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表演中的控制力、留白和艺术张力
【学习资料】关于理性与感性,第一自我(演员本人)与第二自我(角色)的关系,表演中的控制力。
图一图二:观众与演员的状态是极其相似的,沉浸其中体验感情又清楚的知道只是戏,仿佛两个层面的自我。演员把第一体验(真实生活体验)储存起来,在舞台上拿出来带给观众第二体验。


图三的第一自我第二自我与本博标注不同,哥格兰是“表现派”理论代表,认为第一自我是灵魂,第二自我是身体,灵魂是无动于衷的,然而他又在表演实践中感觉到,必须“像他(角色)那样思索”,其实是矛盾的。 仅说他本人,并不指整个表现派。

图三
很喜欢图三说的“自我控制的魅力”“力量感”“艺术张力”“用最有分寸的技巧悄然发挥”

图四
还有图四,“准确合理”又有“表现力,感染力,震撼力,创造力”“讲究留白,给欣赏者留下回味的余地,而不会太满”
朱一龙先生的表演就是这样的,有深深地力量感,让观众回味无穷值得反复品味。镇魂中的夜尊,变态,极致,不懂善恶只执迷与他的恨与痛,他和沈巍谈判时的眼神凶狠,红血丝蔓延,额角青筋暴起,但他没有上来就大喊大叫,而是拼命压抑着他的情绪,用介于癫狂与清醒间的语气说话。直到最后发现这场谈判毫无意义,才崩溃爆发,一声大喊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癫狂却无奈,观众看着不知该为谁揪心。

【没有去找动图,我懒😶】
还有最近#头条里的青春中国# 短片中朱一龙先生饰演的邓稼先先生,在看到爆炸成功的一瞬间,没有立马绽放笑颜,而是愣住几秒,不知所措,一瞬间的不敢确信)——身体前倾,眼神定定的看着远方,轻微而快速地眨眼几次——而后被同事晃悠地脸上的肌肉抽动,然后慢慢反应过来,定一定神才缓缓露出笑意。

如释重负般,让观众从那一个笑容里,仿佛就看到了埋头钻研的艰苦岁月。

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张力”和“力量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