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变却故人心,莫道故人心易变
1 话说《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唐僧经孙悟空搭救,师徒尽弃前嫌,出了宝象国,继续西行,来到金角、银角大王的平顶山。 宝象国一番折腾,师徒都经历了身份的轮转变化。 唐僧由人变为野兽,再由野兽重新做人。悟空被逐回乡做妖怪,再由妖怪做回和尚。八戒由二师兄升为大师兄,再由大师兄打回原形。沙僧……好吧,沙僧终于在碗子山波月洞展现了一把忠勇无畏,誓死不出卖私放他的百花羞公主,取经以来算是混了个正脸。加油! 世事轮转,天道好还。师徒们在这番折腾中经历了这么多,性情心境可有所改变? 2 首先看唐长老的心境变化。 很少有人注意,最迟从本回开始,唐长老心境起了变化。 这种变化,“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如果不是从后文若干回唐长老的表现往前推,很难发现从这时起,信仰坚定、一心向佛的唐长老开始心起微澜。 书中写道,“长老勒回马道:我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踏遍千山万水,历尽人间苦难,灵山依然杳无踪影,唐长老身心已经感到疲倦,所以他叹息道“几时能够此身闲”。 此时的随口感慨,别说一般读者没有在意,身边的孙悟空也未曾感受到师父的心思,劝说唐僧“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 唐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这是“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寂寥呀! 自此之后,唐僧开始频频流露出身心疲惫的意思,或感慨怎么还不到灵山,或吟诗作赋想家思念长安,直到第八十一回在镇海寺一病不起,借口病情沉重,向唐朝政府写了封公开信,要撂挑子不干,说“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 唐僧心境的变化至少从此时已经萌发,最初也许只是一种情绪,连自己都没有察觉。但疲惫厌倦的种子已经发芽,慢慢像杂草一样在心头疯长…… 3 再看孙悟空的变化。 孙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被师父驱逐,伤心难过之余肯定也有所反思。这次重回师父身边,他有了不少改变。 最大的改变是,悟空一回来就开始琢磨给八戒下套。他要扯下八戒那副看似蠢笨愚拙心实口直不会说谎的面具,努力让唐僧不再轻易听信八戒谗言,避免再出现三打白骨精时自己的被动局面。 他弄虚头装哭吓唬唐僧说平顶山有凶狠妖精,让唐僧交出取经队伍人事指挥权,让八戒听他使唤。然后跟随八戒巡山,将八戒扯谎欺骗唐僧的事给戳穿。气得唐长老也说:“悟空说你编谎,我还不信。今果如此,其实该打。”孙悟空这次把八戒坑得死死的,掌控了局面,大大降低了八戒嚼舌头根诬陷的可信度。 可见,经历了无辜被驱逐,孙悟空变了。 他开始有意识的与师父和师弟耍心机、造陷阱。再不是那个受到师父指责、师弟诬陷时,气得暴跳如雷,委屈激愤却控诉申辩得毫无说服力的孙悟空,再不是那个只从直中取,不向曲中寻的直来直去的齐天大圣。 师父肉眼凡胎容易受到蛊惑,为了避免他被人蛊惑害我,我不妨先耍些手段蛊惑之…… 世事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每当读到悟空的这种转变,都会让人心生无限慨叹。 4 唐僧和悟空都变了,八戒就没变吗? 猪八戒自从在宝象国丢人现眼差点误了大事,从大师兄的位置又跌回二师兄。他就知道凭自己那点能耐,再怎么折腾也做不了大师兄。于是,他有点心灰意冷、意兴阑珊,再无上进之心,从此开始变得慵懒散漫起来。 书中写道,看到孙悟空揉着眼哭着走回来,八戒叫道:“沙和尚,歇下担子,拿出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了罢!你往流沙河还做妖怪,老猪往高老庄上盼盼浑家。把白马卖了,买口棺木,与师父送老,大家散火,还往西天去哩?”长老在马上听见,道:“这个夯货!正走路,怎么又胡说了?” 请注意,这是猪八戒第一次当着唐长老的面说要分行李散伙的话。那个在第二十回被唐僧简单一句“悟能,你若是在家心重呵,不是个出家的了,你还回去罢。”立即就慌得跪下辩解,赌咒发誓表决心的猪八戒,此时受到唐长老声色俱厉的喝骂,竟然中气十足的顶撞起师父“你儿子便胡说!……似我们这样软弱的人儿,怎么去得?”——经历宝象国的打击,八戒这是心灰意懒,要破罐子破摔了。 还好,孙悟空设圈套捉弄八戒,拿住了八戒的把柄。此时,八戒若再怠慢惫懒,正好给孙悟空收拾他的机会。 所以,误打误撞,孙悟空一番心机设计,反倒是把八戒从当不成大师兄的情绪低谷中拉了出来,让这个不长记性的猪头暂时忘了晋级的不顺,摆脱了消极怠工的情绪,呼哧呼哧的去巡山了。 5 随着取经队伍一路西行,种种魔生,种种心生。见识过各式各样的妖怪,经历过人妖世事磨练,唐僧师徒的心境还会不断改变。 世事在变,人心当然也随之在变。世事变却故人心,莫道故人心易变。 白云苍狗之下,人生又怎能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