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68卷 曹操的选择 关羽的结局
曹操加封魏王,待遇是“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不仅如此,加九锡,戴得帽子前面的链子由9条升为12条,这与皇帝的待遇基本上没有什么分别了。他说: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其实是有点假惺惺的了,西伯侯从来没有真的称王,而汉献帝也没有商纣王那样的荒淫。不管怎么样,曹操估计到感觉到自己大限已到,要选出自己的“周武王”,要从自己嫡出的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中选继承人,虽然曹操最偏爱的是那个“称象”的曹冲,可惜早死,再从鸡窝里面找凤凰:曹丕有些好大喜功,曹彰过于莽撞,曹植文采斐然,后来东晋谢灵运认为:
“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可见曹植作为一个新星,应该是很受曹操喜欢,只不过于是才艺高的人,反而不能胜任帝王的职务,比如多才艺的隋炀帝、李后主、宋徽宗。经过一番还有杨修、贾诩参与的精彩而富有戏剧性的较量后,曹操很可能最终是从嫡长制的原则出发选择了曹丕,其实历史也证明这是曹操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曹丕开创的曹魏,如果不遇到司马懿这种阴思的人,说不定还能延续百年,只不过历史不能假设。

曹操什么待遇都有了,就差“称帝”了,这时候孙权过来撺掇他直接称帝。孙权是别有用心的,表面上怂恿曹操去这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目的是希望曹操这样一来,与王莽一样遭到天下人唾弃和反对,自己好乘机北上占地盘,可惜老奸巨猾的曹操哪里会就范!孙权与曹操这种外交延续了很久,一方面孙权不服管还要表面上卖卖乖,另外一方面孙权还想与曹魏保持关系来获得统治东吴的名义。
孙权之所以要与曹魏延续关系,不想执行“联蜀抗曹”的策略,原因在于两点:其一,刘备拖欠着荆州不予归还,这一不良情绪在主张“联蜀”的鲁肃死后更是强烈,其二,孙权是一个在称帝方面非常保守的人,他需要所谓中央政府的名义上的支持。
就在孙吴与曹魏这种勾勾搭搭的情况下,出现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的结局。
在南阳蜀汉与曹魏接壤地方,曹魏出动兵力抵抗关羽的进攻,关羽被拖延在南阳,而荆州这一侧,孙吴的吕蒙在白衣渡江,搞渗透和闪电战,两者合起来,再加上关羽不重视士大夫的习惯,与其他驻防的部属不和,三个方面,最终造成了关羽首尾难顾、败走麦城的结局。
听从法正的策略、任用黄忠、赵云刚刚打下汉中的刘备,听到这一消息也无可奈何,鞭长不及,虽然诸葛亮《隆中对》的总体规划有这么一句:
“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 。”
但是天下并无大变化,刘备也没有派人出子午谷北上长安,而“上将”关羽就贸然北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可能是关羽手痒痒,自己擅自做出北上南阳向宛、洛的决定,要知道当时关羽气势逼人,大有北上中原的势头,让曹操等人感觉到了压力,所以说关羽做出这种决定,很可能部分是因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部分因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只不过缺乏考虑的一点就是“孙刘联盟”的不稳定性,尤其是来自孙权那种蠢蠢欲动想要回荆州的心理上。

可惜,一代三国名将、忠义之士关羽就这么样的陨落了,他的故事流传至今,传为佳话,虽然晚节不保这一点很少有人提起。作为战神的关羽,也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个涌起又跌落的浪花,就像历史上那无数叱咤风云的人一样,最终未免要变成“滚滚长江东逝水”...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