶个媳妇养个娃,就这样一辈子结束了。现在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却也比那样的生活要好很多。当然,城市里的生活也有很多不同的苦恼,不可能让你全都如意,甚至有时候会有后悔走出来的感觉。不过,另外一条路是什么样我真的不知道,所以不能下结论是好是坏了,接受现实是唯一的选择。教育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真的是意义非凡,也是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我们不是如塔拉那样生活在一个近似畸形的家庭,可也没有更好的摆脱现有境遇的方法。我们不知道未来是好还是不好,可是我们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境况并不好,努力改变是我唯一的出路。
现在我又面临着孩子的教育问题,关于这个事情前面已经讲过很多了,可是我还是在原地踏步,左右摇摆。有时候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对,或者是没有毅力坚持。其实我一直在怀疑,一个人的性格是否能够改变,如果只有一方的努力是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不管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真的让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改变吗?我自认为没有,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很多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却始终没有留下永久的印记,时间完全可以抚平一切。教育改变了我的知识,改变了我的行为,可是现有的所有教育形式并没有触及我的内心。孩子呢?如果他生性顽劣,我们能做什么呢?
说的又有些远了,其实我对现在的学校教育真是失望透顶了,不要说最近发生的学生舞弊跳楼、小学生作文被批跳楼、高考生被顶替事件等,单就切身经历就已经让我无法适应这样的教育环境了。也许,仅仅有一个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还远远不够,对于教育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