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彩虹么?---雾中透纳(J.M.William.Turner)
从某一天开始,我迷上了水彩画,那种水与颜料交融的感觉让人非常赏心悦目。而这时我遇到了透纳,无论是水彩还是油画,他的画都充满灵动感。在他的笔下,纸和颜料只是传达情感的媒介,形状、动态都已经不再重要,虽然在当时他的画法被人诟病为“crude blotches” 粗制滥
英国风景画名家透纳是我非常喜爱的画家,那种在展出看到名字都会尖叫的喜爱。
有次我去北京参加闺蜜的婚礼,顺便逛了逛冷门的国家美术馆,恰巧有欧洲画家的小展,我拍了一幅画。就是下面这张:
这幅作品画的是威尼斯的风光。看到的人会说,这画的是个啥?以及会留下,这些画家都不能好好画画总是故弄玄虚;我不懂画,他画的啥我根本看不懂云云的评论。

如果我说我懂画,那有点太妄自菲薄了。对于我而言赏心悦目和情感冲击是我评价一副好画的标准。比如下面这幅画:

该画作来自丹麦艺术家 August Friedrich Albrecht SCHENCK。当时整个展厅的布局大概是这样的:

那幅画刚好在抬头正中的位置,我一抬头看到一只母羊,她的脚下是一只不知垂死还是已经没有气息的小羊,周围聚集了准备享用食物(小羊)的乌鸦,母羊的眼神低垂,流露出哀伤的神色,最终哈出的热气仿佛能感觉到她的哀嚎,顿时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毫不夸张,当时我叫了跟我一起看展的姑娘,她也被深深的震撼到了。这,就是我所说的情感的冲击。
说回刚才的画作,这是一幅油画作品乍一看,朦朦胧胧的你什么都看不到。我用PS降低他的明度增加饱和度,不知观众有没有看出其中的玄妙?


在我放大的这个位置隐隐约约的能看到一个教堂一样的建筑的穹顶。而斯齐亚沃尼(斯基亚沃尼)大街是威尼斯著名的滨海大街。可想而知画家透纳到了威尼斯之后与其他普通旅客一样先到著名景点打个卡。圣乔治大教堂和圣马可大教堂都是透纳威尼斯风景画的常客。上图画的是哪个就自行去猜测吧,反正我是看不出来,推测是圣马可或者玫瑰圣母堂。

由于教堂在远景,模糊的绘制会增加画面的空间距离,使景深加深。除了教堂以外,通过加强对比度,我们也可以依稀辨认出教堂穹顶的边上若隐若现的彩虹,甚至是近景楼宇上的窗户。据说这幅作品是透纳在完整的画完一副画后重新用白色颜料覆盖的结果,以增加画面的朦胧感。
该作品名为水节,应该是威尼斯现在比较著名的狂欢节的前身,人们都要盛装出席。让我们再次回到画作。同样以高对比度及低亮度的画面展现,可以看到岸山站着穿着五颜六色的人群,因为水面而倒影出的同样斑斓的人影,甚至可以感觉到他们齐刷刷的向画外转头投来的目光,仿佛画外有什么东西要进入画内一样,我想这幅画大约是作者坐着小船沿着滨河大街顺流而下而记录下的场景。

好了,让我们再次回到原画中去。透纳巧妙的用白色的颜料将画面中一些形状隐去,留下模糊的轮廓,营造出一种水汽萦绕的雾蒙蒙的感觉,从水汽中透出的建筑、人群也仿佛被画笔打湿,让欣赏的人仿佛也沉浸在这种潮湿的朦胧中。
莫奈也喜欢用大胆的笔触和模糊的边界描绘这种隐约的感觉。只是莫奈的笔触更细腻,色块更小颜色的变化也更加的丰富,视觉冲击会更剧烈,尤其是在面对真迹作品时,油画厚实的笔触会让画面更具立体感。透纳的这幅画就相对温柔很多,大面积的涂白更加柔化了画面,就是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让你禁不住凑前观察直到发现这层薄雾背后隐约的景象更加让人欣喜若狂。

透纳的风景画与他的海上画不同,大多数透露出一种恬静悠闲的自在感。而这幅《威尼斯的斯齐亚沃尼大街》更是其生涯后期的作品,老年的透纳更加减弱了对事物的具体描述,更多的精力加在了对绘画的探索上,因此必然有一些超越当时时代的作品出现,也表现出他在绘画上异于常人的天赋和感觉。
最后附上透纳年轻时的自画像,也是一个自恋的小帅哥呢。

竹寒风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的至暗时刻 (1人喜欢)
- 为什么我们会对大S的死如此耿耿于怀
- 矫情之人的十年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