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心的培养(转载)
前言:
(一)、清静心的概念定义
(二)、清静心的基础训练方法
(三)、清静心的衡量标准和三个层次、
(四)、清静心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五)、清静心训练中必须重视修德
(六)、清静心是修真人贯穿一生的功课
(七)、清静心圆成是修真炼丹功夫的开始
后话:
前言:高度发达的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的人还能够静下心来读读书,体察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思考和追求生命的意义,确属难得。米晶子正是看到了这些人,发自内心喜爱和珍惜这样的人,考虑到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在2009年就开始计划把他自己一生摘抄收集珍藏的历代成道者的修道感悟的真言文字出版成书,提供给好道的人学习。《炁体源流》是米晶子在其一生漫长的修行岁月中阅读无数道家著作,把各位成道者的证道和成道的感悟用心摘抄下来,无论行脚到哪里,米晶子都把这些摘抄的文字带在身边,每天必读。为了让自己能够加深对这些感悟的记忆和理解,米晶子曾经花了很多的时间,把同样内容的文字反复抄写在笔记本上,仅《炁体源流》内容的米晶子手抄笔记本就有两大本。本公众号借此机缘在道家文化学习方面推荐大家学习米晶子编著的《炁体源流》,通过这本书不仅可以学习到历史上已经成道的各位高道大德的修行经验总结,同时对帮助自己修行中具体操作的方法及其作用在法理上理解和认识是会有很大的启发受益的。
(一)、清静心的概念定义
清静心是修行人与大道融合的唯一途径。没有第二个途径。
作为修真最基本的入门功夫,能不能把自己的清静心培扶起来,对我们在整个修行过程中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事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清静心,你就无法真正进入修真的实践。
那么,什么是清静心?
清静心的概念定义是:“清”是指自己修炼中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神志都必须是处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自我清明觉知状态;“静”是指自己内在很平和安静,对外界事物和自己的身体感觉全部清楚地知道,并在安静的状态中能够自然而然不会起心动念去思维,而对需要做的事情可以努力认真把事情做好,做完事情之后心理回归宁静的状态;“心”在这里不是指人生理身体内部的器官——心脏,而是指人的心理、情感的一种自然状态,那就是安静、对身心所在清晰和知道的状态。“清静心”是一个整体,是综合的心理状态的具体表现。而这种表现是内在的,只有你自己能够觉察知道的。
总而言之,“清静心”就是我们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着什么、在想着什么或没有想什么的状态、是一种内在觉知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运用方法有为去训练而渐渐做得到之后养成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无为自然的状态。
清静心是修身养生过程中各宗各派首先要训练的基础功课,无论是佛教显宗的“一句圣号”、密宗的“十万大礼拜”和“百万遍观音心咒”、禅宗“我是谁”的参话头,还是道教的“舞文弄剑”与“行太极走八卦”等等广为人知的方法,目的无不是为了培养清静心。佛教称八万四千法门,道家称三千六百法门,皆是指培养清静心的方法有众多,这些方法因众生的根器不同而有差别和呈现多样化。方法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有能不能和你相生相应之别。
那么,有那么多的人运用这些方法很多年了,也没有见到几个人是真正能够做到心清净的,为什么?答案是:外在行为只是形式,内在心的用工才是根本。
有的人或许是受文学艺术作品描述的影响,误以为修行是一件很神圣的高大上的事情,所以修行的方式一定是神秘冗沉的。还有的原因是道教历史上从春秋时期开始流行用隐晦的语言来表述修行中的事情,给人对道教文化造成了神秘难懂难学的印象。事实不是这样,“大道至简至易”,所以我们首先要屏弃思想中那些迷信错误的观念。
清静心培养的方法有N多种,这里主要将能够和工作生活相结合、在行住坐卧中较容易操作练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朋友们通过学习这些方法,知道培养清静心的法理,也可以举一反三地加以灵活运用。方法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本身。目的是做到清静心。
清静心训练心法:把自己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的专注在自己身上的某种行为或某种状态,捕捉自己在这一时刻的那个不起心动念的心境。这就是修真筑基的基础——清静心的启蒙。
清静心的训练方法:
A、听声音 无论我们在读书或者与人交谈中说话,你的注意力必须只专注投放在自己的声音上面去听自己说(注意:只听自己的声音,其他人的声音或环境的吵杂声不关切。在与他人谈话时,你这样的状态并不影响你清楚的知道对方说了什么,但你的注意力自始至终只是专注在自己的声音上,不能是在对方的声音上)。当你说完上一句话(或读一行句子)、下一句话还没有说(读)的时候,细心体会观察就在这个间隙的这一刻,你会有一个短暂瞬间的没有想法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可能就一秒、二秒的时长。你就这样在上一句与下一句话之间的空档中观察捕捉自己的这个无念的状态,在坚持重复观察中慢慢熟悉这个状态。
B、观走路 当你在走路时,用内心观察觉知而不是用肉眼看自己走路,也就是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走路以及走路时两脚和身体的形态和感受。我们往昔的习惯在这个时候正是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大好时机,路上的行人和风景占据了我们自己的所有的注意力,我们的心随着所见所闻思绪万千,犹如万马奔腾不息。但从现在这一刻开始,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只是注意自己,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自己走路的这个观察之中,不做任何的思维分析,仅仅只是观察。刚开始你会不习惯,你会不由自主的起心动念想事情或对身边周遭的事情动静习惯的做出反应。没有关系,你提醒自己,知道把的注意力拉回来重新开始观察。在坚持重复中养成新的习惯,也就是只注意观察自己的习惯。
C、守自己 我们喜欢和人交往,习惯热闹的群体生活,害怕自己无所事事和孤独寂寞,即使一个人的时候,业余时间我们也会寻找许多事情让我们自己不能闲的心慌,看书、讲电话、听音乐、上网刷朋友圈等等。现在,我们也可以在自己众多的生活习惯方式中开始学习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和自己在一起,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也不用想。当我们在乘车时、当我们盘腿打坐时等等类似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美好时光,不想什么,也不用观察什么,就是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清楚的觉知到自己的身体安静的放松下来的那种状态,就清醒的待在这个状态中。初练习时我们要么安静不到一分钟就会习惯开始思维事情;要么就是坐一段时间后就进入什么都不知道的发呆或犯迷糊的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这个开始的阶段我们可以人为的经常提醒自己,从一分钟的时长练起,随着经验和定力增长而慢慢延长,让自己慢慢熟悉这样的守着自己、精神与肉体因相知而和谐相处。如果自己能够对这样的方式适应并形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那你就会喜欢上它。
《清静心的培养》(二)发表后,有朋友留言:“看了很多修行方面的书都讲静心很重要,但讲培养静心方法的书很难见到,公众号在这里却传授了《清静心的培养》,讲了培养的具体方法,真难得。”有个朋友留言说,“看了各种修真方法,觉得自己连入静还做不到,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今天看到你的文章有点感悟”,文貞子透过这些留言知道有朋友是认真的阅读了这些文章,并有付诸行动的实践,很高兴和感动,也深切体会到米晶子“要积极向好道之人弘道”的慈悲宏愿的现实意义。
现在网络发达,信息资源丰富,宗教文化中关于修行的资料在网上也很多,获取便利快捷。万法归宗,真正的修行在基础阶段,无不旨在培养清静心。米晶子的培养清静心心法也是无数修行方法中的一种,能够与你相应的,能够让你生起清静心的、对你而言就是你最好的方法。文貞子在开此公众号时,也考虑到现在社会生活短平快节奏的环境和好道的朋友修真过程中大家都读过大量的有关方面的书等情况,知道人们的实际需要就是如何实践和实践的具体方法,所以在文章的形式和文字表述方面都会简单直接,力求重点放在实修方法和米晶子悟道的介绍上。大家学习后,有建议、有疑惑或者有心得时,都欢迎给文貞子留言,文貞子也想了解朋友们阅读后实践情况及时回馈的信息,以便今后在大家的帮助下把公众号办得更好。
(三)、清静心的衡量标准和三个层次
清静心的衡量标准有两点:
1、 “大道不离身,离身不是道。”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身”非具象指我们的肉身,而是指我们的“心”,即我们的意识、觉知和心理活动等。
2、 整个过程是清醒觉知的。你在练习中要清楚自己“心”的活动状态,不犯迷糊地什么都不知道。
对于初练者,在培养清静心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现象和特征,所以也是培养清静心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实质是一个整体的运用,是因为初练习的人不熟悉而刻意分解出三个细节以方便朋友们能够有具体的内容作为依据来掌握要领进行实践。
第一层次:把往外驰的注意力收回来
在此之前,我们在自己漫长的工作生活中已经养成了自己的注意力往外观看的习惯,这种习惯形成了你自己熟悉舒服的模式,即你都习惯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射在你身之外那个周围世界产生的事物上。而清静心的培养恰恰相反,就是把我们往外奔驰的注意力收回来,只放在观察自己的“心”的运作上,注意力有意识的去关注“他”——你自己的“心”。
刚开始,你会经常想不起来要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心”这里来,有些人晚上或周末有练功的习惯,到了这个时间就想起来了:“哦,我要练功了。”然后想使自己静下来,但我们的念头却在我们开始静的这一片刻兴风作乱,我们又习惯性的跟随着念头浮想联翩,彻底忘了“静心”这个练功要达成的目的,丢失了自己(心)。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又把你的注意力投放在你念头想的那个事情上面了,所以无法做到静。
现在,你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观察你的 “心”的活动上,好好照顾并看着你的“心”。有个朋友实践后对我说:“我以前从来不知道能够这样体会到有一个“我”,在看着自己的“心”的思维活动。”是的,当你的注意力回来之后,你就会观察到你的“心”的活动是可以有如此清晰的细微分别的。以前不知道,是因为你的注意力不在你的“心”这里,当然就不知道啦。在这个阶段清静心的培养,主要就是练习把自己的注意力收回来,只有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你就会渐渐养成了把注意力从往外跑转变为收回来并安住在你的“心”这里的新习惯。这是实现清静心的第一步。
这个阶段你的注意力,往往是你想把注意力收回来,但注意力总是能够不受你的制约又跑了出去。在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注意力在你的“心”这里时你就清楚你的“心”的活动,不在你就观察不到,所以注意力是培养清静心的基础阶段要首先能够驾驭的。
(三)、清静心的衡量标准和三个层次
第二层次:注意力的持续性专注
生活中,我们对自己注意力持续专注于某事或某处的这种状态,大多数人是有经历过的,所以对注意力的持续专注的现象是知道的,但往往是在没有觉知的状态中下意识进行使用这种能力的,你只是一种应事应景的习惯而已。那么在修行中的注意力持续性专注应该咋样练习呢?很简单,就是把你的注意力清醒的自觉运用在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并且是有意识的、持续的专注在其中。这个和你过去的区别是,过去你关注的或许是你的身外之物和事情;而现在,你只关注你自己,只专注在关注当下的你自己。
例如我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我们常常因为身边周围的行人中的某个人、车流中的某辆车以其某个特征吸引我们的眼球,吸走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专注在这个焦点上,随着这个焦点游移。现在,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觉知自己走路的这个状态之中,也就是你的注意力的聚焦点是你自己的走路状态,并且保持专注在这个状态之中,不被周围任何的人、物或事情牵扯走你的注意力。
当然,你也可以举一反三,可以在自己别的行为活动中加以灵活运用你的注意力到你的那个活动中。唯一的标准就是你始终清晰地知道这个行为活动的过程,并且不离开你“自己”。
初学者要做到这个很难,除了需要“悟性”,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实践,且具有对此坚信不疑的信心,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半信半疑或无所谓的散漫状态,这种专注的能力是无法培养出来的。然而这个持续专注的能力是一个人能否成功进入清静心修炼的分水岭,这种能力将在你整个修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层次:清静心
清静心是在注意力持续性专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修炼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旅是极其相似的,你从受精卵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裂变开始走到今天,你身体生物上的变化与你精神上的成长都是你“自己”完成的,外界的因素是这个过程的助缘,而真正起作用的是你自己那个有意或无意的当下的选择,因而我们人类就有了不同脾气秉性能力的人和不一样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的人生。后天的你,越发展变化越繁华复杂,而要返回先天的你却恰恰相反,需要做的是简单直至无为。“長生無他。神全、炁全、形全而已。神全虚無,炁全湛寂,形全清静。”
(有的人看到这里会有疑问:我们只是喜欢而已,又不可能出家,都简单了,咋么工作生活养家糊口啊?那是你现在还不懂、不了解真正的修行是什么而产生的问题,“大隐隐于世”。以后会专门谈这个话题,现在暂且不表。)
到了清静心这个阶段,你就要进入真正的修炼了。而清静心修练过程是一个修行者在实践中你自己的证道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你要“全凭心意做功夫”,你之前直至此时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你“不知道”,所以你需要一个在修炼上真正有“修为”的师父指导你的具体修炼。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场心灵之旅,你的所有内在的验证是旁人看不见莫不着、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了解的,也包括你自己。你无法确认你的内在经历和状态对还是不对?正确与否?你需要一个过来人给你确认和鼓励。“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这种心灵之旅他的背后动力是生命的能量。而主动拥抱及融合这个能量是修行者梦寐以求的。
(四)清静心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前面的文章介绍了基础的清静心的训练方法,现在主要讲几点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一、适练清静心的人员基本条件。
因为清静心的训练是通过由动入静、最终的目的是达成心如如不动,所以练习者必须是智能健全者,跟文化知识水平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而跟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自律能力、以及正常的理性思维分析判断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有些人受身体素质条件限制只适合练习动作锻炼身体,不适宜参加由动入静的心理精神层面的训练。如患有精神病(包括曾经患过精神病)的人员;心理脆弱,没有自主见解,平时生活中自己经常是拿不定主意,或喜欢依赖别人、从众心理较重的人员都不适合入静的训练;正处在重病中的人员也不适合练静功。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不舒服心就很难入静,还有更深层的因素,更不要抱有只要练只要信就咋么着咋么着的想法。
二、练习清静心时不要跟着感觉跑。
我们的注意力过去大都关注自己身体之外的事情,很少关注自己的身体本身,所以会忽略和不敏感身体的觉受。现在练习清静心把注意力拉回来关注自己的心的时候,很容易对身体的酸胀跳紧虚等现象的觉受变得敏感起来,有的人不明就里的喜欢去感受这个觉受,甚至还喜欢沉浸其中,认为是练功进步的现象。其实不是进步的表现,你的身体过去也一样会有这些现象,只是被你忽略了而已。这里要明确提出:不要去感受,你只是看着这个觉受,只做一个旁观者。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跑。你去感受,你就错了。
三、清静心训炼中既不要紧绷也不用松懈。
清静心是通过掌握方法长期实践训练累积经验来慢慢实现的,不可能一就而蹴,所以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就像对待你的呼吸一样的自然而然。紧了过刚不易坚持,太散漫了又容易滋长惰性而松懈。清静心的训练全凭心意做功夫,所以你只要知道,你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当下开始训练,形成习惯后你就会自然的就在清静心的状态中。
(五)、清静心训练中必须重视修德
有的人以为,修行是掌握了某个修行的方法或窍诀就是修行了。这样理解至少说明对修行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修行的方法和窍诀只是修行的辅助手段,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修,在心上过,也就是德性的修炼,亦称为积德。当你和别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当别人的言行不符合你的观念或伤害了你时、当你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却遭到别人误解甚至敌对时,亦或者你看到听到一个事情时,你以咋样的心态和方式来应对?这个应对过程才是你的真正的修行。而你对人对事的心态和方式都是以你的德性为基础的外在的体现。所以祖师大德们就讲“有德才能养道”。
社会上,人们看到一个人在做好事,在帮助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利益上的事情都不与别人争,就会说这个人德行真好。而修行中的人,我们还不仅仅只看这一面。我们还要看你在做这件事情时是不是知道你的起心动念。德在修行中对修行者的作用是及其重要和关键的。你和别人一样争夺计较,你就是凡夫;你在言行上不表现出与人争夺计较,你在心里计较得心情不好睡不着觉,那也和常人一样。你那个时候想起“我是修行人,我不跟你计较。”这时的你比常人进步了,但你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观照自己的心,你的状态还不是一个修行人的状态。修行的要求是向内观察你自己,你是维护自己还是慈悲他人,你知不知道你内心的活动,也就是你必须是清晰的观察和知道你自己在这个过程的起心动念和言行的表现。
例如,你正在走路着前去上班,在马路的行人道边上遇到一个妇女,身上背着孩子,手里提着很重的包袱,也正在等绿灯准备过人行道。现在正是上班时间,马路上车辆人流的高峰期,路口上已经拥挤着许多人,妇女身边站着的人都是急着要过马路的,也都在等着绿灯通行。这时你咋样想咋样做?
第一种,你熟视无睹;
第二种,你想:这个女人真辛苦,然后你继续等着绿灯放行;
第三种,你在琢磨:我过去帮她过马路吧,修行人要积德,要做好人好事,我得帮帮她,这是一个难得的积德的机会;
第四种,你什么想法都没有,直接走过去就从妇女手中接过包袱,准备送她过马路;
第五种,你想:她提的包袱又大又重,还背着小孩,一会人们急匆匆过马路可能会碰倒她,那多危险,我得帮帮她。然后你走过去从她手里接过包袱准备护送她过马路。
看到这里,请你先不要看后面的文字,你先按照清静心的训练标准对上面的五种心态和行为做一个你自己的分析判断,然后再继续看后面的文字。
第一种到第三种的状态是属于常人的反应。
第四种和第五种,有人可能会觉得“你什么想法都没有,直接走过去就从妇女手中接过包袱,准备送她过马路”最好,但我要告诉你,在修炼的初级阶段,没有想法的去做在你还做不到清楚知道而不动念,从细微的看你这时是在一种不是清清楚楚的状态中的做,就只是你本能的、潜意识的觉得这样做是对的而已。符合修行要求的是“你想:她提的包袱又大又重,一会人们急匆匆过马路可能会碰倒她,那多危险,我得帮帮她。然后你走过去从她手里接过包袱准备护送她过马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要求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你都必须是清清楚楚的明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干着什么。当然,在你的清静心已经修炼圆成了而以第四种方式、也就是始终你都清楚的知道但却不起心动念的去做,则另当别论了。
所以,修炼人的德行与世俗称呼的德行内在上是有区别的,你不仅要利他,你的动机还要更高尚有大爱,同时过程中你还要观照你的心。
(六)、清静心是修真人贯穿一生的功课
道教文化涵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自然科学中的一枝独特的修真养性文化是生命科学的瑰宝,数千年来吸引着爱好养生的人们执着追根究源探寻其本体真意。修真养性文化因其学习的不仅仅是文字为载体的方法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领悟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实修者通过内心实践来觉知和确认修心养性的内在真意,通过身心实践见证真相,所以修身养性文化的学习领悟与知识水平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与践行者的领悟能力有直接的关系,更与能不能有缘得到有修为的明师指引有重要性的作用。清静心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方法要求,因其是修真人贯穿一生的功课,因此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所以修真养性的实践活动除在初级的静心培养的练习活动之外,不提倡、也坚决反对爱好者在没有师父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进入禅定练习方面的修练。
有读者问:“清静心的‘心’实质是指什么?”
“心”的活动是一个血肉生命活着的生命特征。从修行的角度讲,“清静心的‘心’”实质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一个是“意识”,另一个是“意念”。“ 意念”大家容易理解,这里主要介绍“意识”。“意识”表现出来的是觉知和潜意识,觉知的存在能够使你清楚的知道你自己当下所产生的内心活动以及外在行为反应的情况;而“潜意识”于你产生的动作行为中也会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个是你天生的本能,一个是在你没有经过主动思维、不受你的思想控制下而发生的言行。我们的修行就是培养强化自我觉知的能力,也是心灵驾驭的能力。
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自己一生借事炼心、由心进入认识生命本质的一场内在心灵之旅。
(七)、清静心圆成是修真炼丹功夫的开始
以望文生义来解读“清静心”这个词语,很容易简单的理解成清静心就是没有念头。然而我们实际的情况是,人处于没有念头的状态是经常会发生的,而且往往当下你并没有觉知到你这个时候没有念头,只是事情过去之后你再回想起来,才发现当时自己是没有起念头想什么、也就是处于没有反应的状态的。修身养性中的清静心不是指这样的无念状态。那么真正的清静心是咋样展现出来的呢?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介绍了培养清静心的方法,这个方法要求的要点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的专注在自己身上的某种行为或某种状态,而你的觉知始终存在着觉察着你所专注的行为或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念头会产生,但因为你的觉知的存在会使你的念头无法持续的(思维活动)发展起来,随着你熟悉并渐渐能够维持在这个觉知状态的时间延长,你那个无念的、觉知存在着的状态就会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这就是清静心的圆成。这样的清静心是活泼的,自然的,你始终觉知的,你能够慢慢就运用自如的和你自己在一起的。你到达这样的清静心状态之后,就可以在有修为的明师具体指导下进行更细微的禅修实践活动了。。。。。。
后记:
本公众号重点推出的《清静心的培养》最基础的方法和练习的介绍就到此暂告一个段落,希望朋友们能够对清静心的培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喜欢道家文化的人很多,但得到真法的人极少,所以针对目前社会上鱼目混珠五花八门的修身养生现实,缘于米晶子珍惜向道人、想要护持这些向道人善根的愿望,本公众号基于这一点做一些最基础的修行方法的介绍,帮助读者对修行的方法和理念有一个基础的认知,有利于让大家能够在自己修身养性的道路上增长鉴别的能力和经验,不囚困在旁门左道,也不被名气和外道迷惑,真正能够对自己负责。
愿朋友们能够缘此同享喜乐安康!