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期抑郁症研究简报
第37期
1
标题:炎症及抑郁表型的关联:12000余名患者医疗记录与脑组织形态上的证据
译者:Lenore
背景:临床前实验以及人类研究表明,慢性炎症与抑郁表现的产生之间存在相关。之前普遍认为这是因为炎症细胞因子对神经可塑性、神经形成及神经递质功能的下游效应而发生的。尽管如此,目前对此效应的神经相关性了解并不多。 结果:在研究1中,IL-6与海马体、尾状核、壳核及杏仁核的体积之间呈负相关。在研究2中,与非重度抑郁组相比,重度抑郁(MDD)组更有可能产生炎症症状加剧。此外,炎症加剧可能是MDD分组的重要预测指标。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炎症与无精神问题的女性样本中和MDD表型有关的脑区体积减少有着横向相关,并与大型临床数据库里潜在的MDD病例相关。未来的研究可以着手于分辨预测首次MDD发作的特定炎症标志物。
关键词:杏仁核; C反应蛋白; IL-6;生物标志物; 海马体; 边缘系统.

参考文献:Ironside, Admon, Maddox, Mehta, Douglas, Olson, Pizzagalli (2019) Inflammation and depressive phenotypes: evidence from medical records from over 12 000 patients and brain morphology.Psychological medicine.doi:dx.doi.org/10.1017/S0033291719002940
2
标题:米诺环素以特质-焦虑依赖的方式改变行为,小胶质细胞和肠道微生物组
译者:Sheena
严重的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残疾的主要原因,治疗选择尚不完善。然而,目前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从增强策略到针对免疫系统或微生物组-肠道-脑轴的新方法。因此,我们研究了米诺环素,一种具有多效性,免疫调节作用的四环素抗生素,单独或与依他普仑合用,对行为、前额小胶质细胞密度和肠道微生物组的选择性增强对高焦虑样行为(HAB)繁殖的潜在有益作用。
我们研究显示,伴随其高先天性焦虑和抑郁症,HABs造模组在下肢和前肢前额叶皮层中的小胶质细胞数量较低,并且肠道菌群组成与对照组相比有所改变。米诺环素治疗三周缓解了抑郁样表型,进一步降低了小胶质细胞密度(仅在雄性HAB大鼠中),并降低了促炎细胞因子的血浆浓度。然而,依他普仑单独给药不能发挥作用,但可以预防这些由米诺环素引起的作用。此外,米诺环素导致未选择焦虑型行为的HAB和大鼠的盲肠微生物组成发生显著变化。米诺环素显着增加毛螺和梭菌家庭XIII,它们的生产丁酸已知家族的相对丰度,在一个性状相关的方式的相应增加和正相关血浆中3-OH-丁酸的水平。
因此,我们的数据表明,美满霉素的抗抑郁作用是性别和特质。因此,我们的数据表明,米诺环素的抗抑郁作用是性别和性状依赖性的,与额叶前额叶皮层中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物的变化有关。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微生物组-肠道-脑轴作为抑郁症治疗的潜在靶标。
关键字:米诺环素;抑郁症;微生物组-肠道-脑轴

参考文献:Schmidtner, A.K., Slattery, D.A., Gläsner, J.et al.Minocycline alters behavior, microglia and the gut microbiome in a trait-anxiety-dependent manner.Transl Psychiatry9,223 (2019) doi:10.1038/s41398-019-0556-9
3
标题:近期有自杀企图的抑郁青少年自我面孔加工的杏仁核功能连接 译者:Navy目的:自杀是青少年第二大死亡原因,然而,自杀风险的客观的生物标志物是缺乏的。异常的自我面孔加工的杏仁核活动与自杀观念有关,并且其与自我加工的神经区域(例如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连接性可能是自杀的危险因素。 方法:将青少年(11至17岁;N=120)分为四组:健康对照组(HC),自杀意念低的抑郁患者(LS),自杀意念高的抑郁患者(HS)和自杀未遂抑郁患者(SA)。被试在扫描仪中完成了情绪化(快乐,悲伤,中立)的自我面部识别任务。通过心理生理相互作用分析确定双侧杏仁核任务依赖性功能连接。研究比较了不同群体对于自我和其他面孔对于不同情绪和半球之间的连通性。对体素结果进行阈值化(p <.005,未校正),并进行多重比较(p <.05)。 结果:与LS相比,HS和SA的杏仁核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楔前叶的连接性更强,均比HC表现出更强的连接性。与所有其他组相比,在SA中观察到左杏仁核-前扣带回皮层(rACC)的连接性更高,而HS,LS和HC中右杏仁核-rACC的连接性更高。 结论:杏仁核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更高连接性与自我面孔处理有关,从而区分了不同的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群体。剂量依赖性反应表明,最近一次自杀尝试与自面部处理过程中更大的rACC-左杏仁核连接有关,但自杀意图与更大的rACC-右杏仁核连接性相关。 关键词:自杀企图;杏仁核;自我面孔加工

参考文献:Gabriela Alarcon et al. Amygdala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uring Self-Face Processing in Depressed Adolescents With Recent Suicide Attempt.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19;58(2):221–231.
4
标题:25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与水果和蔬菜摄入量相关 译者:He 背景:水果和蔬菜摄入量(FVI)已被证明与患抑郁症的风险呈负相关。但是,对来自中低收入国家(LMIC)的和青少年之间的证据还不足。另外,关于焦虑风险的FVI知之甚少。因此,作者研究了25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青少年之间的这些关联。 方法:对来自Global School-based Student Health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包括65267名12-15岁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对过去12个月中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进行了自我报告,并收集了过去30天内FVI的频率。然后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和基于国家的荟萃分析对以上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分别为30.3%和9.8%。荟萃分析表明,FVI <5次/天的与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相关(OR = 1.10;95%CI = 1.02-1.18)。当水果蔬菜摄入量与焦虑症状混合分析时差异并不显著,当分开分析时,水果摄入与降低的抑郁和焦虑症状风险显著相关;而蔬菜摄入量与抑郁症状的风险降低显著相关,但与焦虑症无关。 局限性:本研究只包括上学的青少年,横截面设计无法揭示因果关系,未根据金标准的诊断标准测量结果。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基于多个国家的证据,即FVI对中低收入国家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存在保护作用,这可以使决策者能够基于此解决全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水果;蔬菜;抑郁症;焦虑;青少年;中低收入国家

参考文献:Ming-wei Liu, et al.,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in relation to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in 25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61 (2020) 172–180.
5
标题:利用网络分析模型分析单项抑郁症症状,炎症标志物以及个体差异变量之间的联系
译者:Kagami
背景:在目前众多有关于抑郁症症状及炎症标志物之间联系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结果,这很有可能是由于两个因素导致的。第一,多数研究都没有考虑到炎症标志物与个体差异变量之间的联系。第二,不同的单项抑郁症症状可能对应的是不同炎症标志物的变化。我们通过使用网络心理测量学技术(network psychometrics)试图解决这两个因素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我们使用了七个不同的标准化混合图像模型(MixedGraphical Models),分析荷兰抑郁及焦虑数据库(Netherlands Study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NESDA)中的2321项数据,以探索在以下几个因素中的共同差异:(1)焦虑程度,抑郁总分(depressionsum-score),九项DSM-5症状,以及28项单项抑郁症状;(2)炎症因子CRP(C-reactive protein),IL-6(interleukin 6),以及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3)性别,年龄,BMI,是否锻炼,是否吸烟,是否饮酒以及是否有慢性病。 结果:在修正个体差异变量之前,抑郁总分与IL-6以及CRP呈关联性,而在修正变量后,其仅与IL-6有关。我们使用Jokela et al.论文中的数据重新评估了九项DSM-5症状以及CRP之间关联,发现在修正个体差异变量之前,CRP与睡眠问题,能量等级,以及体重/食欲改变呈关联性;而在变量修正之后,CRP仅与睡眠问题和能量等级呈关联性。在加入全部38个变量的保守模型分析中,抑郁症症状与炎症标志物之间呈非相关性。根据之前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我们非标准化地重新评估了该模型,结果显示:抑郁症单项症状,失眠,嗜睡,以及不适和疼痛,与所有炎症因子均呈正相关性。 结论:我们发现了炎症标志物,抑郁症单项症状以及个体差异变量三者之间的不同联系。在修正个体差异变量之后,抑郁症单项症状与炎症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减弱;BMI及性别因素则依然与炎症标志物呈强相关性。
关键字:BMI,抑郁,单独的抑郁症状,炎症,网络分析

参考文献:Fried, E. I., & Haslbeck, J. (2019). Using network analysis to examine links between individual depression symptoms,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covariates.
6
标题:少数民族身份和社会背景对抑郁和焦虑发展的影响:对波多黎各族裔青年的纵向研究
译者:UTCS
迄今为止,很少有纵向研究探讨处于劣势地位社区的少数民族地位,是否会为个体带来负面的心理健康结果的风险,以及可能导致这种风险的机制。我们在一个种族同质的波多黎各青年样本中,调查了少数民族身份是如何影响四个发展性心理健康结果的。
我们在两个地点,对由青年(5-13岁)转变为成年早期(15~29岁)的波多黎各人进行了测量,这两个地点其中一个是这些青年长大的地方(波多黎各岛),另一个是他们作为少数民族的一部分时所处的位置(纽约南布朗克斯),测试内容包括重度抑郁障碍(MDD)和广泛性焦虑症(GAD)、抑郁和焦虑症状(DAS)和心理困扰的风险模型。
在基线水平上,从两个地点中对2491名波多黎各青年进行分层抽样。基线测量(第1阶段)过后,每名青年参与者和一名他的照料者,每年都会接受评估测量,测量时间共计两年,评估时间点有三个(第1-3阶段)。从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我们联系参与者对其进行了第四轮访问,共计2004名15至29岁的年轻人参加了评估(根据被试是否合格调整后的测量应答率为82.8%)。
我们采用准实验设计,评估了少数民族身份对MDD、GAD、DAS和心理困扰的影响。通过中介分析,我们探索了所观察到的关系的潜在机制。1863名波多黎各青年(在第1-3阶段测量期间排除了患有MDD或GAD的人)的数据表明,波多黎各青年的少数民族身份与其在第4阶段测量时,较高的终生和过去一年时间患有GAD、DAS,以及过去30天的心理困扰率之间存在联系,而且即使经过调整,少数民族身份与MDD也有相关的边际趋势。
儿童社会支持和同伴关系能够部分解释这种差异的存在,跨文化冲突、邻里歧视和年轻人的不公平待遇也解释了这种差异。依照本研究中的结果,我们发现个体作为一个少数群体成长的经历,似乎增加了其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而社会关系的差异和社会压力的增加是这种关系的中介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邻里环境层面而不是个人层面的干预,可能是减少少数民族青年情绪障碍发生风险的重要手段。
关键字:少数民族身份,社会背景,抑郁,焦虑,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Alegria M, Shrout P E, Canino G, et al. The effect of minority status and social contex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uerto Rican descent youth[J]. World Psychiatry, 2019, 18(3): 298-307.
校对/排版:Simon/小时(brainnews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